再访布朗 后语

再次访问布朗的第一晚,儿子被领去了学生宿舍体验大学生生活去了,我们来到布朗的一个小礼堂,那里是为家长们准备的欢迎酒会,酒会上有校长、招生办的主任和学生代表致欢迎词和介绍布朗的历史等情况,然后就是大家同欢,边喝酒边相互交谈。我们这一小桌有六位家长,一位美国爸爸,他说起他的儿子,那真是令人羡慕,这个美国孩子十岁时随父亲从美国搬到欧洲的西班牙生活,今年考大学,被英国的剑桥录取(牛津拒了),美国的哈佛、普林斯顿和布朗都取了他,这孩子当然说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还有其它两种外国语,总共会流利地说四种语言。这位爸爸看上去就是那种成功人士,却停下手中的所有工作,陪着孩子经英国到美国一路参观大学,问他们决定上哪所大学?爸爸手往地上一指,说儿子要来这里。问他自己希望孩子读哪所大学,他的说法和我们也一致,是孩子读大学,由孩子决定!他说英国剑桥的学费一年才八千块,相对布朗的一年的四万五要便宜多了,说完他哈哈大笑说去剑桥多好,可是孩子却要上布朗!我们很吃惊,没想到英国的大学教育比美国在费用上相差如此之多,剑桥可是全世界著名的学府。

招待酒会

家长酒会上

校长讲话

同桌(是那种高高的小圆桌,大家围站着)站在我身旁的一位美国妈妈来自纽约市,她的女儿被耶鲁和布朗同时录取了,她说女儿还没最后决定,但是她自己倾向于布朗,因为布朗的周边环境比耶鲁要安全舒服。站在我们对面的一对亚裔夫妻来自加州的圣荷西,我们赶紧对他们说我们也曾经住在那里,一谈之下才知道这是一对越南裔的夫妇,他们的女儿也是同时被史坦福、耶鲁和布朗录取,至于孩子会选择哪所大学,也是还没定案。我们说可能我们家的孩子是最坚定不移的了,完全不会再考虑其它的学校,因为他被录取的是一种本科和研究所绑在一起的program, 他们问是不是与旁边的RISD艺术设计学院合办的双学位,布朗每年也招收不多的学生同时可学布朗的本科和罗得岛艺术学院的艺术专业,艺术的课程可在RISD读,那也是个非常难进的program 我们摇头,他们立刻猜到是布朗的本医连读,可见这些美国的家长对布朗的这些学科都非常的熟悉和了解。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从住的酒店赶往大学区,上午是本医连读专场介绍,从正在研读的学生中,我们了解到,所谓的连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连着读”,中间不停歇,布朗允许大学生们在本科毕业后,有长至两年的空档,学生们可以工作、实习、旅游,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两年后再回到医学院继续深造。台上的好几位大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机会,有的去海外参加一些慈善的义工,有的去做实习生或工作,见识社会或者赚点钱为医学院做准备,当然,也有大学生决定不休息一鼓作气把医学院读完。这样的弹性是我先前没有想到的,我还以为连读就是一气读八年,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停下来再走,但有这个弹性总的来说是好的。

吃过午饭,我们被带着往山下走,去参观布朗大学新建的Alpert Medical School. 这所医学院 最早建于1975年,20071月,Warran Alpert 在他去世前两个月捐献了一亿美金给布朗的医学院,布朗得以重建新的医学院,整个大楼看上去就是崭新的。Warran Alpert是位成功的企业家,1942年波士顿大学毕业,参加了二战,回来又进入哈佛读企管硕士(MBA),他的企业王国从罗德岛一直延伸到曼哈顿,他捐款建立医学院(布朗)和医院(曼哈顿),说希望人类在不久的将来能治愈癌症、艾滋病和老年痴呆症。他说他不要把财产留给他的亲属,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把一生的积累的财富分配出去。

医学院新建的教学楼

从一楼的课堂到二楼的诊所模拟室和三楼的解剖室,我们一一参观过去,孩子们也在此刻与我们汇合一起参观,医学院的学生很少,一年只招受一百出头的新生,总共也就大约420名学生,学生和老师的比例是11.8

医学院教学楼内

医学院教室

医学院的模拟诊所

医学院一角

那天晚上在另一场布朗招待家长的酒会上,我遇到好几个亚裔的家庭,其中一家太太是泰国华人,先生是柬埔寨人,他们来自俄勒冈州,他们的儿子和我的儿子一样也进入了本医连读的program, 从俄勒冈飞到罗德岛,他们转了两次飞机,总共十个钟头才到,问他们会不会最后选定布朗?每年要经历这种十个钟头的旅行?他们笑着说看来儿子是会放弃史坦佛大学来布朗了,本来史坦佛是他们孩子的梦想,但是布朗的本医连读孩子更喜欢,我们互相留意了各自的姓名,说开学时再见。我们一起谈孩子申请大学,最大的感受就是真说不准孩子会被哪所大学取,哪所大学拒。他们的孩子EA耶鲁被拒,后来更是莫名其妙被芝加哥和西北都拒了,孩子丧气极了,可忽然威廉斯来了LikelyLetter, 小小鼓励了一下,接着不仅布朗取了,史坦福也取了。原以为十拿九稳的大学会拒绝,而那本来以为没指望入门的学府却张开双臂。 我说说到底最后还是需要一点儿运气,他们点头深表赞同。

第二场酒会在一栋古色古香的别墅里

在酒会上还遇到两名招待我们的学生,一名是正在读本科的女生,她是本医连读的孩子,非常健谈活泼。经她介绍又认识了一名黑人学生,来自亚特兰大的医预科的大男孩,两人为我们这些好奇的父母介绍了很多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位大男孩刚被一家著名的医药公司录用为实习生,他预备今年暑假开始休学一年,去医药公司实习上班,然后再回头考Mcat进医学院学习。问他们本医连读和医预科的学生有什么大的区别,他们俩都说在布朗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能进布朗本科就读的学生几乎都是优秀的孩子,很多孩子只是进大学时还没想到要读医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本医连读的program, 唯一的区别就是医预科的孩子最后一年要花点时间和精力好好准备考医学院入门考试,而本医连读的孩子无需担心考试直升医学院。

那天下午从山下的医学院走回山上的布朗校园,忽然看到校园围墙边多了不少的警察,我们也没太在意,过了一会,先生过来对我说波士顿发生恐怖袭击,好像有两人死了,这是自911之后的另一桩大案,我们因为还在参观校园的间中,也没能坐下来好好看新闻报道。回到家才知道出了那么大的一件事,而且接下来一天比一天紧张,直到又一个周末,恐怖分子落网才算告终。

对布朗的再访,使得我们对这所大学了解更多,让我们对原先很多不甚了解的地方有了清楚的认识并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认知,我们感到很放心也高兴,孩子能进这样一所他喜欢我们也喜欢的学府,度过他人生中宝贵的青春年华,何其幸也。

一人一件,全家布朗粉。:)

全文完

再访布朗 前言






牧童歌谣 (2013-04-25 16:39:36)

哎?布朗粉里边进来一件哈佛衫啊?  看了海云这个系列,真的感到美国的顶尖大学对孩子的重视和对家长的重视,这样的参观活动让学生全家在孩子人生重要的关头有一个完美的过度,非常人性化。 

海云 (2013-04-25 17:01:18)

哈哈哈,是啊,我也不知道怎么会让哈佛偷偷跑了进来。Cool 

安琪 (2013-04-25 17:46:36)

很好看。我觉得对家长也是学习的经历,可以认识那末多优秀的家长,看看他们的孩子的情况。很有趣!

海云 (2013-04-25 18:26:17)

exactly! 陪伴孩子申请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参观大学,让我学到很多从来不可能有机会了解的东西,这里面有美国的文化、人文、知识等等,我深深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和喜悦,陪伴孩子成长也体现在这一点一滴中,非常enjoy。

仲夏百合 (2013-04-26 01:21:28)

哈佛到布朗来潜伏了。Cool  

布朗医学院的教学楼很漂亮。 有很多美国学校的建筑都是私人捐款建的。校友也都愿意反馈学校。

天地一弘 (2013-04-26 03:01:01)

海云这一路走来,蛮幸福蛮开心!

予微 (2013-04-26 04:53:50)

"我们感到很放心也高兴,孩子能进这样一所他喜欢我们也喜欢的学府,度过他人生中宝贵的青春年华,何其幸也。"

喜悦,满足,祝福!

渺渺 (2013-04-26 12:16:41)

海云是有福之人,自不必多说了!通过海云介绍,我们对布朗也有一知半解了,虽然今生无缘布朗,但望梅止渴还是很不错的感觉,谢谢海云啊!三篇介绍,也算领我们去过一趟布朗了,呵呵!扫盲一下!

渺渺 (2013-04-26 12:28:10)

再赞一下美国的大学,对新生极其家长如此人性化,招待如此细致周到,真是没有想到的,在国内即便清华可能都无法做到这点。羡慕,佩服美国的教育体系!

香台 (2013-04-26 12:49:45)

我这几天也开始有名校情结了,感觉自己有点束手无策了,每天晚上默默对自己念叨几遍,随遇而安,随遇而安,但是,真能安吗?

海云 (2013-04-26 14:14:11)

校友捐赠回馈在美国名校中是很重要的一环,前不久,布朗两位校友招待三州布朗新生,我们全家前往,正好两位校友(都是我们的年龄)住在我们小镇,很有感触。等有空,也写一篇。

海云 (2013-04-26 14:15:07)

孩子的成长是我们家长最大的快乐。

海云 (2013-04-26 14:16:04)

孩子有这份幸运,我们感恩。

海云 (2013-04-26 14:17:43)

你下次来美,我领你去布朗参观。

海云 (2013-04-26 14:19:23)

能这样想就好,能做到几分算几分,担心焦躁也都正常,过了那个阶段就好了。

渺渺 (2013-04-26 14:20:21)

我一定要去啦,尤其是罗德岛,更是我久已盼望的事情,再有布朗在那里,更是非去不可啦,万分感谢!

Sujuan (2013-04-27 04:18:38)

谢谢海云写这么多大学糸列。我相信对许多学童父母都有帮助。我已告诉许多家长要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挑大学先读海云糸列!

香台 (2013-04-28 10:26:10)

是,估计这一年都会时常有焦虑的状态出现。慢慢适应。女儿今年暑假在美国,看她适应的情况再决定了,第一次出远门,还真有点担心,但是她自己觉得她能应付,就让她自己去应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