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欧洲四国行游记选(11)与伦敦第二次握手

再游伦敦,一切都显得亲切。它像一个两层楼的巨大楼房,上面是璀璨夺目的历史人文,下面是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几天下来,我们坐地铁不再是无头苍蝇,而是胸有成竹了。不管是什么时间,伦敦的地铁永远是最有人气的地方,即使是晚上11点也是人流如潮。旅馆离地铁很近,房间仍然很小,熨衣板都要到前台去拿,但和前一个旅馆不同,这个连锁旅馆提供非常丰富的免费早餐,在餐厅遇到很多美国来的游客,多是拉家带口来玩的。

 右上角是30多年前的我们
 
7/1,我们见到了分别30多年的老朋友, 她带着给我们每人精心准备的一大包礼物,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赶到大英博物馆与我们会面,陪我逛博物馆, 让我感动不已。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再相聚青丝变白发,而我们的友谊依旧,象从未被时空分离。大英博物馆囊括了世界各地的文物精华,有一日走遍全球之感。
 
全人类的珍宝
 
特意找到了罗塞达石碑(Rosetta Stone),这是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钥匙。它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考古学家得以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对研究古埃及史具有重大影响。以前看过照片,知道大致是什么样子,看了实物更感叹原文刻写得远比我想象的细小和精美。
 
小时候读过一则关于马克思的励志故事,说他为写《资本论》每天到大英图书馆刻苦钻研  ,总是坐在同一个位置,双脚在地上磨出了脚印。还有人说图书馆保留了他坐的位置和脚印,供人参观。朋友说,马克思时期的大英图书馆是大英博物馆的一部分, 后来因图书馆的规模不断扩大,于1973年与大英博物馆分开了,搬到别处,但马克思脚印的故事完全是编造出来的。到网上一查,有说是苏联人编造的神话,也有说是中国人编的。总之,中国人参观博物馆时经常会问这个问题,传说戈尔巴乔夫参观时也问了哪个座位是马克思坐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查阅这个脚印故事的不同版本,得出自己的结论。
 
 中国城的餐馆
 
从博物馆出来,朋友带我们去中国城喝茶。伦敦的中国城比旧金山的显得干净一些,街边没有卖东西的摊子,没有难闻的怪味。这里跟伦敦的任何景点一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食物味道很好,很新鲜,价格跟美国的中餐馆类似。我和先生对中国城里的餐馆名字颇感兴趣,好像回到50年代的中国。
 
 帝国军事博物馆

吃完饭与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下次何时能再相逢。朋友要再坐火车回家,我们则带儿子参观了帝国军事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这里有很多二战时期的文物,60595个普通英国人(非军人,civilians)被敌军杀害 (killed by enemy action),两百多万人无家可归,46%的伦敦儿童不得不与父母分离,撤到安全地带。看到一封孩子给妈妈写的亲笔信,还画了插图。附言说,“我还没有被一个炮弹击中过”,“我还没有被毒气熏过”,看了催人泪下。
 
 收硬币的公用洗衣房
 
7/2,我们总算在旅馆附近找到洗衣房,洗了两缸衣服,不愁没有衣服换了。又去逛了牛津街(Oxford Street),给儿子买了几件衣服,弥补他的损失。牛津街跟当年的王府井大街一样车水马龙、人山人海, 不是我踩他人的脚就是别人踩我的。英国人真的比我想象的热情多了,在商店里向一个工作人员问路,帅气的小伙子带着我走出商店给我指路,以确保我明白我要去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地答一下。真希望我的孩子们以后对陌生人也如此的友好。
 
 St. Paul Cathedral
 
 伦敦塔
 
我们看完St. Paul Cathedral,再去看伦敦塔时,正准备在门口买票,售票员是个黑人小伙子,很友好地说,“在你们要开口买票前,我想先告诉你们,现在离关门时间只剩一小时10分钟了,里面看皇冠珠宝排队至少就要40分钟,你们肯定看不到了,最好明天来。但明天不要在我这儿买票,你们晚上在网上买票要便宜很多。” 这么替顾客着想的人在伦敦遇到不少。
 
 伦敦塔桥
 
看不成伦敦塔,我们就在泰晤士河畔看著名的伦敦塔桥(Tower Bridge),它是一座吊桥,始建于1886年,于1894年开通,是英国标志性建筑。 它拥有六条车道,有船过时,桥可以从中间向上打开。
 
 大英图书馆大厅
 
7/3,今天因为要去参加婚礼,我们来不及参观伦敦塔,而是去了大英图书馆。重点参观了The Sir John Ritblat Gallery: Treasures of the British Library。这个英国国粹陈列室展出了图书馆收藏的珍宝。我们看到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肖邦、普契尼的乐谱手迹,简.奥斯汀的笔记本,莎士比亚时期人们分享莎士比亚作品的手抄本,还有甘地、达芬奇、米开朗基诺的书信、手稿等等。陈列室展出了小到火柴盒大小的袖珍书,也有精美的大型手工巨作,有中国的敦煌经文,也有印度佛经,很多手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陈列室里最最有名的是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拉丁文Magna Carta, 英文Great Charter)。这份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大宪章确立了一些英国平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亦保障了教会不受国王的控制。同时它亦改革了法律和司法,并要求皇室放弃部分权力,及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
 
大宪章在大学的历史课上都学到过,但久闻不如一见,今天真是饱了眼福。特别推荐给所有去伦敦游玩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这个英国国粹陈列室。由于里面不许照相,无法分享那些珍贵的书籍、手稿、档案,那就分享我喜欢的一段关于书籍的名言吧!
 
“The world of books is the most remarkable creation of man. Nothing else that he builds ever lasts. Monuments fall; nations perish; civilizations grow old and die out; and, after an era of darkness, new races build others. But in the world of books are volumes that have seen this happen again and again, and yet live on, still young, still as fresh as the day they were written, still telling men’s hearts of the hearts of men centuries dead.” — Clarence Shepard Day
 
大意是: 书籍是人类最了不起的创造。没有一样人类创造的东西可以象书籍一样持久。纪念碑会倒塌,国家会消失,文明会衰老、灭亡。在经历一个黑暗时代后,新的民族又会开创新的时代。但是在书籍的世界,成千上万的它们记载着这些不断重演的历史,它们仍然活着,仍然年轻,仍然象刚刚写成的一样清新,仍然诉说着那些死去了几百年的人们的心声。
 
我翻译的不好,请大家指正, 特别是最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