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深弹(九)智者的城

          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官听到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后传令摆下空城,自领俩书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司马懿前军到城下见此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遂命三军停止待命,自飞马前去观看,见果是如此,于是急令全军退兵。这就是《三国演义》最为精彩的一个计谋空城计,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众说纷纭。

          崇诸者认为是诸葛亮艺高人胆高,敢在危境中涉险求胜,而把司马懿贬损为胆小怕死之徒,15万大军竟被空城吓退。却不想司马懿错过如此良机可并没受到曹魏大本营的责罚;其二,后世任何军事家虽都极为推崇诸葛亮,却无一人去讥笑司马懿。
    
          于是人们提高了想像能力。认为司马懿的退兵是一种更为厉害的聪明,司马懿认识到自己的身家性命是和诸葛亮有着很大关联的。当时的司马懿在曹魏中处境是十分微妙的,曹魏政权中多数高位者都对他缺少信任,他之所以还能活到现在,可以说全拜敌人所赐,全靠诸葛亮够狠够凶,打的曹氏亲贵抬不起头了,这才使自己在凶险的曹魏政权中有了立足之地。如果说他凭一时意气,率军攻城,那后果会是如何呢?恐诸葛亮没死自己就要先走一步了。

          诸葛亮自己不想死,谁又能要了他的命?司马懿虽贵为前线总司令,却无权私下处置如诸葛亮这样的敌方重量级人物,必要带回京城,由大本营去处置。而失去诸葛亮的蜀汉还能再威胁到曹魏的生存现状吗?既然来自蜀汉的威胁彻底解除了,那么司马懿也就不再需要了,其结果很可能就是愿归曹魏的诸葛亮代替了司马懿,而司马懿与其一家则代替诸葛亮去见阎王。

          所以司马懿很明白自己与诸葛亮的关系,诸葛亮对与他来说既是天敌,但也是知音,更是其一家的保护神。如是他除了这个天敌,也就意味着他亲手打碎了自己的保护神,也就意味着他亲手把其与一家人送上了断头台。一个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司马懿会做这样的蠢事吗?一个让诸葛亮都感恐惧的人物会做这样的蠢事吗?

          是的,把此事件引入一个政治角斗的高度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却忽略了一个常态,那就是战争还需要从纯军事角度去分析。

            话说诸葛亮击破夏候琳、曹真后,曹魏震撼,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援。从军事常识上来说,有两个方面是需要说明的。其一,15万大军不是15个人,不是走到哪跟到哪的,指挥这样的大部队本就非同小事,需要完善的计划和统筹安排的;其二,当时战局甚危,而司马懿也未做到大局统揽,他虽有统兵权,但在大战略方面却仍由大本营说了算,司马懿没这个权力做到置凉州方向的危险于不顾,而自率所有援军绕击蜀军后路。

            也就是说按军事常理来说,其15万大军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军组合的大兵团,按当时其常规构件是3331,也就是说抛开中军司令部的直属1之外,其余大军333分,主力作战部队、后勤部队、预备部队按333分划,其分工、转进等等的命令虽同一体却又各不相同。而司马懿也不敢违反大本营的作战计划,放弃前线的危急状况,作冒险一击的企图,虽他极有见识,也认为自己的计划十分可行。所以他必定把大军主力交付曹魏所亲信之人统率前往凉州方向驰援,而自己率直属队和一路军直插蜀军咽喉。

          而当他知道街亭也有蜀军把守时,司马懿之心是拨凉拨凉的,这意味着他冒险一击的作战计划白废了,不但与事无补,还要应违反军令受到大本营的重责。好在马谡帮了他的大忙,让他侥幸过了一关,但他仍然害怕这是马谡个人之过还是诸葛亮的陷阱,可他抵御不了诸葛亮大本营近在咫尺而空虚无人防守的诱惑。

            在任何战役中,能擒住敌方主帅都是首功,这样的大功应给谁呢?自当是自己人才配获取这样的机会,而且也要防范街亭被蜀军重夺,如他前脚走,后脚蜀军尾随而至,那就不是他断了蜀军的退路,而是蜀军断了他的退路。而且他追击蜀军大本营速度一定要快,迟则生变,变则对己不利。如何快?大军全至那能快吗?根本是不可能的。要快就学董卓进洛阳,只率一二千轻骑,全速突进那才快。

            因此司马懿攻到西城只有二千轻骑而以,是没有步兵,没有重装备,没有攻城技能,只是忠于司马懿系的二千轻骑而以。司马懿以为一旦街亭丢失,诸葛亮必定弃城而去,二千轻骑用来追击逃脱之敌是最恰当不过的,而用来攻城则是自寻死路,兵种相克嘛。

          诸葛亮和司马懿皆是一流的军事家,用兵十分老到,都是极为谨小慎微,都是谋定而后动,都是立足于自身稳守、扎实、安全后再行攻击之事。在他们眼中只有大局而无侥幸之利,战况未明之前,是根本不轻言胜利的。

            街亭之得失未明,蜀军主力动向未明,司马懿功击西城本就有点意气用事,万一他判断失误,那带来的后果是极其灾难性的。所以当他亲率二千轻骑赶赴西城门下时,忽见诸葛亮在城门弹琴,他第一个念头就是中计了。这就如《曹刿论战》中所说的:“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那样,司马懿一切的行动都是建立在诸葛亮弃城而逃的结论上的。而诸葛亮如此坐怀不乱,必有凶险的后着在等着他,而他的二千轻骑也攻不下西城,司马懿果敢的退兵更显其过人的能力,既然看不清道不明,那我就不和你争一时高下,指挥全局,立足根本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说也许你是出色的文学家,但未必是出色的政治家,也未必是出色的军事家。空城计是古今中外两位最出色的智者能人之间的对抗,西城虽小,但在俩位智者看来却大如天下,是智者的城,是智者的天下。正是司马懿这位超人的智者拦住了诸葛亮的前进之路,挫败了诸葛亮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成为一个让诸葛亮感到恐惧和欣赏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