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SAN高中生活(009)— 想得太多?

小哭译     SUSAN原文写于2014.12.07

 

我很讨厌人们告诉我,我想得太多了、我必须得打住了。我对这话的第一反应就是——“用不着你来告诉我,我该怎么样生活”。但是接下来,我就开始想:思考是否真的对人有好处呢?如果没有,那我为什么会想得那么多呢?单纯地告诉自己别想了能管用吗?我应该在什么时候停止思考呢?而且这一切都得在这个前提下成立——想得太多是件坏事。万一这是件好事呢?因为不去思考不是和有意让自己变得愚蠢一样吗?但是,也许少想点真的会让我活得更快乐呢?而这样获得快乐会不会在更适应这个社会的同时却失去了自我呀?更重要的是,思考是一件我就那么直接做了的事情,它发生得很自然,让我别想了就和让我别当自己了一样!可是,接着,又来了——

在我知道这些答案之前,我正在对于“我想得太多了”这个说法想得太多了。

 去你的吧!这些适得其反的说法!

 

【小哭补充内容】难得SUSAN写了这么短的一个小文,还传递了不少信息,里面充满了她的思考和负面情绪。我为了好看把结束句译成了“去你的吧!”,其实她的原文用的是F-WORD(骂人的话),充满了愤怒与无奈。和前一篇关于“创意和未来”的文章相比,虽然写作只相隔了一天,但她的情绪明显不在同一个状态下。这一时期的SUSAN,那是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孩子都是猫一天、狗一天”的这一说法。事实上,她的稳定状态绝对不能用天来计量,更适合的描述是“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然而不管是猫天、狗天还是六月天,什么日子也都要往前过,并且还都得尽量往好里过才是。

 

SUSAN在文中提到,有人认为她的不开心是想得太多了,因而她不应该多想;而她则认为思考会带给人以智慧。这一点我是非常同意她的。另外,她认为思考不是一个人可以完全自主控制的行为,这个我也是同意的。还有,她觉得没有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思想,就没有独立人格、就不是她自己,这一点我也是同意的。如果让现在的我,给当年的她提点建议,我会强调思考的内容和生活的阅历要匹配;如果二者脱节太多,可能会导致思考很低效并且也容易走进死胡同。这时候的思考确实是自寻烦恼。在思考的内容上,我们应该更有选择的智慧。因此,虽然我们无法停止思考,但是我们应该学会选择思考点什么。

 

我本人是一个哲学和神学思维都严重发育迟缓的人,可是近几年也开始发育了。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也遭遇了很多类似SUSAN遇到的苦恼,经常有想弄明白却怎么也想不通的地方,那种抓心挠肝的感觉很无奈。让思考刹车?重新回到曾经的“无忧无虑”状态?不,完全不可能了。人的大脑一旦开始运转起来,似乎就只有加油档、没有刹车档了。

 

我在认真学习圣经的前三年中,是越学苦恼越多,那些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最后又要到哪里去、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种种问题,都令我充满了困惑;我在中文班以及教育群开始的前两年中,经常无法理解有些家长怎么会那么想、那么做,无法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教育的、也无法理解他们是如何看待亲子关系以及这个变化着的世界的;甚至就是一年半前我开放家庭大力支持的一个行为学小组,也经常让我摸不着北,无法理解人与人内心深处的巨大差异从何而来、妥协合作与坚持原则之间要如何平衡等等。

 

我和SUSAN的思考路线不同,但都遭遇着苦恼。她简直是“拍拍脑袋”凭空就开始进行哲学思考了,而我则是在“丰富的”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遭遇着挑战、不得不思考。因此我和她对待想不明白的问题的态度也非常地不一样。我认为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更需要我去忙碌和尽责任,我必须得带着这些苦恼和困惑不断前行;而SUSAN那会儿则是想不明白这些问题的话,她就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不能干了。

 

其实我们两个都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地想明白一些问题,然后接下来又被新冒出来的问题再次烦恼着。事实上,思考就是这样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其中既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助,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当越来越多的“生活层面”的苦恼被解决掉后,我体验到了很多平安和喜乐。对人会多出很多理解和宽容、对事儿会多出很多智慧和从容,总之自己整个人淡定了很多。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才有能力开始这个系列的写作吧。所以,我绝对不会传递给SUSAN一个信息,“想多了”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会跟她分享我自己的思考历程,让她体会一下人生阅历对思考的作用,期待着她可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多一些耐心和等待。

 

事实上,SUSAN自己后来还是找到了解决这类苦恼的办法,但她认为这办法其实是在回避问题。她解释说就如同拿一块大布,把自己想不通的问题给盖上,然后小心地放在一边,暂时先不去想了;同时她努力地把精力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务上——上学、写作业、参加活动和聚会什么的,尽量去体会这些“低层次”的喜怒哀乐。她说在强迫自己重视这些生活体验时,她偶尔也会纠结于自己背叛了曾经的思考;当她能够从这些现实生活中获得快乐时,她也会觉得此时的所做所想正和大布中的自己背道而驰。

 

因此一旦有什么原因触动了她思考的“开关”,导致那块大布被掀开,她就依然非常地苦恼。比如申请大学的过程中,有一篇小文提到,要她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走出人生中的低谷的。于是她在回顾自己“痛不欲生”的日子时,又想起来了大布中的那些没有解决掉的问题,又忍不住想了几个晚上,哭了几个晚上。

 

最近她跟我聊天,说是通过申请大学和拍摄纪录片,不得不思考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她发现自己喜欢思考的很多哲学问题,都和现实生活太脱节、太理论化,从而导致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进入到一个更好的上升轨道上。她也同意自己的人生阅历太肤浅,这一点妨碍了她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在这类聊天中,我总是很小心地回避着她的那块大布,尽量不去按那个开关。我记得一个牧师曾经和我说过,就是他自己,也有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可是这并不防碍他相信上帝和拥有信仰。

 

总之我很少正面地和SUSAN探讨她的那块大布,我只是不断地提醒着她,一个人应该通过思考变得更为聪明、更有智慧,然后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我们可能就会有和之前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案了。如果此时我们还是一味地抓住原来的想法不放,是不是就在否定着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啊?

 

但求有一天,SUSAN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去理解人生中的这一块大布以及大布下的困惑。在她的眼里,这块大布实在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但也许转个念头,她就会发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存在着这样的一块大布。如果我们能够从容淡定地看待这块大布——即承认自己的有限和不足,却也不轻言放弃,岂不是更好?而这正是我前面提到的行为学小组的关注重点——适应性——在你能够拥有面对和接受失败的能力时,并非要放弃、相反还要强调自己追求理想的愿望和努力。样我们才能够在高低起伏的人生中,不论身处何处,都能够砥砺前行、荣辱不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