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飞鸿》走进文学殿堂

《一代飞鸿》走进文学殿堂
文/融融
2010年11月08日,星期一
 

《世界华人周刊》,2010年11月6日
《侨报》副刊,2010年11月8日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左)给融融颁发藏书证明。 融融供图

《一代飞鸿》


  一

  得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前,我已经安排了今年回中国以后的系列活动。于是,我不得不修改行程,让家里人提前回美。然后,身在泰国的我委托上海的朋友提前5天购买去北京的卧铺,等我回到上海之后,能够节约时间,“睡”到北京,赶上中央电视台的上午采访和下午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赠书仪式。

  恰恰在忙乱之中,我的散文集《吃一道美国风情菜》突然蒸发,找不到也买不到。已经寄出的捐献书目将出现一个空白,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在去火车站的出租车上,我又发现我把手机留在写字台上充电, 忘了带。

  本来和别人说好了,到了北京,接车人将用手机与我联系。手机在上海呢,怎么联系?

  而当我得知火车到站时间为早晨5时50分时,我更是不安起来,我的天啊!这个祸闯大了。接车人接不到我,还得把上海的亲戚吵醒。我都不知道谁来接我。

  我急中生智,从包里取出小笔记本,里面记着几个新电话号码。突然想起有位姓张名桐的先生给我来过电子邮件,说“我们找了你好久,其他人都到了,只等你来北京,有人接。”我把他的号找出来,麻烦对床的女士发个短信:融融已经上了火车,忘记带手机。接车时,请把她的名字写得大一些,举得高一点。落款是:火车上的朋友。

  张桐先生马上回了信。后来我才知道,他是科发公司书业总编辑,《世界华人周刊》执行主编。

  自从与陈瑞琳合作编辑出版了北美新移民短篇小说精选和综述《一代飞鸿》以来,已经整整5年了。40多位活跃在北美华文舞台上来自大陆的作者,除了严歌苓、少君等少数,大部分都是默默无闻埋头耕耘的。如今从书斋中走了出来,出书的、讲学的、研讨的,数不胜数。邀请书像雪片一样,飞舞在数码空间。我们都是在大陆开会时见面的,住在北美却不曾相会。中国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宠爱,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我们去北京,是为了把《一代飞鸿》和自己的书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海外馆,下午将举办非常隆重的捐书仪式。

  二

  陈瑞琳陪我去拍摄纪录片的酒店,一路谈笑风生。她说,其他人都拍好了,你是最后一个。这时,我才知道其他人除了瑞琳,还有严歌苓、虹影、张翎和施雨。

  她笑着说,少君以前接受电视台采访,一个站在窗口凝视的镜头,拍了30多次,你要有反复试镜的准备。

  瑞琳走后,我一直在包房里等待,等了很久不见电视台的人马。我走到窗口,看到北京的天空要比上海蓝一些,秋高气爽,阳光在白云的包围中,时隐时现。我带的大衣和围巾都没有用上,北京比想象的要温暖一些。

  电视台的人马早就到了,就在隔壁,阴差阳错,相互等了一个小时。编导高挑、干练、斯文、深沉。姓边名东岩,她给我名片。我叫她边姑娘。扛摄像机的小伙子总是笑嘻嘻的,十分可爱。他们属于中央电视台《华人世界》,我不知道他们的要求,但是,手握手就是零距离,有问必答,毫无遮掩。

  边姑娘一再问我,在美国有没有特别艰难的时期?回首来美20多年的历程,我觉得,只要挺过来,什么困苦都不值一提。很多留学生在没有合法工作之前,在餐馆当招待。我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只好在课余给别人带孩子。这段经历后来成为我长篇小说处女作的素材。最艰难的应该是,丈夫在睡眠中谢世,好似晴天霹雳。丈夫生前告诉我,夫妻就像两棵树,风雨同舟,一棵树倒下去,另一棵依然挺立。跨越这个坎,我花了两年。人生就是一门功课,无论喜怒哀乐,都是磨炼和精神财富。

  她问我为何从新闻转向文学创作?“这也要感谢我的丈夫”,我答道,“这个不懂中文的美国人,从我简单的英文翻译中,发现了我的文学感觉。他说,你能成为好作家。我信了他。”

  边姑娘特别爱听我说开房车游走北美野生圈的故事,飞鸟、鳄鱼、野猪,与大自然接上联系。她要我把走过的地方用地图标出来,把表现鸟儿爱情故事的录像和照片寄给她。她听得泪光闪闪,一边点头一边说,仙境!是的,仙境!

  三

  走进中国现代文学馆B座多功能厅,舞台上拉开巨幅红色幕布,我这时才知道海外作家捐赠仪式由多方合作举办,除了中国现代文学馆,还有海外新移民华文作家国际笔会,美国科发出版集团公司,美国《世界华人周刊》杂志社、美国文心社、香港《文综》杂志、(科发书业总部)水木时代图书中心。其中3家都在张辉老总的旗下。

  这位印刷科技教科书起家的老板,把多年赢利都投给了《世界华人周刊》杂志和文学书籍《世界华人文库》,去年已达150万美元,今年的还没有统计出来。这次活动的经费也从他的公司支出。

  张辉这个名字,听起来感觉文绉绉的,会给人西装革履、无边眼镜、油头粉面的儒商感觉。我曾与他通过几次电子邮件,有信必复,回得很快。见到他,是在结束电视台采访之后。午餐桌上,他第一个站起来和我握手,自我介绍。他小平头、旅游鞋、声如洪钟、不拘小节。就在这天,我拿到了自己的散文集样书《感恩情歌》,这套书总共有16本,大部分是北美作家,也有来自日本、挪威等国,是由海外新移民国际笔会和美国科发出版集团公司策划组稿,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和水木时代图书中心出版发行。

  神圣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由巴金先生最早倡议,并捐款15万元,于1985年正式建立。巴金生前说过,现代文学馆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件大事。他常常在梦中看见人们在文学馆门口进进出出。2005年迁至新馆,每一个门把手都是一块方形的铸铜块,上面刻着一只巴金的手印,每一位走进文学馆的读者,都要摸摸巴老的手,然后走进这座文学殿堂。这个手印被做成透明的玻璃模型,赠与当天捐书的海外作者。

  大名鼎鼎的海外作家严歌苓、虹影到场时,闪光灯像眼睛一样眨个不停。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常务副馆长吴义勤,中国小说家学会副会长陈公仲,香港《文纵》杂志副总编白舒荣,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黎湘萍,文学教授赵稀方,《世界华人周刊》执行主编张桐和副社长王威,吉林出版集团译文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孙亚飞,以及海外新移民国际笔会会长陈瑞琳,文心社总社长施雨等等。名人目不暇接。张翎晚到,穿一件红色风衣,上面锈着金色花卉。她总是那么谦恭,一见如故。我只与她在纽约见过一面,我们以拥抱代替握手。

  我一边在捐献的书本上签名,心里还惦记着遗失的散文集,我该如何解释呢?慌忙,仓促,受宠若惊?就在这时,有个年轻人把《吃一道美国风情菜》送到我的面前。我简直傻眼了,感谢上帝,奇迹竟然发生在我的身上!原来是张桐总编的下属到网上购买了这本书,拿来请我签名。我便借用了赠给文学馆,答应事后还债。

  四

  捐书仪式十分隆重,话筒频繁传递,发言踊跃热烈。我该说什么呢?文学本来是孤独和寂寞的,因为新移民作家的集体贡献,我们这一代带有特殊历史使命的飞鸿终于走进了中国文学的神圣殿堂。

照片在这里:

http://wenxinshe.zhongwenlink.com/home/news_read.asp?NewsID=49329

 





融融 (2012-12-25 23:21:56)
北美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一代飞鸿》新书造势
文/會翎
2005年11月23日,星期三
 

原载世界日报副刊

旅居西雅圖、休士頓作家融融和陳瑞琳共同主編的《一代飛鴻──北美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家小說精選與點評》一書,收入目前活躍北美華文文壇的四十六位名家作品,包括北島、嚴歌苓、哈金、蘇煒、劉荒田、盧新華、張翎等,日前由加州輕舟出版社出版,並在紐約舉行新書發佈會。
參加發佈會的嘉賓有來自大陸的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陳公重,北美華文作家協會會長馬克任、世界華文女作家協會會長趙淑俠、詩人鄭愁予、作家叢甦等。

替新書造勢,十月底於紐約法拉盛圖書館大禮堂,舉辦「北美華人移民文學的歷史與未來」研討會。主講人有聖若望大學李又寧、耶魯大學康正果,作家王鼎鈞、鄭愁予、趙淑俠、趙淑敏、張鳳,以及中國大陸南昌大學陳公重、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趙稀方、南京大學劉俊等,知名學者精彩紛呈的演講,替海外華文文學發展及研究方向,開啟了嶄新視野。

融融 (2012-12-25 23:29:41)
新移民文学成果庆典暨《一代飞鸿》简体升级版新书发布会
文/文心社
2009年07月22日,星期三
 

主办单位:
  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
  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部、
  华盛顿大学辛普森人文中心、
  西雅图市立图书馆、
  西雅图文学沙龙、
  北美文心社

  北美华文文学的历史是中国文化在海外的移植和成长的一面镜子,是根植于不同的土壤生长而成的簇簇奇葩。远离熟悉的乡土到异国他乡,被陌生的风俗、习惯、法律与语言推向边缘。一方面,极力融入当地社会,另一方面,又对家乡的习俗风情难舍难分。一代又一代的移民文学展现了流放和乡愁的双向主题,生存和理想的双重矛盾,个人和群体的对立与和谐,从而涌现了一批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但北美的华文文学由于政治、经济、语言(英语独尊的话语权)等多种原因,始终处于边缘地带,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如今,世界开始敞开胸怀拥抱中华文化,说汉语,写汉字,成为一种时尚;逛长城和故宫,游三峡和漓江,对桂林西安上海等地耳熟能详,西双版纳和西藏则成为人们神往的地方。移民海外的中国游子终于有了文化的依靠和寄托心灵的故乡。这些变化也反映在坚持中文写作的北美华文作家的作品中,给海外的中国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代大陆移民在北美生根落脚,告别革命,淌入自由之河,说洋话,穿洋衣,吃快餐,却放不下对方块字的执著和自豪,写下了一代新移民的动人文字。他们的故事产生在中国崛起的时刻,逃离与背弃,复活与回归,分裂与容纳,沉沦与升华,与历代留学生和华工的不同背景,展现其更加新颖和开阔的视野和深度。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联合海内外各界关注华文文学的有识之士,并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及作家华盛顿大学召开北美华文文学研讨会,同时在西雅图中心图书馆介绍来自西雅图本地和前来赴会的北美各地的移民作家,和读者交流,畅谈写作体会以及签名售书。

  由融融和陈瑞琳主编的《一代飞鸿》,选择了四十四位活跃于文学舞台的华语作家,继2005年在美国出版繁体版以后,2008年在中国大陆出版简体升级版,成为第一本反映新移民文学的精品资料,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因此,举办《一代飞鸿》的新书发布会将成为这次庆典活动的中心亮点。与此同时,本届研讨会也将针对北美华文创作的整体成就作广泛的研讨 。

一代飞鸿:北美华人移民文学发展讨论会

时间:8月8日星期日下午2-5点
地点:西雅图公立图书馆总馆微软大礼堂 (1000 4th Ave.)

主持人: 融融(北美文心社)

议程:
2:00 – 2:05 董玥 (华盛顿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开幕词
2:05 – 2:15 沈志佳 (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长) 致词并介绍新移民作家和《一代飞鸿》作者
2:15 – 3:15 作家演讲(每人20分钟)
陈瑞琳(美国华语作家):写作就是回故乡
刘荒田(美国华语作家): 中国现代散文的巅峰—漫谈王鼎钧先生作品及其对我的影响
少君(美国华语作家):行走在网络世界中
3:15 – 3:30 休息
3:30 – 4:30 讨论座谈会(每人8分钟;问答20分钟)
融融(美国华文作家): 《北美新移民作家的视野和特色》
万莹华 (文学史研究学者): 谈《一代飞鸿》
王列耀(中国暨南大学教授):《北美新移民文学的异族叙事》
林楠(加拿大华文评论家,“大华报”文学主编):《文学的担当》
苏炜(耶鲁大学):《文学:参与、批判与超越》
4:30 – 4:45 宣布《一代飞鸿》读后感征文比赛得奖名单,颁发奖品
4:45 – 5:00 购书

渺渺 (2012-12-26 14:11:51)

感谢主,融融在忘记带手机的情况下联系到了接车人,感谢主,在丢失了一篇散文集的情况下,又有不知名的读者送上一本填补了捐赠的空缺,这一切的一切难道都是巧合吗?不是,我想这是神在做功,在一切事情上带领我们的果效显现。祝福融融!

融融 (2012-12-26 21:56:32)

是啊,感谢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