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转)

 

这几天看到这里藤校情结发效,刚好看到这篇文章,转过来,大家开阔一下思路。

 转发: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

朋友的女儿 在十多年前考上了麻省理工学院,当时在周围中国人圈子里轰动一时。毕业后她到硅谷发展,一边工作一边又修了个MBA学位,现在在一个世界顶级的IT公司里 工作,亲朋好友都觉得她很能干。每当华人家长当着她的面表示要让自家孩子以她为榜样时,她都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一再说自己很普通,就是个高级打工仔而 已,千万不要向她学。 

  现在她自己的女儿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回来看望父母时,大家见到她就半开玩地问她,以后要把孩 子培养进哪所常春藤大学,她却很坚决地摆手说:“我不培养,她能上哪儿就上哪儿。”据她妈妈讲她真的不管孩子的学习,在家里什么也不教,也不送孩子去任何 特长班,她妈一提起来就愁,说她对待自己孩子像是放羊一样,极其不负责任。 

  有一次过节聚会,当大家的话题又转到孩子的教育上时,她讲了她自己对于子女教育的一些反思。 

   她说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她的学业成绩排名都是全校第一,在麻省理工学院时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处于上游。但是工作以后,她是同学中最不起 眼的一个,属于在事业上没有什么成绩可言的人。毕业十年她去参加同学会,同学中有后来进了法学院当上大牌律师的,有从政已经是某个州众议员的,有在公司做 已经成了CEO的。有个同学毕业后就冒险加入一个才组建的小公司,公司后来上市,他坐拥原始股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如果觉得这个同学在财富上比较成功的 话,那么另外一个参加小公司的同学后来变成了公司合伙人,公司上市后他直接就进入千万富翁的行列。可是这个人还不算牛,有个同学自己创业自组公司,公司上 市后给卖掉了,又建了一个公司又卖掉,现在正在搞第三家公司,已是亿万富 翁。 

  单纯从财富上看,他们这些打工的人在 同学里不值一提。但是最潇洒的却不是上面那些“成功”人士,而是一个大学期间学习很好的男同学。他自从有了孩子,就辞掉工作在家里做起了家庭主夫,因为他 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照顾孩子的感觉,喜欢相妻教子的生活方式,在孩子上学前他都不打算去上班了。他太太也做IT行业,收入足够家庭开销,而太太不喜欢做家 务,所以他们夫妇两人正好互补。这个同学还有个兴趣是旅游,他们全家一有空就满世界去玩,已到过七十多个国家,以后打算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走走。同学 里面属他没有压力最轻松自在,让生活节奏很紧张的上班一族们羡慕不已。 

  同学中有几个华裔孩子,父母来自中国的大陆、台湾、香港等地,这些同学都是规规矩矩的打工族,就职于大公司,说起彼此的工作都乏善可陈。 

  他们几个华裔孩子在校时学业优异,努力踏实,智力超群,可大学毕业以后,后续的事业发展却普遍不如美国同学。 

  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她认为,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的培养有误区。 

   在中国父母眼里,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上大学,没有把教育看成是一件为孩子的一生打基础的事儿,光以为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父母就大功告成了。为了达 到这个目的,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有和进名校相关的活动中,而子女教育的其他重要方面,很多不能被量化的方面被忽视了。比如,孩子的 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人的一生更像马拉松比赛, 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超过了上名校。事业都是在大学以后建立的,名校的招牌在刚毕业的头一两年找工作时还有点用处,后来很快就会被工 作经历所取代。 

  因为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看重她的学习成绩,所以,她也把取得好成绩看得极重,不想看到父母失望不满 的眼神。每次考试她都特别紧张,特别怕出错,这种情形后来就发展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做事求完美而缺乏冒险精神,没有安全感,就怕把事情搞砸了,有时明知 搞砸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可是自己心理上就是接受不了。 

  她举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刚毕业的时候,她曾到谷歌公司应聘,当 时它成立时间不长,急需人才,公司创始人之一面试她,还和她一起吃了午饭,特别希望她能留下来。可是硅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谁也不知道这家公司的命运如 何,会大放异彩还是像成千上万新创业的公司一样倒闭?虽然她敏锐地感觉到了搜索领域的前景,但是求稳的心态让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另外一家已闯出名牌的大公 司。她的同在硅谷工作的美国同学当时极力劝她选择谷歌,说如果以后这家公司不行了就再找工作好了,实在不行她那么会读书还可以回学校读个硕士,有什么好怕 的?可她就是没敢冒这个险。现在谷歌的成就有目共睹,如果她当初选择留下来,公司上市以后她已变成了千万富翁。 

  她说 实际上他们家现在的收入在工薪阶层里也算挺高的,但是她有了钱自己也不会花,搞点娱乐活动心里隐隐地就会有罪恶感,觉得只有工作才是正经事,其他的都是浪 费时间。这就是小时候形成的只有学习才是正经事的观念的后遗症。她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作为一个人,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薄了、太谨小慎微了、太没有色彩 了,她绝对不要自己的孩子再像自己一样。 

  她说她就让孩子尽情地玩,孩子将来有兴趣有能力上名校就上,没有兴趣就不上,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心桥 (2013-03-19 05:23:35)

感谢阿朵分享这么中肯的文章,太及时了。“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信心、冒险精神、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勇气、享受生活的能力等,这些都是她和同学相比之后感觉自己所缺乏的。”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宣传情绪智能的决心。

渺渺 (2013-03-19 05:51:58)

呵呵,这篇文章虽好,但恐怕不对大多数华人家长的胃口,还是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上不上藤校只有自己知道好还是不好!谢阿朵分享!这个女孩子肯定是“A”型血的人,大胆预测一下玩玩。

天地一弘 (2013-03-19 06:08:35)

重要的是孩子要快乐、身心健康,对自己有自信、对生活有热情,将来他们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谢谢好文!

好奇 (2013-03-19 06:43:39)

从美尖学~10(=N)好学生的要求来看,我总觉得应该是收大量闯的孩子。光成绩好的是进不了这些学校的。但事实上我看到出来的一些尖校学生在我们公司里平平,无领导才能,无闯劲,也无希望前途,居然转牛角尖的也有-也就是说并不是智力高。真有点不解。美国制度对早熟女孩有利,有些男孩(和一些女孩)傻到后来11年极才开窍就晚了,但是这些孩子的后劲在后来生活里体现充分。。。开心就是-这是真理。

panda13 (2013-03-19 16:15:08)

我一科大少年班的同学,女儿上了MIT,儿子被哈佛录取。结果发现儿子有忧郁症。哈佛很好,允许他延迟一年入学。这其中的过程就不细说了。。。反正最后是儿子跳楼自杀了,结果也引发了女儿的忧郁症,惨得很。。。

我觉得中国育子文化里对孩子的吃穿关心太多,对孩子的精神状况则关心不够。。。

海云 (2013-03-19 18:59:00)

昨天还和一位母亲谈起如何养育孩子,有一家父母从小对孩子以放养的方式,一直是同辈们"想得开"的典范,如今孩子大了,也就州立毕业,普通工作,看上去老实本分。父母仍然过得潇洒,令同辈人羡慕,可最近这个成人的孩子出了问题,是潇洒的父母可能万万想不到的精神层面的问题,现在回头看这个问题,父母放养的不闻不问是造成这个问题的不可推却的因素之一。所以,中国人说,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是需要引导的。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这是我的感受。

henrysong (2013-03-20 00:01:00)

看到太多华人家长开口名校,闭口爬藤,觉得其中不乏跟风或是为了自己的虚荣的。无论上什么学校,其实一定要把前提弄清楚:上学是对未来的投资。投资是要以回报来断定好坏的。所以,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从投资的角度,一定要做到用最少的投资本金,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学MBA的都应该明白Maximization of profit是什么意思。在选学校与专业方面,最应考虑的是maximization of investment return. 明白这一点,就不回盲目追去名校或藤校了。离开这个原则,其他都是浮云。当然,return包括硬性和软性两个指标。硬性的可以用毕业后的收入衡量,即金钱的投资(学杂费等)可以用多长时间回收,而其后则都可以算作利润;软性的,则比较复杂,包括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等等,因人而异。

Nancy的心情小栈 (2013-03-20 12:55:20)

如果孩子听不进这个道理,又没有他走过的经验,一个劲儿的想着他的理想,他觉得追求他的理想很快乐,不听人劝,怎么办?要不要鼓励他。

henrysong (2013-03-20 17:21:37)

我听过故事,父母对孩子说:你没有义务放弃你的理想听我们的建议,同样,我们也没有义务为你的理想交学费。追求理想是要有代价的,我们不给你付学费,这是你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代价。如果连这个代价你都承担不起,你的理想可见是不堪一击, 还是脚踏实地些。

我家老大有一段时间对湖人队的科比着迷的一塌糊涂,立志将来也要进NBA, 要当科比第二。被我棒喝了。身高长不到7尺,想都别想。最后明白了,该干啥干啥,打球还是他的爱好,但只能当作爱好。

当然,这样的教育不适用于天才,天才自有他们坚定的理想和追求。那些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只是真正的天才,我一辈子没见到几个。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不是天才,我的孩子也不是。

西山 (2013-04-07 13:56:33)

谢谢阿朵的分享!这篇文章太合我的胃口了。我一直觉得我们亚裔家长钟情名校没错,但在追求的过程中太短视,忽略孩子的性格培养,道德培养,忽略孩子的感受,很专制。其实,孩子的幸福才是我们应该最关注的。

因为我两个孩子都踢球,我也观察球队美国的家长,在体育的追求上,他们也有我们亚裔家长的错误,经常是家长为孩子决定一切,实际上,从长远来看,对孩子非常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