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生态文学,回归自然家园的浪潮(作者:马永波)

生态文学,回归自然家园的浪潮
文/马永波
2012年09月02日,星期日
 

《新京报》,2012年08月04日 

  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后二十年来,美国文坛上兴起了一种新的文学流派——生态文学。它以描写自然为主题,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内容,展现出一道亮丽的自然与心灵的风景,有美国文学史上的“新文艺复兴”之称。目前,在美国以自然文学为题出版的书已有几千种,多所大学还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而且多为研究生课程。从1992年起,它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的主要流派,堪称美国文学中最令人激动的领域。

  把人类置于自然之中

  生态文学是借助深层生态学,全面消解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机械理性的百年圭臬,试图以万物平等互生的整体观来观照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期在人类文明范式从机械文明向有机文明的转向中,消弭工具理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为拯救世界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思想方法论上的依据和指引。生态文学不同于单纯以自然为书写对象的文学,传统的渔猎之趣,并不为生态文学所赞赏。海明威和麦尔维尔式的与自然搏斗的形象,不再是生态文学中的英雄,而是具有了负面的效果。它更重视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

  劳伦斯·布伊尔在他被誉为“生态批评里程碑”的著作《环境的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中提出,一部定位于环境的著作应当包含如下特征:

  (1).非人类环境不是仅仅作为背景框架来展现,而是表现为人类历史是暗含在自然史之中的。

  (2).人类利益不被当作惟一合法的利益。

  (3).人类对环境的责任是文本的主要伦理取向的一部分。

  这里对“环境取向”特征的强调,实质上就是对生态文学的界定。从上述三条“原则”之中,我们可以得出对生态文学总体特征的理解。

  首先,生态文学区别于自然文学之处,在于生态文学注重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观,自然不再仅仅是人类展示自身的舞台背景,而是直接成为写作的主要对象。以这种生态整体观作为指导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势必决定了人类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的判断标准不再是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以人类利益为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它关注的是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稳定和持续性的自然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将自然生态的整体利益作为根本前提和最高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认识到生态破坏与危机对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只有确保了整个自然的再生性存在,才能确保人类健康安全的持续生存。

  其次,在考察自然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对人的影响,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对自然的赞美,人与自然重建和谐关系等方面时,生态文学重视的是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热切地呼吁保护自然万物和维护生态平衡,热情地赞美为生态整体利益而遏制人类不断膨胀的自我欲望,尤其是要反思和批判人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改造、掠夺和摧残等等工具化对待自然的态度。生态文学探寻的是导致生态灾难的社会原因,文化是如何决定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与方式,社会文化因素的合力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全球性的生态文学浪潮

  生态文学之所以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形成一种新的浪潮,是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的。在现代社会,工业文明所引发的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盘剥与利用,已经使自然开始了隐退,自然已逐渐被商品所代替。自然的功能除了向人类提供物质、能量资源和作为人类的排污场外,其他功能不再被人类视为必要,生态系统存在本身的价值和生命的多样性价值,甚至自然景观的审美价值都已经退居最次要的位置。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生态破坏、资源枯竭、酸雨肆虐、地面下沉、水土流失、淡水缺乏、沙漠迅速扩张、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物种数目急剧减少、海平面持续上升、有害化学物质导致物种突变、居住环境恶化、生态严重失衡……整个人类的生存已处于威胁之中,种种一切,使人的精神趋于枯竭,造成了一种可怕的沙漠化和荒原化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探索自然与人的关系,唤醒人的生态意识,就成为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要功能。生态文学是以描写自然为取向的非小说创作。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它的源头是英国博物学家和作家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朋自然史》。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阿尔多·利奥波德、雷切尔·卡森等继承了这一传统,使之延伸到了美国。生态文学之引人注目,不单是因为其内含的深刻思想,对当下人类困境的触及与揭示,更在于它形式上的新颖和独特,它属于非小说的散文文学,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因此,其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钢筋水泥的文明世界走进荒野冰川的自然环境那种身心双重的朝圣与历险,是将个人体验与对自然的观察融合无间的结果。

  在西方文化中,历来占据主要地位的致思方式是以自我和实体为基础的二元对立思维,从而形成了固执于主客观分野的、用来衡量和检测事物的认识深度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必然使人们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隔绝与区别开来,促使人将自然对象化,将本来是自然一部分的人孤立出来,以实用的工具化的态度来对待自然母亲。而生态文学的思维模式则呈现非两值对立的多元整合性质,它强调的是过程、环境、是感知整体和结构的能力,是万物互相依存和关联的思想。这种以整体为基础的意识模式,将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生态文学从开始时偏重科学考察的纯粹自然史,逐渐过渡到将文学的诗意与科学的精确结合起来;由早期的以探索自然与个人的思想行为关系为主的自然散记,发展到当代主张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态文学。美国生态文学的发展趋势,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进化过程。

  是知识,也是美

  最近推出的“绿色经典生态文学”丛书选入三位美国生态文学作家的作品,包括约翰·巴勒斯、约翰·缪尔、玛丽·奥斯汀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写作中体现出这种超越二元对立思维、主客观不分的本原性和谐的生态整体观。而为了达到这种本原性和谐,他们都以美为向导,去体验人与自然的共同实体性,将体验的深度与世界的内在关系融会于一体,去感受而不是理性地分析与整体的浑融。这也就是梅洛·庞蒂所主张的,世界不是客观的对象,只是“我的一切思想和我的一切外观知觉的自然环境和场所”。将人与世界看作一个统一整体,在这样的关系中去考察人和世界,从单纯的自我走向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自我,是生态文学的一个主要追求。

  这几位生态文学作家本身都是博物学家,他们将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与审美感受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行文优美而不枯燥,同时又兼顾了知识上的准确与丰富。约翰·巴勒斯对鸟类生活的细致观察、约翰·缪尔笔下壮丽的冰川和山岳、玛丽·奥斯汀所塑造的严酷而辉煌的沙漠,读来都让人时有发现,不失为愉悦的审美之旅。

  生态文学引发了当前已成为显学的生态批评,促使人们去理解文化对自然的影响。生态批评把社会和文化置于自然这个更具本原性的大系统中,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视为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深层内涵和动因,并从自然生态寻求走出生存困境的深刻智慧。因此,阅读生态文学作品,我们不应将它们看作游山玩水的休闲读物,而应看作人类为摆脱生存困境、寻求精神健康的朝圣记录。□马永波

  本文作者马永波为诗人、翻译家、学者,近年致力于生态文学的译介。作品有《炼金术士》、《存在的深度》、《树篱上的雪》,译著有《美国诗选》、《艾米·洛厄尔诗选》、《史蒂文斯诗学文集》、《1940年后的美国诗歌》,专著有《文学的生态转向》、《美国后现代诗学》、《英国当代诗歌研究》等。






融融 (2012-09-02 03:42:04)

非常精辟---种种一切,使人的精神趋于枯竭,造成了一种可怕的沙漠化和荒原化倾向。

雨林 (2012-09-02 16:56:59)

融融的文字,也有生态文学的韵味。是知识和美的结合。

融融 (2012-09-03 01:52:10)

谢谢,我从写开着房车走北美开始,向生态文学转向,正在学习和实践。

天地一弘 (2012-09-03 02:20:19)

谢谢融融的好文,绿色经典生态文学,人与自然的归一,是文学的一种追求。

融融 (2012-09-03 04:02:24)

确实是一种追求,大家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