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连载之:令我魂牵梦绕的女子十二中学(上)

 

大约是一九六二年吧,我该上中学了。因为姐姐在女二中上学,女二中的风气是朴素严谨,母亲认为姐姐在这所学校读死书死读书,快成书呆子了,不让我报考这所中学。于是我报考了校风活跃开放的女十二中既原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而且我如愿考进了这所令我非常热爱的学校。

 

贝满女中十九世纪中就成立了,是一所美国教会学校,据说是第一个将西方教育引进北京的贵族女子中学,曾经蜚声海内外。解放以后更名为北京第十二女子中学。五六十年代女十二中是北京十所重点中学之一。我的母校不仅历史悠久,且培养了许多才女名女人。政界的人我记不清,但著名作家谢冰心,曾荣获世界南丁格尔奖的著名医护人员王秀瑛,著名戏剧家周总理的养女孙维世,著名钢琴家鲍蕙乔,还有我说不上名字的化学家,物理学家等等……

 

女十二中校址位于灯市口同福夹道,我入学的那一年,灯市西口的有大教堂的大院落是女十二中初中部校址,大约是初二时吧,把这个大校舍划出去成立了灯市口女子中学。我们迁入了同福夹道女十二中本部,这一呆就是六年。我的母校很美,春有春的风采,秋有秋的韵致。灯市西口的原初中部,全部是美式的建筑,大教堂巍峨耸立,玻璃五光十色,那是我们开大会的礼堂。教堂前面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一到秋天,满树金黄的树叶,风一吹撒落了一地,太阳透过树枝星星点点照在落叶上。冬天的雪后,白雪复盖着校园复盖着教堂,很像托尔斯泰笔下《复活》的一幕。教堂前面是学校的大操场。我们的教室在一楼,但要上十几级台阶,教室房顶很高很明亮,我的初中一年级就在这个教室度过。后来我们迁入了灯市东口同福夹道,校舍全部是中式建筑,风格迥异。据说明朝时期是大奸臣严嵩之子严世藩的府坻。胡同叫戎府街。到了清朝又落入皇亲国戚一等承恩公佟国康佟国维两兄弟之手,又改称佟府夹道。后来才改为同福夹道。这个府坻很大很气派,院落分为几进我已记不太清了,但我记得最后一进的高三小院,院里有桃花丁香花等,只有高三年级四个班在这个安静优美的小院落学习。我那时真羡慕高三女生,盼望着我能快快长大进入神秘的高三小院。女十二中的教师也以女性为主,且有许多教师本就是过去贝满女中的学生。我记得教英文的潘老师和一个美国回来的老太太,教语文的彭老师,教数学的杨老师都曾在贝满就读。这些老师很有些与众不同,那时她们还穿旗袍,英文老师上课总戴着长及肘上的网眼白纱手套。语文彭老师脑后梳个大发髻,上下班还坐三轮车,潘老师非常漂亮,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睛,很贵族化。这些老师和我小学时的老师不太一样,有些傲气有些让人敬畏,但她们教学水平很高,因此我一样很爱她们。

 

那一年的九月一日,我怀着期待和兴奋的心情进入了女十二中,踏上了我的中学历程。考入这个学校的女孩们都是各学校学习上的佼佼者。我们的班主任是个印尼华侨,我记得第一节课她就公布了我们入学的名次。我们班是一年级一班,以全校第一名考进来的潇雨被任命为学习委员,我的名次也比较靠前担任了少先队文体委员。而我和潇雨也自此开始了我们长达五十年的生死与共的友谊。(这个我会有专篇表述)我的同学们以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居多,其次是高干革干出身的也不少唯独少有工农子弟。因为全是女孩子,大家无所顾忌,又正值青春发育期,在这样一个单纯的轻松的大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实在是一种享受。我不明白为什么文革以后取消了男女分开上学的学校,这真是教育界一大损失,我认为青春期的女孩不和男孩子接触,有利于心智的发育,精力集中有利于学习,无所顾忌有利于性格发展,如果说小时候我就比较活泼,那么女十二中这个温暖开放的大家庭最终使我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康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开朗性格的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的一生尽管坎坷,可我从未放弃希望和努力,我的人生尽管普普通通却也不乏精彩,这都应感谢我的母校给予我的教育,感谢我亲爱的老师们!

 

我们的课程安排很满,一天六节课,晚上还有晚自习,但并不算太紧张。自从进入中学,我再不是学习第一名的学生了,因为学习棒的孩子太多了,再说我也不太用功我也就排个中上等吧!我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下我去问杨老师一道数学题,老师不给我解答,还说:“你这个孩子脑子够用,就是太浮,瞪着大眼睛听课,脑子不知跑哪儿去了。我不给你讲,自己想去!”她虽没给我解题,我也心服口服,她说的很对,我的爱好太多了,不够我忙的,心真的浮躁的很。我一直喜欢语文,历史,外语,政治等文科科目,数学几何也还可以,特别是几何解题非常有兴趣。不喜欢物理,化学、地理,特别是物理化学,我这个习惯形象思维的脑袋很难理解。可我的姐姐却是学物理出身,北师大物理系的高才生。可见虽一奶同胞相差却天壤之别。我不喜欢化学却当了化学科代表,很让人费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老师喜欢我。她姓丁,也就三十岁左右,白白净净,梳着短辫子,很温柔很安静。记得我初中考高中时,大约是一九六五年,父亲说,家中己有两个在读大学生,应该改改门风,让我去纺织厂当工人,我不甘心,就让父亲去问丁老师(初三时她是我的班主任,)丁老师坚持让我考本校,将来去大学深造。父亲听从了丁老师的话,我才有机会高中又考入本校。

 

初中在我的记忆中就是一句成语:丰富多彩。给我留下许多美好回忆。先说说我们的图书馆:图书馆不算大,但藏书丰富,老师叫草沙,是个高高瘦瘦的倔老头。据说他是老革命,作家,很有些来历,因为工作调动中丢失了档案,革干身份无法认定,成了无业人员,被贬入我校当个小小图书管理员。我们每人都可在图书馆借书,可在学校也可在家阅读。我可真没少读书,真没少读好书。光是前苏联的书我就读多了。《卓娅和舒拉》、《丹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红肩章》、《一本打开的书》、《茹尔宾一家》、《暴风雨所诞生的》每一本书都让我着迷,每一本书都让我痴迷其中,浮想联翩……《红肩章》是写军校生活的,我非常喜欢,我记得有一段描写军校学生男主人公,在学校举办的舞会上认识了邻校女生,散场后他送她回校:雪己经停了,地上的积雪很厚很深,两个人走在路上谁也不说话,只听到军靴踩到地上咯吱咯吱的声音和心里揣着的小兔子扑通扑通的声音……那种纯洁感情的美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喜欢看《茹尔宾一家》,《茹尔滨一家》是写前苏联的造船厂工人的,那种国家主人公的精神那种工人阶级的豪迈洒脱让人感动。因为喜欢作家柯切托夫的书,在兵团时从团部教师左英手里借到了也是柯切托夫写的《叶尔绍夫兄弟》、《落角》等书。当然我也借了不少其他国家的名著,比如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比如莫泊桑的《人生》《漂亮朋友》、还有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当然我主看的书还是前苏联的,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个年龄较大的女老师教和管理我们。地下室很高很大,光线不太好但温度适中,工作的氛围很轻松。在这儿劳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简爱》修女们干活的镜头。只是嬷嬷变成了老师,而且是管不了学生的老师。我们上课时手不停嘴也不停,吱吱喳喳没完没了的说话。而老师要求不准讲话安静干活。所以每次老师都在批评完大家后再鼓励一句:我们的课堂纪律一直是斜线上升的。而我们这帮捣蛋鬼就给老师取外号叫“斜线上升”。顺便说一句,女校的学生们都很疯很放肆,这就是我所标榜的有利于个性的发展。我特别喜欢上劳动课,不是我爱劳动,而是喜欢那种温馨的氛围,更喜欢没有提问不用做功课。后来我们搬迁到同福夹道,我们的劳动课也就停止了。虽然不舍还是跟斜线上升老师拜拜了!

 

 

 

英文课也很有特色,开始是个老头儿教,他很和气,还教我们英文歌曲《约翰兄弟》Are you sleeping, are you sleeping brother……我至今会唱。但我们大家都讨厌他,他辅导我们时离得太近,有点色迷迷。后来不知是否有同学告状,总之我们的英语老师换了一个洋气的老太太,她上课时尽量使用英语讲课,她不称呼我们为同学们,而是称呼我们为女孩儿们。大家相互问候以后,当天的值日生要起立用英语报告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天气怎么样,班里出席情况以及有什么有意思的事发生等等。有时她还会即兴问一两个问题。所以每次上英语课前值日生会和大家一起准备:“今天来点什么新鲜的?”老师要求我们大声的读出发音。我记得学英语操场这个词playgrand,她走到每个学生的身边要求你大声的读给她听,她一个个纠正。上她的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估计李阳教英语的方法就是从我的老师那儿学的。

 

音乐课伴奏是古老的脚踏风琴,因为教室很高,风琴的声音有点像合声嗡嗡的,我们又是一水儿的女孩子的童声,很像唱诗班的歌声。我们学的歌也很美:“风儿吹呀风儿吹,花儿醉呀花儿醉,一排排的小树站成队,一排排的小树站成队。青的山,绿的水,山桃野果低头睡,哎呀呀多么好多么好,祖国的山水实在美。”

 

那时候的国庆节都要游行,九月份就开始练队,有一年我们学校参加体育大军的方队,组队跳藤圈儿操。跳藤圈儿操的服装是短小的白连衣裙,很像芭蕾舞剧中的小天鹅,穿上服装那一天,我们兴奋极了,大家彼此欣赏不已,且不说我们的长相,光是那种逼人的青春气息就够你陶醉十五天半拉月的。每年的九月份是我们快乐的时光,北京的秋天本就是一年四季最美的季节,秋高气爽气候宜人,枫叶红了银杏叶黄了,瓜果梨桃熟了上市了。我们上学我们练队,我们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我们懂憬美好的未来,生活的大门还没有敞开,那种对未来的期待有多么迷人美好。

 

国庆节当天活动内容丰富极了,白天要游行,夜晚要到天安门广场跳集体舞,我们学校和男二十五中学一个圈儿。因为我们是女校,即将和男孩儿跳舞心情很复杂,很期盼又很忐忑,跳舞时谁也不看谁,只是紧张的随着音乐机械的做动作,全没了往日的潇洒。(看过根据王蒙的《青春万岁》改编的电影吧!其中就有这一情节)有一年我们排练了两个舞蹈在晚会中演。(每跳几个集体舞中间就要由各学校穿插演几个节目)。我们班有个从歌舞团下来的舞蹈演员,插班来到我们中间,她叫郎钧芳比我们年龄大些。她给我们排练了《采茶舞》《洗衣歌》。我们的服装都是七拼八凑自己搞的,演完《洗衣歌》赶紧换服装跳《采茶舞》,不料《洗衣歌》大受欢迎,晚会的联络员通知我们到其他圈子里去演,可我们的服装都拆散了,没办法“组装”了,大伙儿那个懊丧劲儿就别提了,哭的心都有。好在不一会儿就放花了,五彩嫔纷的礼花映红了、映兰了、映绿了天空,我们跳啊笑啊叫啊,我们为祖国欢笑为青春欢笑为未来欢笑,那种欢乐和幸福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初中时我有几个好朋友,但除潇雨外大都没了音讯。上学的第一天潇和我被安排在同桌,她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我俩一见如故,相互“爱慕”,很有些相见恨晚之意(怎么有点像贾宝玉初见蒋玉菡),有趣的是我俩长得也很像,一对儿大嘴叉子。第一节下课我俩就聊开了,她也爱画画,喜欢剪纸呀什么的,而且我们认识仅三天就“约会”了,一块去美术馆看了画展。第一次班会,她为全班跳了舞《三只蝴蝶》她穿得花花绿绿还披着纱巾当翅膀,事后我总学她跳舞的样子取笑她。我为大家唱了泰国歌曲《湄南河》:“湄南河,在月光照耀下发光,像星星在闪烁,微风送来轻轻凉意,涛涛的河水,奔向那遥远的地方……”。她被任命为学习委员,我是文体委员。现在看来,我们老师真会量才用人,她学习非常用功,一丝不苟,而我整天不是唱就是玩,确实胜任当“文体”的料儿。好朋友中还有李静江,她好像有一半日本血统。她的眉毛眼睛特别黑,皮肤特别白,脸有点长。下学以后她常到我家玩,我洗完头自己梳不开,她像个姐姐似的给我通头发,我乱动她就打我头。她的家在三里屯,有时我也去她家玩。她的母亲不在国内,家中只有父亲,不知她父亲是干什么的,反正总在家呆着写东西,以致于她弟弟作文写道:我的爸爸是家庭妇女。有一次她看了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绘声绘色的给我讲,我不过瘾,索性到图书馆借了原著回家看,不料让我哥看到了,不但抢走我的书还上母亲那儿给我告了状。母亲说张恨水的书小孩子不能看,谈情说爱消磨意志,勒令我马上还回去……我不知道李静江高中到哪里去了,也许去日本了?我常常怀念她,想起和她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还有个好朋友新,她奔儿头很大,圆圆的眼睛,说话楞愣的,很单纯。我至今留有她和我的合影。她的爷爷好像是张作霖还是哪个大军阀的秘书我搞不清。她姑姑年青未婚时就因病去世了,爷爷在京举行了盛大的葬礼。她拿出照片给我看,送葬的队伍望不到头,全部穿白色孝服,队伍前面都是幡,写着贞女圣女之类的字,看的我毛骨悚然,直作恶梦。她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哥哥因病休学在家。她哥哥很有艺术气质,她家柜子上摆着她母亲的照片,周围洒满了金黄的菊花瓣,房间的装饰很淡雅透着淡淡的哀愁……。有一次她哥哥给我做了一桌菜,有油焖大虾什么的,对我来说太奢侈了,我不顾兄妹俩苦苦挽留,跳窗逃跑了。现在想想自己太不懂事太小家子气了,违了人家一片诚意。更令我难过的是,后来她哥哥病重住院,新带我去看他,他拿出在医院用塑料玻璃丝给我编的小象,骆驼,孔雀等精美的小玩艺儿摆件送给我,问我还喜欢什么再给我编,而我却再没去医院看过他。后来他死了,死时还不到二十岁吧。他长的白白净净高高瘦瘦,很清秀斯文的样子,每当我看琼瑶电视剧里出现多愁善感的公子哥儿就会想起他,想起他那张白白的哀伤的近乎绝望的年青的脸……






铃铛 (2012-11-03 15:50:00)

真好看,那么丰富的学校生活,文艺委员非子蕴姐莫属!

也启发了我,开始考虑,要不要让女儿以后也上女子高中。。。

海云 (2012-11-03 18:32:49)

子蕴姐这张照片好美好清纯,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有部电影《春苗》里的李秀明。

若敏 (2012-11-04 17:09:02)

谢谢子蕴的文章!非常好看,也是一份永不磨灭的记忆,值得一辈子珍藏!谢谢分享!

雨林 (2012-11-04 22:37:49)

好学校,好老师,对学生来说,多么重要。 可以看到你的母校对你长期的影响。

子蕴 (2012-11-05 12:46:49)

子蕴姐, 北京大雪,家人都好吧?

cyn6120 (2012-11-05 13:52:28)

子蕴的记忆力真好,记得住那么多事情和内容,而且描写得如此详尽和生动!我已经记不得那么多小学,中学的生活了。或许幸福的小学,中学生活就会留下美好的记忆。等着子蕴姐的下文!多谢!

子蕴 (2012-11-08 10:16:30)

我若有女儿,一定送她上女校,送到海外的教会学校,对她的成长会大有益。

子蕴 (2012-11-08 10:17:31)

那时的孩子们好像更单纯……

子蕴 (2012-11-08 10:18:34)

回忆总是一笔美好的财富!谢谢你。

子蕴 (2012-11-08 10:21:19)

我一切都好,谢谢惦念,美国那场飓风我也一直惦念你们,后来看到你给海云的留言,我放心了。

子蕴 (2012-11-08 10:22:58)

或许我这人太爱怀旧,苦难和欢乐我都忘不掉。谢谢你关注:

马宇涵 (2014-05-11 12:02:52)

您好!我是您的母校女十二中(现为一六六中学)的学生。今年学校将迎来150周年校庆庆典,校领导非常重视这次校庆,故给我们几个重点班的学生发放了编写校友回忆录的任务。我看到您的这篇文章写的非常好,所以想将您的这篇文章引入到我们的校友回忆录中,特此征求您的同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