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连载《峥嵘岁月不峥嵘》之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我们的团宣传股报道组(右一是我)

团宣传股报道组

 

十八团汇演之后没多久,在一次宣传队的会议上我提出转行。并不是我不喜欢这个集体,而是一台节目写完了要巡演好久,才能再换一台新节目。我没有演出任务,跟着宣传队跑来跑去,感到无所事事,太浪费青春了。那时候还不懂编剧创作在一个演出团体中举足轻重,也应该算个腕儿了。反正我每天看到大家热火朝天的排练,演出,总感到很失落,像个多余的人。于是在一次发言中,我借助当时报纸上的大标题:“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里吃闲饭”。提出:我也有两只手,不在宣传队吃闲饭,我要求转到修配厂当工人。孰料非但没让我走,反倒把我调入了团政治处宣传股搞新闻,改行作通讯报导工作,从此我的兵团生活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让我至今懊悔的事是,那时候有那么多的时间,那么好的条件,可以好好练一样乐器,可我却把时间白白的荒废了,至今一事无成,真个是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政治处共有组织股、宣传股、保卫股,还有一个面向全团的广播站。政治处主任是现役军人李楚华,各股的股长也都是现役军人。宣传股长是现役杨股长,副股长是老农垦的笔杆子周济,(他同大兴安岭农垦局的办公室主任刘静,省农垦局书记邓灿等四人是老农垦系统的四大才子之一)。还有一名复转军人也曾是部队笔杆子的任兆奇,上海知青方月华等三名宣传干事,我们报道组有五名新闻干事,说是新闻干事其实也没有职称,就是专职的通讯报道员。两名广播员也算宣传股的人。

 

宣传股报导组因为是全团的喉舌,在政治处有着特殊地位,就是由政治处主任李楚华直接领导,他一竿子插到底,所有的大稿件他亲自布置亲自把关,所有的会议他都亲自参加。李主任是个思想很左的人,言谈举止,指导思想都带有那个时代深深的烙印,但他不是坏人,至少我个人这样认识。

 这是报道组的小杨和小闻(闻黎明,著名爱国斗士闻一多之嫡孙)

我的第一篇文章

 

我的第一篇文章题目是《爱在心上,育在根上》,副标题是: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部老贫农李盛喜对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的事迹,是一篇大的人物通讯,刊登在当年的黑龙江日报上,占了半个版面,而我凭这第一篇文章得到了政治处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

 

文章是我写的,但实际上是在政治处李楚华主任的亲自督导下完成的,可以说是他一遍遍的让我动手修改了若干次,才一举见报。而我也从此篇文章中学会了怎样写通讯报道。我还应该感谢报道组的上海知青杨才华,北京知青闻黎明,(著名爱国志士闻一多嫡孙)。他俩在我刚到报道组时给了我巨大的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要知端的,还得听我从头说起。

 

刚到宣传股时我心里很紧张,想想团里的精英们聚在一起,哪个也不是善茬儿。(这里指学识)你总得有点真才实学吧,自己能胜任吗?心里一点没底儿。当时报道组没几个人,但团领导非常注重宣传,每周都要统计上报纸几篇稿,如果没有上报,就叫打光头,就得挨批评。据我所知,报道组有个女青年来了一年多了,写的文章也没上过一次报,哪怕是豆付块。因此个人和全组的压力都很大。我刚到宣传股,人生地不熟,不知从何下手干工作,每天除了看报纸和资料,一句话也不说,很压抑。来了没几天,杨才华和闻黎明就商量,咱们是不是应该和小刘谈谈呀,看她心事挺重的。就这样,有一天晚上,他俩约我谈谈心,我们仨就在办公室聊开了。他们各自作了自我介绍,让我谈谈自己的想法,我把自己的顾虑、压力全盘托出,甚至想打退堂鼓,回农业连干活算了。没想到他俩非常热情的鼓励我,并各自讲了自己的切身经历,说凭我老高中生和搞过文艺创作的写作功底,只要肯下功夫,认真学习实践,一定能胜任。那晚上我们谈了很晚,用那时的语言就是,他俩帮我“放下了包袱,开动了机器”,从那天开始,我轻装上阵了。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我回宿舍很晚了,还有个女生没睡觉等着我,问我他们和我谈什么了,我这个傻瓜一五一十向她作了汇报,不料她很生气:“我来一年多了,思想压力比你大,他们干嘛不给我解决?!”为此,在我内心深处,更加感激小杨和小闻,并下决心好好干,不辜负他俩的好意。

 

很快,任务来了,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语录发表也不是三周年还是四周年的纪念日快到了,团里要求报道组写一篇纪念文章,并要我们按照团里掌握的线索分头下去抓材料。政治处主任李楚华亲自披挂上阵,抓这次专题宣传。我因为刚来,让我到团部最近的连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七连,去采访老贫农李盛喜教育知青的事迹。这可真难为了我,我怎么采访呀,他能信任我跟我说吗?没办法,我硬着头皮厚着脸皮整天跟着他,他下地我跟着干活,他吃饭我跟着吃饭,晚上我回到团里休息,天一亮就又去了。李大爷不爱说话,连队领导特意为我召开了几个知青座谈会,了解李大爷的事迹。我的执着终于感动了李大爷,后来他终于开口说话了,他好象是鲜族人,吃过很多苦,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很真诚,非常非常朴素朴实。一周以后,我将素材整理好作了汇报,李楚华主任拍板就写这个老贫农了。

 

那个年代我们写文章讲究套路,语言,思路都有个定式。假大空是文章的通病。材料有了,要集体讨论“定调子”即定文章的主题,基调。定完调子要“吹路子”,即把大纲和每节的标题内容定下来,然后再动手写。而且写的要层层深入,要无限拔高,写出境界来。当然这都是我后来才明了的。我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不下十遍,写了改,改了写,每次李主任都不厌其烦的启发我(他从不动手改),还有哪些东西没挖掘出来?最后给我挤兑的鼻涕眼泪横流,晚上不睡觉玩命的改写。直到李主任满意了露出笑容:“小刘不错,肯吃苦,有灵气儿。”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篇稿件发出去就见报了,《黑龙江日报》大半版,署名“红钢炮”,那是我们报道组的名字,因为无论谁写的文章都要署报道组的名字,那是时代的特色,连《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等,都署名集体创作。而我这篇通讯还确确实实应该算作集体创作。我高兴,全组人高兴,李楚华主任更高兴。我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了父亲,当时父亲在邯郸,他立刻找到了这份报纸,并亲笔题了字给保存了下来。当然时隔四十年再看这篇文章,时代的烙印太深了,空话套话连篇,有点“惨不忍睹”。据说因为这篇文章是秉承了团领导的旨意,又是连领导班子找人开的座谈会,仅代表了领导的意图 ,文章一见报即在连队引起争议当然这是我四十年以后才知道的,虽然那时的我并不了解内情,但我还是诚恳的向七连人道歉,若我无意间伤害到谁,务请原谅我的无知和“左派幼稚病。因为这许多年走过来,我对当时许多问题已有了自己的认识,不说别的,单就是这个命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若让我再写,肯定要另当别论了。

 

紧接着兵团宣传工作会议在二十八团召开,宣传股推荐我到三师二十八团讲用。李楚华主任又亲自指导我写这篇讲用稿:即学习毛主席著作指导写作实践的体会,具体内容我忘记了,但我记得大体的思路是:第一遍改稿让我克服了什么,第二遍改稿让我克服了什么,第三遍改稿又让我克服了什么……最后的结局是毛泽东思想指导我在写文章中改造世界观,在改造世界观中写文章。现在听起来多么牵强附会,可当时却认识不到。去开会的时候李主任还让我到三师师部红兴隆去送一篇我写的另一篇稿件,让报道组长小杨直接到二十八团等我。结果是我绕道三师开会晚了,小杨替我在大会发的言。

 

这中间发生了一件令我难忘的事,我一个人从师部红兴隆启程去往二十八团,中途要住店,我又住进了一个极其肮脏的小店,小店里人很少,被子脏的黑黑的,我一个人住店非常害怕,该不会是《水浒》中孙二娘开的黑店吧?但有什么办法呢?硬着头皮住下吧!我饿着肚子在黑黑的房间里黑黑的被窝里不断的念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以克制着因为害怕和孤单不时往外流的眼泪。后来我乘公共汽车到二十八团,车开到一个叫尖山的地方就到站了。我下车一看,哪里有什么二十八团啊?明明是个荒凉的小站嘛!那时天己近黄昏了,我该怎么办呀?我壮着胆子问了一个当地人:“二十八团在哪儿?”那个人用手往前指了指:“翻过这座山就是”。啊?!翻山?我怎么敢?就在我一愁莫展之际,一个小伙子搭话了:“跟我走吧,我就去二十八团。”听口音,他是天津青年,没奈何,我将信将疑的哆哆嗦嗦的跟着他上山了。这个小伙子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他大步流星一直走在我的前面,隔一段时间就等等我,也不和我说话,逢到对面有人过来,他故意问二十八团还有多远?以消除我的顾虑。终于天黑了,而我们也马上到了,已经看到团部星星点点的灯光了,我一下子轻松了,一反常态的使劲追着他道谢,告诉他我是北京知青,来开会的。他操着浓浓的天津口音说:“没嘛!应该的,谁让咱都是知识青年呢?”

 

时间过去四十年了,但这感人的一幕一直封存在我的记忆中,我多想让这个天津知青看到我的文章啊,看到我的感激,须知:你带给那个胆小无助女孩儿的不仅是帮助,更是一种信心和希望,让她感受到人世间尚存的温暖和关爱。

 

 






雨林 (2013-01-04 13:09:16)

多么深刻的反思, 谢谢子蕴。深深的谢。

我也从照片上看到你有一双挺扎实的鞋子,想必可以让你走路时少些辛苦。

梅子 (2013-01-05 00:32:24)

谁都会有时代的烙印,难能可贵的是你的反思。

在那种氛围下,即便是表现“左”的人,也不都是“坏人”,这我能够理解。

鐡手 (2013-01-05 05:36:33)

东北的知识青年中出了一批如张抗抗、梁晓声、萧复兴这样的成名作家,现在又增加了一位子蕴,岁月既是无情,又能磨砺人。虽然回首年轻时的幼稚让人脸红,但是毕竟我们成长起来了……祝福子蕴!

好奇 (2013-01-06 06:52:06)

喜欢看你写的回顾。想起小时候写作文,写不出,抄抄报纸的高调。

子蕴 (2013-01-09 16:12:09)

那篇文章现在看很让人脸红,可当时却很得意,哎,人啊人,不知说啥好……谢谢雨林海涵。

子蕴 (2013-01-09 16:14:00)

是的,我身边许多人都很左,但真的不是坏人,时代的烙印啊!

子蕴 (2013-01-09 16:18:20)

铁先生对知青作家了如指掌,只是梁晓声因为近期写了一电视剧《知青》,粉饰太平,纂改历史,被板儿砖拍扁了,我们这些下过乡的人非常鄙视他。不知你看到这个连续剧没有?

子蕴 (2013-01-09 16:19:41)

谢谢你喜欢,猜你是个九0后,,欢迎小朋友!

鐡手 (2013-01-10 12:57:24)

《知青》我看了,毕竟和自己过去的生活有联系,所以关心。我觉得《知青》这个剧里梁对那个年代的批判,着墨远不如正面的歌颂。作品的力度不如《今夜有暴风雪》,或许他也是戴着镣铐跳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