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婧俊对《凭灵魂生育》的心理学解读:女主人公程旖旎的恋父情结

 

看这篇小说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这篇小说除了情节吸引人、观点新颖外,还加入了很多心理学元素。下面谈谈我读后的感受。

 

一、关于《洛丽塔》

书中多次提到纳博科夫《洛丽塔》,这本书应该是文学和心理学都热衷于分析的小说了。我接触这本小说是在大一,偶然看了电影,被吸引,于是找来小说阅读,洛丽塔和亨伯特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然一开始我也免不了落入俗套,即认为那就是一种乱伦畸恋。但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充实,我对乱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芬兰人类学家韦斯特马克说:“在自幼一起长大的男女之间,视觉、触觉、听觉上的所有感官刺激都由于习以为常而变得迟钝了。转而成为一种平和爱抚之情,失去了唤起高度兴奋、激起性欲的那种力量。”而著名的人类学家斯特劳斯认为,乱伦禁忌是将“畜生”变为有文化的人类的方法。乱伦是动物界处于严酷的优胜劣汰生存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本能,人类的性心理需求严格地禁止乱伦行为的产生。乱伦成为古往今来叙事文学作品书写的一个敏感而又重要的主题,也是叙事文学最常见的叙述模式,而且总是被挖掘出种种潜在的新意和引人入胜之处。在有关乱伦主题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因为触犯了人类的乱伦禁忌而深深地陷人对于自身行为的恐惧和忏悔之中,最终受到人们的道德指责和“天意”的惩罚,如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俄狄浦斯王》以及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作品《雷雨》,文学作品本身也提供了对于触犯禁忌而产生的忏悔叙述,以免文学作品本身触犯人类的道德底线。在人类文明史上,在这些伟大的作家行列之中,只有纳博科夫是一个另类,他不但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书写了乱伦,而且公开大胆地描写和歌颂了建立在乱伦基础上的性爱关系,并声称这种关系的正常和美好。纳博科夫拒绝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对于乱伦进行忏悔,从而把对于乱伦的书写推向了极致,挑战人类文明的道德底线。

在小说《洛丽塔》中,亨伯特对于自己的乱伦行为有着真实的感知,这种不伦之爱对于亨伯特来说既是一种对于欲望的追逐,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热衷源于潜意识的驱使,人的行为与其说是由意识决定的,不如说是由潜意识决定的,而潜意识来自于童年的性经验,未完成的性经验导致了压抑。没有压抑就没有潜意识,也就没有个人在成年惯有的一套择偶倾向和行为模式。在亨伯特的心中,洛丽塔代表着自己个人心中的隐秘,是童年未完成事件的再现,是对于自己年少之时未能实现的欲望和爱情的一种补偿式回馈和实现。只有在这种潜意识的推动下,亨伯特对于洛丽塔的爱和性才得以走上不归之路,洛丽塔成为了一种能指符码,洛丽塔的这一能指符码多多少少地替亨伯特挽救和减轻了自己的原罪之感。

 

二、女主人公程旖旎的恋父情结

 

我想很多人会相对更多地对余旺的精神世界进行分析和探索,但我却想从旖旎的角度出发谈谈恋父情结。事实上作者对余旺越轨行为的前因后果已经展示的相当清晰,对他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机制也已经阐述的十分明确,而对旖旎的剖析并未详尽。

旖旎的原生家庭并不普通,她有一个敢做敢为的母亲,还有个“知情的”、工作的忙碌的父亲。旖旎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恨他。

“在旖旎出生后的三年内,她父亲仍然在部队,但几乎不回家探亲。这三年都是母亲一个人抚养她。后来父亲转业了,在县城一家企业当总经理,但几乎完全不管她。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她只记得父母总在吵架,父亲经常长时间不回家,母亲则是忍气吞声地维持这个家。她说,她父亲没有接送过她上幼儿园,没有陪同她上过学,连她感冒发烧也不曾送她去医院。

她对她幼儿时期父亲形象的记忆,就像整个脑海笼罩着一派茫茫的白雾,依稀可辨的,只有父亲那双暗淡、冷漠、嘲讽,敌视,甚至阴阳怪气的眼神,抑或偶尔闪现一下父亲某一次狠狠打她的场景……”

弗洛伊德指出,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最原始的“性欲望”,女儿的最早感情对象是父亲,而儿子的感情对象则是母亲。恋父情结指的就是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父亲会越来越爱慕,越来越依恋,而对母亲则会产生排斥的情绪,甚至发展到极端时还会出现嫁父代母的心理。这种心理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缓和,但是它依然会深深地潜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在适当的时候还会继续有所表现。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恋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而另一些无法淡化这种情结的人便会形成心理暗疾。如果恋父情结不能克服的话,人便可能一生都受其影响。

恋父情结的根源是力比多,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受到压抑时,这种情结会变成潜意识的一部分,并实际地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的一种现象(孩子在三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男孩更爱母亲,反而排斥并嫉恨父亲;女孩除了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从而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把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称为伊底帕斯情结或恋母情结,并揭示出这一心理情结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程旖旎是一个从小就缺少父爱的孩子,她在不和睦的家庭关系中长大。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她具有产生恋父情结的条件,属于“伊底帕斯情结”——所谓女儿恋父,儿子恋母——发展不善的孩子。恋父情结是女儿对父亲一种无意识的依恋,儿童时期的旖旎可以说是生活在一个没有男人的世界里,她很自然会产生对父爱的渴望。另一方面,旖旎的母亲身上具有一种冲破传统的内在能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旖旎人格观的形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原因让旖旎从心底里对年长的男人产生强烈的渴望。正如作者在文中描述的“由于她童年时期没有完善地发展与父亲的依恋关系,故而长大后,就从年长男人那儿寻求某种补偿。”童年时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爱的世界里,在心理上、性格上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渴望被爱、被呵护,渴望找到心灵的港湾。她希望有一个刚强勇猛的、高大的父亲形象的男性能保护她,疼爱她,所以他交往的男性一直是年长的老师,在这些老师身上她感受到久违的父爱。正是这样一种恋父情结使旖旎爱上了和她相差悬殊的余旺。反观余旺,英俊、高大、有学识、有气魄,具有一个成功男士或者说父亲应该具备的一切,所以,只有在余旺那里,旖旎才能找到她内心渴望的爱护。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本小说——《简.爱》。与旖旎相似的,简也从小缺失父爱,这导致简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深深的恋父情结,这种情结也注定了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地追寻一个能够像父亲一样疼爱自己又能够保护自己的形象。与我们的旖旎是多么相似啊!弗洛伊德曾经指出,对于女人来说,尤其是怀有恋父情结的女人,她的恋情“在典型情况下是指向其父亲,至于对丈夫的爱,只不过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罢了”。这样,旖旎和简·爱追寻父亲的过程也就与她追寻爱人的过程重合,所以才形成了她们恋父阴影下的爱情。与旖旎一样幸运的是,简·爱发现了一张新的面容“犹如一幅新画,它同已经张贴着的画全然不同。第一,因为这是位男性;第二,他又黑又强壮、又严厉”,或许这才是简·爱欣喜的真正原因。因为一个外在的类似父爱形象打破了自己生活的宁静。从此简·爱就开始欣赏罗切斯特了,“他有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而且很漂亮,有时在眼睛深处也并非没有某种变化,如果那不是柔情,至少也会使你想起这种感情来。我想从运动员的角度看,他胸宽腰细,身材很好,尽管既不高大,也不优美”。爱意就在一天天的观察与欣赏中逐渐萌生,滋长。简毕竟还是与旖旎不同的,旖旎相对于简来说拥有更多的勇气,她更加直接,更加敢爱敢恨,她见到余旺后马上主动地给余旺写邮件,表明爱意,这可能得益于她那勇敢的妈妈。

随着交往的不断加深,旖旎已经不再简单地被余旺外表上所具有的男人的阳刚之气所吸引,而更加被其成熟、浪漫、坚毅、内敛、稳重、严厉等性格所吸引。当然余旺对旖旎的特殊关怀与照顾正好填补了她对于父亲形象的期待,这一切都在拨动着旖旎心底那个心弦。而余旺先生也是小说中给予旖旎持久的爱恋和家的温暖的人,当然,最重要的是,余旺是她的“灵魂哺育者”,所以旖旎就很自然的把余旺看成了自己心中苦苦追寻的父亲,以至于无法自拔地爱上了余旺。余旺先生成了满足旖旎内心深处类似父亲的人,而余旺先生也深深地被旖旎的外貌、性格和文学潜力所吸引。

我不想去评价这段师生恋本身,因为传统的道德观并没有完全脱离于我的思想。但我认为,对于旖旎来说,能够遇到这样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去点亮心爱的小宠儿前途的余旺,也许是上天对她父爱缺失的补偿。






海云 (2013-02-23 17:21:03)

这样的情结,是不是很多女性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学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