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深弹(六)草船借箭

             任何一个伟大、光荣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光荣必有其成就伟大、光荣的战役。如果说诸葛亮在新野与曹操的那几次较量只是一个上场秀,只是诠释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概念,而不足以成就伟大的话,那么上天注定要给诸葛亮一个极大的舞台一个星光灿烂的秀场去成就伟大,而赤壁这个舞台足够大也足够闪耀,草船借箭终让诸葛亮挺身挤进中国最伟大人物的行列。

          草船借箭不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但它比战争更为凶险更为可怕,以区区五百人对抗曹操的百万大军,这里面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很多很多的,几乎含括了诸葛亮一生所学:军事组织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全面地把气象应用于战争领域的,从此战争变得更为风云变幻,不得不说是诸葛亮引导了世界战争的潮流。


            后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这起事件的真实性上,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是虚构或套用的,却忽视了问题真正的实质,那就是同样的人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读书,为什么诸葛亮这么全面这么能耐。

            诸葛亮27岁出山,也就是说他的一生所学几乎都在27岁之前就以完成,在这年纪以我们现代人的角度也仅限硕士、博士之间,但试问哪个博、硕士能集文学家、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发明家、医学家于一身呢?要知道现在的科技学平与诸葛亮时代简直不可相比,而科技就是使人类能加快学习应用,从而节约时间得以完成更多的事。我们不禁感叹到难道说时代越进步,教育越落后?还是我们把老祖宗的秘籍丢失了呢?

            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前还有一场较量也很有意思,那就是刚到江东的诸葛亮与东吴众文官的一场舌战群儒的故事。在这场较量中其中就有个主题是说到读书的,当时的诸葛亮直言读书无用。

            读书怎么会无用呢?当然这是相对的,这是诸葛亮针对江东众文人而说的话。他认为江东众文人虽读破万卷书,笔下千百篇,但一旦国家有事,却无一人能匡扶社稷、安邦定国,面对敌人只会投降了事,这样的书当然是读而无用的;

            还有些人书读的很好,读的很透,读得笔下都成经典,但却不知好坏,不分对错,竟为虎作伥,做一文棍,被世人所唾骂,也同样是读而无用的;

            再有甚者,读书只为求功名富贵,只求个人利益,面对危难,只会明哲保身,这种书读了无利与社会,无利与集体,只是小人之读,同样也是读而无用的。

            而真正的读书是一生走正路,深明大义,守正恶邪,务使涉及当时,名留后世,作一个君子之读。只有这样当你遇到困难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做到从容面对,才能做到扭转乾坤。

            所以说诸葛亮是伟大的,他文讨东吴,武伐曹魏,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统江湖。而一统江湖的诸葛亮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命由天定的人,就如草船借箭后他让鲁肃转告周瑜的话“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一个在战乱年代,其生命却只由上天决定而不由世人掌握,可见其能。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做到了这一点,他成了一个不能斩杀的人物,这也为其后在空城计中面对司马懿埋下了伏笔。

            后世一些人为了想出名,为了想证明自己的伟大,认为挑战诸葛亮就是最好、最快的办法。于是他们竭尽所能去挖掘诸葛亮所谓的缺点,以使自己能站在诸葛亮的肩膀上,成为又一个巨人。但却忘了于诸葛亮同时代的人是怎么做的?诸葛亮逝世后,联合国下半旗,所有国家的军队降军旗,任何国家的文臣武将都以公开祭拜诸葛亮为荣。人都有幸与不幸,对他们来说生活在战乱岁月,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是不幸的,但他们认为能与诸葛亮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能与诸葛亮共同参与一场游戏是极为所幸之事。






天地一弘 (2012-08-30 12:52:47)

历史总有一定的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