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作品署时以公历为佳

书画作品署时以公历为佳

朱洪幸

大凡文字作品,大至国际、国家间的公约、条约、法律文本,小至公民间的合同、借条、书信、留言,甚至文章、序、跋、书画拓片、金石铭刻、碑文记事等等,都需要署名署时。而现今通行的署时都以公历纪年为主,但书画界仍习惯于用干支纪年。笔者认为,书画作品的署时以公历纪年为佳。

我国的干支纪年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纪年方法之一,至晚形成于黄帝时代,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干支是天干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的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干同十二支循环相配,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我国古代一直用它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上溯我国的纪年史,干支纪年法自它产生的那天算起,一直使用到清末。伴随它使用的还有自汉文帝开始的年号纪年法,也是使用到清末;辛亥革命期间,曾一度使用黄帝纪年法,但黄帝元年从何年算起?也是众说纷纭,很难实行;中华民国,则采用的是民国纪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纪年法(同时继续保留使用夏历),从时间上迅速与国际接轨。

比较上述几种计年法,数字纪年法,要优于文字和数字纪年法,更优于纯粹的文字纪年法。所以公认的最先进的纪年法,是一目了然的公历纪年法。而干支纪年法,虽然历史悠久,但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主要缺点就在于它是循环使用。“六十花甲子”已经循环了将近一百次。如果要搞清楚历史上的某一个“甲子”年是何年,就需要考证,有些也确实考证不出来。

从文字上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己、巳、戊、戌等,又很容易与已、戍等混淆。因为中国的方块文字,大多是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字与字之间只有一点或半画之别,有时很难区别出来。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准确读认出这22个字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太平天国时就曾改干支中的丑为好,卯为荣,亥为开,他们已认识到了干支的弊端。写字是让人看的,如果大部分人看不懂,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对于干支与公历之间的换算,那更是只有专家才能做到的。前几天,笔者又看到了一幅书法作品,署时是“丙戍”年。但是,干支纪年中根本就没有“丙戍”年。他肯定是要写“丙戌”年而误写成“丙戍”年了(因为今年农历是丙戌年)。书法家尚且如此,普通人更是捉襟见肘。

再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例,该画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署时为何时?笔者没有见到。即使见到,也不知其为公元何年所作,必须专家考证。因为张择端的生卒年不详,此画上的干支纪年(或年号记年)为公元何年很难确定。在北宋160多年的时间里,“花甲子”循环了几次,考证甚难!当然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一千年前的张择端,为何不署时为“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呢?但是,一千年以后的子孙,必定会责怪今天的书画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