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读者


               作者与读者



        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多方面的关系,正负面皆有,写作品者与读作品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万紫千红。

        人的存在主客层面差异巨大,人的灵性属于主观意识层面,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差异就体现在这里。作者就是表达者,表达内容之高下形式之优劣皆显示出自身所处层次,读者的理解与否也受自己的层次限制。

        人类自有史以来,价值最高的作品当属思想类的,治世类次之,娱乐类更次。从表现形式来看,艺术性的高低严重影响着作品的社会接受程度,当然,这还受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情况制约。

       五官端正,却目光呆滞衣衫褴褛,当然难以被人接受;如果相貌欠佳气质平庸,即使身着名牌上下珠光宝气……也难以让人心生愉悦。所以内容要好,形式也要相配,才会光彩照人,为世人所接受。

        思想再好,没有得体的衣衫也达不到最佳效果。例如有些思想,因为表达简陋或者啰嗦,大家并不买账,实际价值也就打了很多折扣。有些作品衣着光鲜,却缺少内涵,如同金钟玉盏里只是白开水,架势不小内在一般。奇怪的是,有不少人只能止步于此,他就是喜欢装珠的盒子,并不介意那颗珠子。

        虽说金子在哪都发光,但在灯光的聚焦下会发出更迷人的光彩,假如混在泥土中呢?需要淘金人费尽心血才可能发现,一般人是很难有这个机缘了,价值当然就难以体现。

        一般人是缺少思想的,因为思想并不是单靠勤奋就可以获得的。思想的产生如同钻石的产生,是需要恰当的条件与时机,天然的珍珠为什么珍贵?人自己可以把握的就是勤奋努力,勤奋努力的结果就是做了一套漂亮的衣服……也有人花巨资去整容,但前提是你不能让人发现是整容的,一旦泄露了消息……还不如保持原貌就好。

       这样看来,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看上去不错的东西,只是看上去是这样的原因了。好作品是需要经得住品味的,而且时间越久越能体现其价值的深厚雄浑。我们的圣人说三月而不知肉味,少年时读到这个不太理解……现在觉得他这个表达也还没有完全到位,我们现在阅读欣赏古时经典,其实是穿越千年而鲜味逾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眼前所见很多是一时之喧闹而无法持久的原因所在,衣服一时鲜,时间长了最佳结果就是件文物而已。

        从读者这个角度看,更是繁花似锦,有人只看那人的发型,有人只看那人的鼻子,有人只看衣服上的花纹……

        你看,如此这般景象,岂不是烟雾缭绕彼此胡乱虚晃吗?透者何在?在那山巅之上凭风静坐,在寂寞的寒冷中注视山下这喧闹的困惑。

       乡村集市上人头攒动,都是为生存而辛苦的人;城市道路上车流涌动,都是为生活而拼搏的人;舞台上下疯狂扭动,都是为刺激而寻欢的人……陷在生活里的人,来不及停下来不及思考,急吼吼地奔跑着,随着人流而去,不知道前方是什么,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没人知道该怎么办。

      

 

 

 

                                                                         0一八年三月十八日十一点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