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于相信你可以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纳博科夫《奈特的真实生活》的哲学箴言

 

“不要过于相信你可以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

——纳博科夫奈特的真实生活》的哲学箴言

                                熊哲宏

 

除了《洛丽塔》,《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是我最喜欢的纳博科夫小说之一。这本小说要真读懂还不那么容易。很有点晦涩,有许多可以称作“似非而是”的东西(正因为“是”,你就得费劲),里面还有不少哲学、逻辑学的东西。诸如,什么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啦,什么必然论者、多重因果关系、偶发事件的原因学啦,什么直接引语与叙事、描述相混合啦,什么诙谐模仿是跃进到“严肃情感的最高境界”的一种跳板啦,什么在“表达方法”和“思想”之间横亘着一道深渊啦,等等等等。

本文试图解读其中的一个问题——“不要过于相信你可以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这涉及纳氏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问题,也是我们把握他的“诙谐模仿”小说手法的一把钥匙。

所谓“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这是纳氏的一种戏谑式表述。它表达的是纳氏独特的时间概念和记忆观。奈特的真实生活》中写道:“对于塞巴斯蒂安来说,‘时间’从来都不是具体的191419201936年,而总是‘第一年’…… 对他来说,时间和空间都是测量同一的永恒未来的尺度”。“世上只有一个真正的数字,那就是‘一’。”

这明显是一种康德式的时间概念嘛。时间的本质是“一”或“同一(的)”。也就是说,时间是在人的意识中呈现出的“连续不断的流动”(即一或同一),原则上是不可划分为片段的,比如一小时;一分钟;一秒。因为时间是“绵延”(借用柏格森的一个术语),即连续不断的流动;或者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具体的时间,如19141920,都不过是对作为整体时间的“一”的一种“分有”(这是康德的一个词,就是“分享”或“分割”的意思)。如果时间本质上是连续不断流动的“一”,那么一小时,19141920等,就是对这个“一”的分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理解古希腊哲人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既然“现在”与“过去”的区分是相对的,那么,纳氏说,你就不要过于相信,你可以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这是因为,任何一种过去(或往日的岁月),都不过是现在的人,在他当下的大脑中一种带有主观色彩的重构。这里面的要害在于,有纳氏所说的“中介人”的闯入——哪怕这个中介人是“最诚实的”。由于有了中介人在起作用,当人们讲故事——“叙事”——的时候,就变成了从现在的“口中”了解“过去”了。

有了这样一点康德哲学的背景知识,我们就可以再反复品味纳氏的原话了:

“不要过于相信你可以从‘现在’口中了解‘过去’。要小心那最诚实的中介人。要记住,别人给你讲的故事实际上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讲故事的人整理成型的部分、听故事的人再整理成型的部分、故事中已死去的人对前两种人所隐瞒的部分。‘谁在谈论塞巴斯蒂安·奈特?’” ……

…… 是呀,究竟是“谁”在谈论呢?我以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雨林 (2012-09-19 11:58:52)

哲学,心理学,逻辑学, 都在这里。要静下来, 才能招架。

梦娜 (2012-09-21 06:14:48)

这么深奥的文章,不让转载啊,太可惜了。呵呵呵

祝福!祝仲秋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