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的遗书(三十七)

 

来自美国的遗书(37)
文/融融
 
 

《侨报》副刊,2012年7月31日 

  倒贴的“福”字、大红灯笼、水晶珠门帘、菩萨香炉、高高挂起的中国山水画、书法……处处显示着中国元素。长长的会议桌铺着红缎绣花桌布,上面摆了各种水果糕点,还有啤酒和瓜子、花生仁等零食。

  来自东南亚的老华侨,白发苍苍、精神矍铄。有的做房地产生意,有的办中国餐馆。中年一代华侨来自港台,大多是电脑业和金融界的生意人,赚了钱回报社会,办起了中文学校,还资助华人教会。中国大陆新移民后来居上,以贸易为主,有的给美国公司当代理,有的自己开公司。各人站起来,作自我介绍,显示团结和谐的气氛。会议热气腾腾一片。“林先生”、“林先生”不绝于耳,谁都想通过我在报纸上露个脸。会上介绍了一个中国大陆的投资项目,希望我在报纸上宣传。明年,这里将建造中国式的大型超市,主要资金来自中国大陆。  我不仅想起小镇上的那个农场主,超市威胁他们的生存,装满便宜货的集装箱一旦打开,他们的小店就完蛋了。那些荒凉的山路将被高架桥代替,沿途的小镇和农场将被开发商收购,用资本改变人与大地的关系。我也成了参与者,除了报道,还有丰厚的广告收入。

  我给老板寄了电子邮件,汇报节日里的广告,长长的名单和数字,也算是老天爷送给报纸的新年礼物吧,老板应该眉开眼笑。另一个附件是即将来临的春节报道计划。我希望老板看完后,像平时一样立刻来电话,啧啧称赞,说他与我不谋而合。我习惯了老板爽朗的话音,开怀的笑声。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看到底,信任加情义,合作起来很安全,很有把握。我等着他的电话,等着他把好心情传给我,等着老板对我恢复无话不谈、毫无掩盖的透明关系。这种关系自从凯文失踪之后,正在变成肥皂泡,一个个爆裂。距离和隔阂,像霉菌一样在那扇玻璃门后面的房间里繁殖衍生,通过空气传出来,进入我们体内,让人痴呆麻木,变得像石头一样没有感觉。这天晚上,当电话铃响起时,我就知道是他,懒得去接。谈话时两边都不对劲。

  “你还好吗?”我主动问候他。

  “不错。”他不冷不热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