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初认识

 

聋人初认识

 

  (谢谢阿伟“老家的记忆”之八《哑巴》!由此从我年少的记忆中搜索了所认识的两位聋人。)

在李镇西老师的博客空间看过三派“争辩”。一派说李老师使用“差生”这个称呼,有歧视“后进生”之嫌。另一派说“差生”是相对来说的,只是暂时的一个表现状态,不排除今后有进步,即使是优等生也有变“差”的可能性。使用“差生”这个称呼只是尊重事实,更口语化罢了,况且并不是所有的“差”都可以“后进”。也许有的“差”在原地踏步甚或后来变得更“差”呢?还有一派说“差生”和“后进生”这两种称呼,其实质内容是一样的。使用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无关紧要,都OK。“后进生”这个称呼不过是带着老师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与期待。

那么,听障者、聋人、哑巴,这三种称呼,该如何排个序呢?依文雅度排序,如此最好;依通俗度排序,倒着数最好。

听障者是术语化的表达方法。聋人是通用化的称呼。完全不会说话的哑巴极少见。接受过特教训练的学生一般都会说些话。在特教校园,bye、你好、老师好……等一些日常用语还是不绝于耳的。听障者听力的损失程度各不相同因人而异。俗话说十聋九哑。听力损失严重的,长期听不到别人怎么说从而导致不知如何说,言语表达退化,成了哑巴。在民间,人们习惯以哑巴来称呼聋人,应该是为了突出聋人聋而致哑的一个典型特征,并非有恶意,更非带有歧视或鄙夷的眼光。

 

在进入聋校之前,我对聋人的认识停留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哑巴舅舅的那位,一个是奶奶家村子里的二丫头。

哑巴舅舅是我妈妈当时单位的一位同事,宽容大度的妈妈和她的同事们相处很好。而我是从小被妈妈培养成爱喊人的人。见了熟人就想有礼貌地打一声招呼。不打招呼,心里反而觉得过意不去。但随着年龄增长与居家地点的改变,这个习惯日渐退化。读初中时,有一次在校园的主干道上遇见我的英语老师与其他几位老师并肩走来,我连忙“某某老师好”一个个地喊起来。幽默的英语老师说:“这样一个一个地喊,多累呀!我教你一个方法,喊一句‘老师们好’就可以了。”呵呵呵,我和老师们一起笑了。

我自然也喜欢喊妈妈的同事,包括这位哑巴舅舅,他的母亲是街道上有名的接生婆婆,很受尊敬。哑巴舅舅的爱人是哑巴,所以我们亲昵地喊他哑巴舅舅。哑巴舅舅是个好人,他的那位来街道南边买菜,路过哑巴舅舅工作的地方,有时会逗留一小会儿,指指菜篮子,啊啊呀呀几句,表情丰富,哑巴舅舅懂手势的意思,他也回应些动作。她有时塞给他一些点心,再笑着笑着满意地回家。我坐在单位的门口玩,见她来了,就友好地笑,以笑来打招呼,她也笑着点点头。可是刚开始见她啊啊呀呀地说,我是有些胆怯的,但母亲对我说了,哑巴舅舅的那位也是好人。

哑巴舅舅是一位老实人,让我想起《西游记》的沙僧。我九岁前一直住在那个街道上,从没见他和谁吵架。他面慈目善,按时上下班,不耍滑头,不跟别人计较,不玩阴谋诡计。即便吃点亏,也不埋怨。每次喊他哑巴舅舅,他都会回应:“哎!好好!”即使他再忙,他也会热情回应。如今,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依然记得哑巴舅舅的模样和他往家走的背影,疑惑他拖着一点沉重的心思。他家住在街道的最北边。转过他家的屋山头,爬一个高坡,再走几里田间小道,就到奶奶家了。走他家门口过,我总好奇地想,哑巴舅舅的那位在家吗?在做什么家务活?有时已经走过去还忍不住扭头看一眼他家堂屋和窗子,家里打点得井井有条,怪不得我的妈妈说哑巴舅舅的那位贤惠、勤劳。一般情况看不到她,大概去塘边淘米洗衣了,有几次我看到她正从池塘边回来。有几次看到她在家门口挑拣菜。有几次看到她和她家对面的某户人家掐架,甚至有一次见到哑巴舅舅也在场。见他少有的生气样子,将他的那位使劲儿地朝家里拉,边拉边烦躁地说:“回去!回去!”我路过时只听到重复的这几句,也不敢停留,怕被哑巴舅舅看见,怕他以为我向妈妈汇报。就像一位同学和别人吵架,那位同学肯定不想这事被自己班的同学知晓。吵架是不光彩的。我捂着半边脸小跑着过去了。哑巴舅舅的那位一边跺脚一边喊叫。围观人群中有人冒了一句:“跟哑巴有理讲不清。”

 

一进村,每遇一个人,似乎都会亲热地打招呼:“阿城来啦!” 好像全村人都亲戚。有人说:“刚才在**家见到你奶奶了。”有人比我走得快,说:“我先去告诉你奶奶啊。”还有人边走边喊:“老奶奶,你孙女儿来了。”村子就那么点大,奶奶有时在家门口晾衣服或在林子里转悠,还真就听见了。然后又听见回应说:“哦,我阿城来啦?我来了。”奶奶便不知从哪家屋后或院子里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整村人似乎都有亲戚关系,奶奶和妈妈教过我一遍又一遍,喊这位是谁,喊那位是谁,这是你的(加个姓)大婶,那是你的(加个姓)大伯等。对号入座,我记不住。喊姓的时候,舌头打卷,咕哝出来。不过,我见人还是要喊,有时喊错了辈分,亲戚帮助我改正而不加责怪。

 一位大妈家养了三个孩子,大儿子和小儿子是健听人,二女儿是聋人,叫二丫头。村里人喊她哑巴妹子。她喜欢憨憨地笑,胖胖的脸胖胖的胳膊胖胖的腿脚胖胖的手。她和我同龄,皮肤也黑黑的,但她长得比我这个丑小鸭好看多了。她背着几捆秸秆,或挎着一个篮,力气壮壮喜气洋洋地从田野走来,篮子里装的是收获的庄稼。她经常善意地对我笑,露出雪白的牙齿,有时会拿出丰收的果实自豪地展示。可惜我当时比现在还要傻,我不会比划,我用两只手不自在地动来动去。奶奶说哑巴妹子很精明,谁如果想找她吃亏,那是自讨苦吃。她会种庄稼,庄稼长得好。她会打稻子会做许多农活,会洗菜槌衣服拎水。她只是猜忌心重,看到谁和谁在一块儿聊天特别是窃窃私语的样子,而谁和谁又无意中看了她一下,她便猜忌别人是否在议论她,便容易找茬引发误会甚或伤害。

 

内在世界有时像一条狭长的望不到尽头的巷,让人觉得难以走下去很难琢磨得透。但是只要坚持走,一定会发现与心灵相通的接口。想走进聋人的心灵,或许需要在许多许多狭长的巷子里,拐个小弯拐个小弯再拐个小弯再拐个小弯,左左右右,右右左左……寻找和它碰撞的火花。

 

偶然踏上了特教的此岸,不知何时才能顺利抵达聋生的心灵彼岸?

 

2013.1.19

     






予微 (2013-01-20 05:11:09)

杏子的感悟把人生说通透了。杏子有善良敏感的心。

我们不聋的人,心灵闭塞了,也是要拐好多个弯才找到个小巷口。能够坚持走下去,都是未知数。

木桐白云 (2013-01-20 05:57:14)

特教是很不容易的,爱心特别的重要,有功能障碍的人生活的幸福了,我们这个世界才是真的幸福了。

天地一弘 (2013-01-20 12:42:52)

杏子的学习和生活,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自己写满字的书,只是内容不同。

我想哑巴妹妹,或许是天使的化身呢,一如特教中心的孩子们,哪个不是天使呢,平淡的日子里,常常想起。

海云 (2013-01-20 18:45:05)

我们青少年与家长沟通小组,有位女孩子就是先天性耳聋,她的父母和我们都很苦恼,不知道如何能帮到她建立自己的自信和清楚个人的身份认同。 这个孩子是个美丽的少女,在我们小镇的高中就读,因为耳疾,有些自闭而且很难与人沟通,我很想帮助她,可她不愿来参加聚会,不愿与我们交流,我也是觉得走不近她的心。

梦娜 (2013-02-07 21:58:36)

文如其人,杏子的善良透在文字里。

祝春节阖家欢乐,健康快乐!

杏子花开 (2013-02-10 04:56:06)

聋孩子相互之间比较容易沟通,对健听人,似乎存在一种防备心理。健听人对聋人或许也是类似的情况。

祝您新春愉快,蛇年吉祥如意!

杏子花开 (2013-02-10 04:57:50)

感谢教导!感谢您对特教的理解和支持!

今天是2013春节,祝您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杏子花开 (2013-02-10 04:59:46)

感谢一弘姐的爱心!

祝愿您的2013欢乐、精彩!

杏子花开 (2013-02-10 05:01:49)

感谢梦娜鼓励!

老记得您的幽默风趣,带给我们好多的欢乐哦。

祝您和家人新春愉快,幸福安康!

杏子花开 (2013-02-26 12:58:40)

海云观察得很仔细哦!

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和后天性耳聋的孩子在心理与行为表现上多少是有些不同的。后天性耳聋的孩子,思维活跃程度及学习领悟能力往往优于先天性的,似乎更自信一点。

无论后天或先天耳聋的孩子,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偶尔都会透露出因耳聋而生的遗憾和无奈的慨叹。可我校也有先天性耳聋的孩子通过认真努力而实现高考理想的。

聋人群体相当于少数民族。聋人之间一般是默契融洽团结的,觉得彼此相待没偏见。但在与健听人交流的时候,聋人怀疑遭受歧视,便设防或潜意识排斥或信任不足,形成交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