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之后

《蒲公英》之后
文/融融
2006年06月26日,星期一
 

星岛日报,2006年6月26日

我写《蒲公英》,只要是为了“和解”,为了解释一种现象:因为偏见或者信息的缺乏,固执地坚持“正确”而导致的笑话。人类没有能力真正了解造物主的意图,我们生活在有限的知识之中,只有谦卑和宽容,才有和谐平衡,大家都赢。

至于蒲公英的审美价值则是在文章发表后,读者通过评论而补充我的不足。有个台湾朋友说, 融融,仔细观察蒲公英那带毛的种子所撑起的圆球,你不觉得那种浑圆真的是上帝的杰作?可不是吗?我坐在草地上,对着空心的圆球左看右看,就像在看杂技团人叠人的惊险表演。一阵清风拂面吹过,圆球摇摆了一下,却没有散架。各就各位,上下左右,配合默契,丝丝入扣,简直天衣无缝。如此轻盈的对称与衔接,再好的工程师恐怕也设计不出来。只有当种子成熟时,他们才扬起翅膀,各奔东西。蒲公英的种子藏在丝丝白絮之中,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然而,就是这粒尘埃,包含了繁殖绿叶和根须的基因,同时还储存了一代接一代茸茸毛球的程序设计。如此巧夺天工的神奇过程,怎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美国诗人Kilmer说:“Poems are made by fools like me,but only God can make a tree。”(“诗,象我这样的愚人就能赋,但只有上帝能创造一棵树。”)

有人说,人类对植物为食的选择和培育,经过千百年的比较、选育和认定。大多数山坡荒野自生自灭的野生植物是被淘汰而放弃的东西。就口感而言,蒲公英确实没有人工培植的蔬菜鲜美可口,故得“苦菜花”之芳名。但是,斩不断烧不绝,用之不尽取之不完。农家育菜,要浇水上肥除虫, 还得防备鸟儿的袭击,投资温室和暖房,蔬菜的生命力不及蒲公英的十分之一,人类却用加倍的成本保护起来。这又是出于什么原因?

一面是辛勤劳作,消耗终身;一面是唾手可得,不劳而获。大自然让人选择,人类选择前者。如今时过境迁,蒲公英啊蒲公英,你来到我们的餐桌上,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天地一弘 (2012-10-12 16:25:13)

融融笔下的蒲公英是上帝的杰作,各就各位,上下左右,配合默契,丝丝入扣,简直天衣无缝。

这是生命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