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触及的痛处

 

                           不愿触及的痛处

                         ——闲聊德国的“忌讳”

    到德国后不久,很快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中国孩子们的笔下,太阳清一色的红彤彤,而德国孩子们的笔下,太阳毫无例外地黄沌沌。

    面对同一个物体,为什么纯真的表达如此不同?

   如果说,民主、自由、平等,是渗透在西方人骨髓里的东西,那么,民族和爱国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

   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向来被中国人视为精神太阳。

   因而,每当遭遇天灾人祸,或是举行欢庆盛典,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必定是大张旗鼓地弘扬民族精神、不遗余力地赞美爱国主义。而在德国,这恰恰是非常忌讳的话题。

   由于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了德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痛。人们小心翼翼地回避它,从不轻易触及它。

   第一次注意到这点,是九十年代初刚到德国那会儿。

    那一次,中国使馆负责人赶来参加学生会组织的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前,他发表简短讲话。送上一番祝愿后,照例说了一番鼓励的话:“希望大家能以奋进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为党、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这类我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官方套话,却让我们的德国朋友——德国语言文学博士——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噢!天啊!这个目标太高,太不可思议了!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要求过。把学习和党和祖国联系在一起,我还是第一次听说!”

    他的惊讶,反过来让我震惊:一个读完了高学位的文科博士生,在漫长的受教育过程中,居然从没接受过爱党、爱国家、爱民族的教育?

    稍后留神便发现,德国人似乎要有意要淡化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从小学到高中,从德语、宗教到历史、政治,几乎很难发现明目张胆地硬塞在教科书里,那些有关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灌输内容。

    二战后的德国国歌里面,有意删除了希特勒时代唱颂的第一、第二段“德国!德国!胜过一切”和“在此光耀德意志民族”的内容,而只留下了“统一、法制与自由,是幸福的保证”的第三段落。

    这种淡化和回避,隐含着一种无形的忌讳,并演变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压力,使一切弘扬民族精神、赞美爱国主义、歌颂任何党派的做法和言论,都显得异类和突兀。

  记得有一次,受邀去观看国务院侨办组织的国庆慰问演出。

   精彩的演出当中,理所当然地、非常密集地包含着歌颂党、爱祖国的内容。

   一位坐在我身边的中年德国女观众,却很明显地、时不时地、非常不安地扭动着身子。

   中场休息时,问她感觉演出如何?她直接了当地说,对这种歌颂,她感到很陌生。

  “真羡慕中国人、美国人,可以这么公开地、自豪地歌唱爱国主义。可是,德国人却不能。德国人得为自己的历史负责。”说这话时, 她的表情酸酸的,好像有点儿牙疼。

   的确,在德国生活这么些年,在所有公开正式的场合,有谁见过德国人引颈高歌爱国主义?有谁听过德国人大谈特谈民族精神?又有谁会不遗余力地对党派歌功颂德?

  有趣的是,德国人不讲爱国,却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充满了热爱。

   多年前,曾认识一位在大学实验室里做技工的年轻人阿里斯。他虽未上过大学,却对实验室里的所有器械了如指掌,处理故障手到病除。

   美国一所大学的医学教授来德国做访问学者。在实验室里,他发现了阿里斯的才能。回美国后,就给阿里斯发出了邀请函,请他到美国去工作。不用说,给予的待遇和开出的条件绝对高于阿里斯现有的水平。但阿里斯没做出热情的回应,毫不经意就放弃了这个机会。

问他,他说:“为什么要去美国?美国人总认为,他给了别人钱,别人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听他的指挥,跟在他屁股后面,接受他那一套玩意儿。德国那帮搞政治的混蛋们这么做,已经够让人受的了,犯不上我也这么跟着去做。再说,我从小在这儿长大,这里有我的家人和朋友,我想象不出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比这儿更适合我生活。我可不想费劲巴力地再去学什么美式英语。”他卷起舌头,学着美国人说英语的调子,象是吐噜着烫舌的土豆,“噢!不,不!我在语言方面没有这个天赋。你想想,美国有什么?有足球吗?美国人只知道傻呼呼地看篮球赛,可我偏偏正好不怎么喜欢篮球。”

那时第一次发现,口口声声称自己对政治毫无兴趣的阿里斯,骨子里其实还是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并用小老百姓的方式,把自己的政治观点落实到实处。他没说过一句爱国的话,却分明让人感到,对自己的家乡,他有一份固守和热爱,对自己的国家,他有一种自豪和骄傲。

心里不免暗自掂量,扪心自问,换作是从小就接受爱党爱国教育的中国人,有谁能做到这么洒脱?

其实,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外,德国人还有自己独有的禁忌话题。比如,关于纳粹,关于犹太人,关于排外,等等。

只要留心,一点儿也不难发现这些德国人的“独家忌讳”。

 






海云 (2012-05-30 22:11:53)

好像龙应台也说过德国人的这种心态。

抱峰 (2012-05-30 22:29:45)

马列主义观点: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希特勒的德国人民吃够了苦头。如今又有点过了。如今中国的爱国阶级色彩太浓烈。也过了。

提倡爱祖国最好,那是祖辈生长的地方。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中国的仁爱)最好,那是人的权利。此两点世界相通,“通用粮票”是也。

 

木桐白云 (2012-05-31 01:41:38)

这些体会的介绍很有价值。

天地一弘 (2012-05-31 04:25:47)

中国孩子的爱国主义其实多了一点虚假,就如我们自己,打小被教育得一些爱国理念,今天被颠倒了。

老来天真 (2012-05-31 07:56:30)

德国人永远的痛!在他们的字典里,已经删去了“祖国”这个词,用“家乡”这个词来代替了!我家先生的心态和阿里斯一样,但是,他不说,他甚至都不去美国旅游,他说:那是个浮浅的国家。他只去中国。

呢喃 (2012-05-31 08:14:20)

我多次想去美国看一看,先生总是回避我,他先后去过多次美国,现在宁愿在德国一个黑森林,一个北海、波罗的海去过多少次还是去,令我大为不解!

予微 (2012-05-31 16:33:01)

我们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却浪迹天涯,等叶落才归根。
有那么些人,刮了祖国的民脂民膏,领着异乡的福利,然后大谈爱国主义。

真是不能触碰的痛。

俞静 (2012-06-01 21:26:53)

是啊,你爱的是国家的文化与历史,他爱的则是这个国所给予他(或者说是他抢夺的来)的利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