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高考记

          高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无论你做怎样的估计都不为过分。其实这也就是继承了古代封建王朝的开科选士,目的都是相同“为社稷秉君子之器”,但结果好象仍还一样,君子之器有没有秉到这人人皆知,反正一旦高中,有的都是“出则舆马,入则高堂,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耀祖荣身荫子孙的好事,只是社稷、民众不知跑哪玩去了。
  
  玄烨就曾参加一次高考,堪称这一制度的缩影。玄烨就是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帝8岁登基,虽聪颖过人,但少年情怀总想一比高低之心还是很强烈的。这就如一个多年练武之人要想知道自己的武功有多高,就得找人去切磋,得打过才知道。而读书人则要去应考,那就是一杆秤,行不行一考也就明了了。
  
  小皇帝很想知道自己的斤两,因此也去考了,当然这是偷偷以平民的身份去的。考完后,小皇帝挺高兴也很自信,想来不说中个状元、探花吧,入个榜肯定是没问题的,结果一出,上上下下全吓倒了,英明神武、天智过人的康熙帝竟考了最后一名。小皇帝脸上挂不住了,很生气,后果就会很严重,主考官拼命磕头认罪,以乞求得到原谅。
  
  和小皇帝同考的还有一人,他就是后来成为帝师的伍次友。伍次友也没考上,或者说他连那资格都没有,他的卷子一写完,就让康熙的亲信偷走了,当然这也是为他好。看看帝师的作文题目“论圈地乱国”,这样的文字已不是文字了,而是一把刀,一把锋利的杀人刀,杀不了别人那就只能杀自己了。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满洲人为了入关占据山河,多尔衮就下令把抢占下来的前明皇亲、国戚、百官的土地尽行分给有功之臣。结果这一圈,不但圈走了前明大佬的土地,就连小老百姓赖以谋生的微微之地也给圈走了,造成田园荒芜,哀鸿遍野,无数人只好抛弃家乡,来京城乞讨谋生。而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圈地下,又有无数凶悍地强拆,使民众被迫铤而走险也就不尽其数了。
  
  因此伍次友写文如下“夫田地乃养生之本,黔首小民赖以为食,宗庙社稷赖以富强。而圈地所到之处,百姓流离,民心浮动,国本难固。人怨而神怒,国将不国矣!……朝有乱国贼臣,野有悍顽痞奴,表里为奸,狼狈相结……霸民产业,吮民膏血。……”,此文通篇其意就是说当今的法律错了,而利益集团在这错法的掩护下,相互勾结、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鲸吞民财,作者为民请命要求皇帝诛戮乱国贼臣,还百姓幸福的空间。
  
  写到这,也许有读者会认为这不是和现今差不多嘛?那是你们的想像,我说的是大清朝。不过那时有人敢写《论圈地乱国》这样的文字,而今恐已没有了,当然这也非全是胆子的问题,而是写了的确没什么意义,你也写什么《论圈地乱国》,也为民请命要诛了谁或要打倒发改委,这只能收获让家人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中宣布跟你解除家属关系,就如晁错写下《削藩策》后,其父亲赶紧宣布与他断绝关系一样。
  
  在当时,哪怕皇帝喜欢这样的文字,但仍是过不去的,所以这样的文章只能藏起来,私下传阅,因此伍次友是连资格都没有,主考名单中也没这样的人,只是可怜伍次友还想凭借自己的道德文章一举高中,继承家风。
  
  帝师考不上,那是因文字太出格。那皇帝考不上呢?任何史料上都没记录康熙当年写了什么样的文字,竟让主考官如此看不过,给出如此低的分数。但史料上提到当主考官知道自己判为零分的试卷竟是皇帝的,那是吓坏了,拼命的磕头认罪。还好当时的大清大儒熊赐履说了一句话,解了围。
  
  熊老夫子说帝皇读的是帝皇之学,这样的学问做臣子的怎能看的懂呢?做臣子向来所学的正道就是如何忠君爱国。这才让小皇帝感到气平些,也就没追究这零分之过了。
  
  尤此可见,康熙的文字虽不是伍次友的那种出格之文,但以他的身份位置所写的必是他常思量的,也就是如何让中国强大、统一之类的文字。就是康熙本人也会认为自己文章不管是立意还是内容都是很好的,只可惜这样大道的文章却要由一生只读奴才之学的人来评审,零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开科选士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或者说这名号根本就是叫错了,何谓士?孔子曾这样回答他的弟子子贡:“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而那年高考,两位真正的士,康熙和伍次友确都没有资格入选,而谁考上了?明珠,这位因圈地而逃生到京城,高考中榜,成为大清一代权臣,独揽朝政,贪财纳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打击异己,外表柔媚甘言,内心阴鸷险诈的恶小人。开科选士,选到这样的“士”,而且还总是这样的“士”居多,这就让人很怀疑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逆向淘汰制?难道种种努力就是为了先把真正的士解决掉吗?






天地一弘 (2012-09-11 01:20:42)

考试的悲剧。

木桐白云 (2012-09-11 02:31:49)

士不是人才里最高的。

雨林 (2012-09-11 10:03:07)

制度使然。感叹。

何音 (2012-09-11 10:53:12)

谢谢!“士不是人才里最高的。”木兄这句话让我很不解,还望请您多多赐教,谢谢!

木桐白云 (2012-09-11 12:06:38)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儒家学说中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这是百度来的答案,实际上我们知道人才并不都在统治阶级里,布衣里是否有人才或可称为大才者?为社稷选士,是站在统治者角度说的,也有人才不在这个被选之列,这些不称士,也还有非儒家之人才,那么士这个范畴虽大却不一定最高,找例子的话也是有不少的。也有身在士中,却偏以士以外的心思留下学说言论的。正如文中所说,玄烨,不能归在士的范畴,这是君,不能以才华一概而论。还有称圣的,也不宜称士。人才的范畴显然更大于士,人才中巍峨独显者早高出士太多。简单地说,中山先生之类人才中卓然者概不在士之列。一己之见,还望勿怪。

何音 (2012-09-11 13:48:57)

木兄说的很好,谢谢赐教,君之言很有道理,再次谢谢!

海云 (2012-09-12 03:08:56)

好的评论让人读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