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一条弄堂(十)

美国的一条弄堂(十)

融融

刊登在《星岛日报》副刊“阳光地带”版,2004年6月29日

 

(五)東方通

  有一天,八歲的兒子氣喘吁吁地跑回來,像尋得了寶藏一樣,滿臉通紅,興奮地說,媽媽,媽媽,這裏有個美國人會講中國話﹗

  美國人﹖中國話﹖你弄錯了吧﹗我對兒子說。是不是對門的南朝鮮工程師﹖他平時只講美國話。

  說起這位圆脸的南朝鮮工程師,也是有趣的事情。他在飛機場工作,總是上夜班,白天才回家。工程師獨來獨往,從來都是一個人,好像很寂寞,很冷靜,很遙遠,但他的屋和他的車又好像在說,他是充實的,豐富的,滿足的,他是弄堂裏的一個謎。不是,不是﹗兒子斬釘截鐵地說,是亞瑟。他拉著我出門,小手指著弄堂底部的那棟房子,大聲地說,不是對門的亞洲人,是白人。兒子就此和亞瑟成了“忘年交”,有時候還因為付出了所謂的“勞務”,賺到十元,二十元錢。 先生說,亞瑟是個學者,老新聞記者。他太太在斯坦福大學工作。我和他們交往是在溜狗的時候。他們的愛犬叫“餃子”,“餃子”把我們的話題引向“麻婆豆腐”,“蠔油牛肉”,亞瑟喜歡中國廚藝,自稱能燒一桌好吃的中國菜。我們家的愛犬叫“美麗”,也是中國名字。

  亞瑟高大挺拔,風度翩翩,留著絡腮鬍子,開一輛“MAZDA"的日本卡車,那氣質就像荒野中的獵人,或者叢林裏的遊擊隊員。站在他的面前,我常幻想他穿著軍服,肩上扛把槍,威風凜凜的樣子,只覺得自己在縮水,像小草對大樹一樣。

  直到那一次,我們正式地面對面坐下,探討環境保護。他正受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之托,要去中國採訪“三峽工程”。他的書房裏,掛著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和夫人簽了名的照片,有象徵著印度文化的雕塑,還有中國京劇裏誇張的臉譜。

  他回憶道,常駐亞洲期間,正值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沒有機會去中國採訪。但是,那場“革命”還是在他的臉上留下痕跡。他一面笑,一面指著右眼角上的一個疤痕說,香港的“文化大革命”差點兒傷著他的眼睛。他們(指左派造反派)用玻璃瓶砸警察,我正在採訪,沾了光,呵呵。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香港也鬧了“文化大革命”,雖然是短命的。第一次聽到這位當時的“時代雜誌”記者為之付了血的代價。他說得輕松,那是因為傷口已經痊愈,拉開了距離看歷史的緣故。

  也許因為他沒有去中國之前,已經嚐到了中國的味道,在他的眼睛裏,只有臺灣保持了最完整的中華文化。他有許多臺灣政界,商界和文化界的朋友。著名的“味全”食品公司總裁,送他一箱子東方調料,他用了幾年,還沒有用完呢。他曾在香港住了三年半,負責整理亞洲的報道。他去過日本,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主要的任務在越南,他穿梭於越南南北戰爭的炮火之間,卻從來沒有受過傷。

 

  (十七之十,未完待续)






若敏 (2013-01-07 18:22:48)

好有趣的亚瑟!谢谢分享这些美妙的故事。

融融 (2013-01-07 19:31:18)

多谢你喜欢。后面还有很多故事呢!

林静 (2013-01-07 20:06:40)

亚瑟见多识广,香港确实在文革时有过骚乱。

予微 (2013-01-08 06:31:28)

六十年代,美国这里也闹过“红卫兵”。

天地一弘 (2013-01-08 08:20:22)

是啊,中国的中华文化变了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