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国画


我喜欢画画,不过没有什么画画天才,出身在工程师的家庭,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工程师。文化大革命时在牛棚里养牛挤奶,十年后上大学,继而到德国留学,再赴美工作。先是当科学研究员,后来进入工业界,如愿以偿地当上微电子工程师。三四十年就这么忙忙碌碌地过去了。我一直是个工作狂,常常没日没夜地在实验室里测试,在数字堆里分析,写种种报告,还要忙于应付各种会议。多年下来,几乎已习惯这种在公司打工的生活。一晃已近退休的年龄,想到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不免有些紧张。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人们需要花近十年的时间来培养起一个嗜好,以便适应退休后的生活,避免因为生活转型而带来的空虚。我便留意为将来的退休作准备。

2006年起,很幸运地得到了一个到新加坡作技术转移的外派工作。新加坡大部分人口是华人,中华文化的气氛很浓。我一到新加坡,就到处找教中国画的课程。先参加了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的业余中国水墨画班,但是在南艺学习了半年就退出了,因为那儿的教法即缓慢又拘泥于古法,我在新加坡的时间有限,不能只在基本功的训练上化上这么多的时间。经同学介绍,我到林禄在老师开设的画室里学画

林禄在老师来自中国福州,十多年前来到新加坡发展,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开办了好几个国画班,至今已很有成果。他的画富有色彩,这与他早年学油画出身有关。每次上课,林老师先化上十来分钟评论学员的作业,他对我们的作业既鼓励,又指出了改进的方向,使我们得益非浅。然后,老师铺开画纸,挥毫作画,还不时讲解一些要点,十五分钟到半小时后,一张美丽的画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一面看老师画画,一面记笔记,因为老师的色彩用得多,不记下来,过一会儿就会忘了。接着,大家在画室里临摹老师的这幅画,林老师不时在旁加以指导。在林老师的国画班上,我们不仅学习了传统国画的梅兰竹菊,也学习到带有西方油画风格的色彩丰富的新颖国画。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我学会了不少绘画技巧,能够画出一些美丽的画面了。

学习了中国画,我深切地体会到中国画不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国画所用的笔,墨,纸,砚都含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画用的是宣纸。宣纸有生宣,熟宣之分,熟宣主要用于工笔画,而其余的书画大都用生宣,宣纸的好坏对作画有很大影响。中国的宣纸真是件神奇的东西。在一张薄薄的宣纸上,一笔下去,墨彩就在宣纸上迅速地化开,取决于沾水沾墨的不同,可以产生浓淡干湿不同的墨韵。国画用的毛笔比我们小时候练字的毛笔要大,笔头长达五六厘米,在笔根,笔肚,笔尖,沾上三种不同的颜色,唰唰唰的几笔,就可以一气哈成地画出一朵绚丽灿烂的牡丹。在作画时,我常常感到不单是我在用笔作画,而且那宣纸和水墨颜色都在帮着一起作画。水墨的不同程度的渗透,颜色的相互交融,常常给我意外的惊喜。

由于学画,我开始喜欢看画册,也读了不少画家的传记。在被那些名画家的刻苦精神感动的同时,并注意到大多数画家都很长寿,九十多岁到一百多岁很多。在吴冠中的“我负丹青”一书里讲到他曾患有严重的肝病,几乎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他就干脆放弃吃药,用全身心去画画,那肝病居然不药而愈。他解释说,画画往往需要站着画很长时间,久而久之,就练出了气功。类似的靠作画而治愈疾病的故事在其他画家身上也有发生。所以画画确实对健康有益。

比起以前的学画,在当今时代学画条件非常优越。早年,印刷技术不发达,要看到一幅好画不容易,许多名画家都要收藏一些名画以便鉴赏临摹。那些名画很昂贵,只有少数有家底的画家才有能力收集古画。现在,印刷业高度发达,尤其近年来,中国大量印刷名画家的画册,每个人都能买上几册,了解各派名画家的风格。互联网的崛起,也使人们能方便地寻找临摹范本和了解近代画坛的新动向。另外,现代的电子技术发展为学画带来极大的方便。每次上课,我都带上数码摄相机,把老师的示范画照下来,回家后打印出来,再临摹一番。

       画中国画给了我极大的乐趣。以前我满脑都是工作,数据,课题,学画以后,我开始喜欢看各种自然风景,欣赏大自然的各种色彩变换。画画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取片刻闲情,神游于彩墨之间,实在是一种幸福。我每作完一幅画,挂在墙上欣赏,开始感到很得意,过了两天,就越看越不满意,于是再动手画一幅。学画使我的生活变得充实,不再担心退休生活时可能的空虚无聊,而是向往着即将到来的退休,那时候将能有更多的时间画画了。

20079

 于新加坡






杭州阿立 (2017-10-03 10:33:58)

画的很好啊,大赞!

天地一弘 (2017-10-03 15:22:43)

充实的生活。

一叶 (2017-10-03 15:36:52)

谢谢鼓励!

海云 (2017-10-10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