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华裔二代的成长故事(3): 单威 -- 我是这样的人


前不久采访了两个斯坦福新生和家长,基于有相同的理念,家长和孩子都真诚,无私地分享他们的感悟和成长经历,可到了自己儿子这,却不那么顺利了。

 

妈妈:儿子,妈妈想分享一下你高中4年的成长经历和体会,可以吗?

儿子:Why?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老妈心想:小子,我就知道你要这样问。无论什么事,不把“为什么”弄明白,你是不会答应的。)


妈妈:那你觉得呢?

儿子:你不会是想炫耀吧?

妈妈:我已经采访了两个家长和孩子了,没炫耀你啊。妈妈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愿意写出华裔二代成长的真实故事。要说炫耀,也是宣传了一下华裔孩子在美国成长过程中的正能量吧。


儿子:那你都写了些什么?

妈妈:妈妈写了他们真实地做自己的故事。他们都很认真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有责任感,家长也都挺放手的。崔傲爱管“闲事”,敢做敢当,但没有因为要申请大学就变得“安分守己“。 韩琳的妈妈给她联系好了很有影响力的暑期实习的地方,可韩琳不要妈妈的关系,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他们都很本色地做自己,但结果也都不错啊。我就是想分享一种教育理念:优秀,都是磨练出来的,放手,孩子会飞得更高。


儿子:那你为什么要分享你的理念呢?

妈妈:从你和这几个孩子的成长经历看,我觉得放手和信任对家长和孩子都有正面的作用。目前在亚裔社区,有很多紧张和焦虑,如果用事实说话,家长的紧张和焦虑可能会少一些。


儿子:那你分享给谁?

妈妈:现在是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方式分享自己的理念,就分享给想看的家长呗。


儿子:你的初衷是好的,但你怎么知道你的理念会被其他家长接受?

妈妈: 我没有义务让所有的人都认同我的观点,也没必要取悦所有的人。“拯救全世界”不是我的目标。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知写出来,认同的,就互相鼓励,不认同的,就走自己的路呗。 我说我的的观点,别人接不接受,那是别人的事,因为“你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


儿子:那你就多写各种各样不同的孩子吧。不同的学校专业,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挫折压力,不同的成长故事,这样会更全面。

妈妈:好,采纳你的建议,我这个系列采访将扩大采访范围,将主题定位为:《北美华裔二代的成长故事》。


      儿子想了半天,觉得立意是不错。不过他说有个条件,如果写他,不许夸大,尊重事实,我文章写完要和他核实一下。


       我开始写,尽管下笔谨慎,却删了又删想想妈妈写自己的儿子,无论如何都脱不了“情感”的干系。于是我想起前不久美国优秀的华裔剧作家张西导演对他的电话采访,他自己谈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第三方的采访,会比我更客观,更理性,我也不用再受“夸大”的束缚了。于是下一篇文章我会转发张西导演对他的访谈。

 

      在转发之前,先翻译一篇他写的文章。在美国长大的高中生,他们对自己,对社会都有不同的认定,他是这样认定他自己和社会的。


我是这样的人

  (1)

   在我的脑海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画面:在一个薄薄的塑料球中,有一千只蜜蜂。有一些蜜蜂是静止不动的,他们舒适地呆在球的中心地带静养,而有些蜜蜂却不断地往球壁拱涌,推动着球向前滚动。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就像这个塑料球一样,需要一些活跃的“蜜蜂”去推动向前。我们要不断地挑战我们自己的极限,去促进这个社会,这样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

   而真正触动社会进步的,不是那些安定舒适地享受生活的人,一定是那些对社会深深地关注,不停地反思,从不停止“推动”的人。

   在我理解了这点之后,我试图让我顽皮而又懒散的双胞胎弟弟,成为他们生活中那只推动的蜜蜂。

(2)

   每天放学之后,我会上学校接上我的双胞胎弟弟,带他们去图书馆读书做作业。他们在图书馆读书时,会遇到一些道德上比较深奥哲理的启迪,但也会有一些困惑和迷茫。坐在他们身边,我很好奇,才刚刚11岁的他们,怎么看待《The Astonishing Life of Octavian Nothing中讲述的一个美国非洲奴隶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玩弄操纵着进行了一个证明是白人至上的实验。

   在他们生日那天,我挑战他们,送给他们的礼物是超出他们年龄理解范围的小说《Ender’s Game》。我们一起体验了一个种族战争中悲伤的故事,这使得他们在图书馆借来了所有的续集,连续几个晚上一口气把这个系列看完。通过阅读Ender的故事,我希望他们能对这个社会和人类能多一些理解和同情,特别是那些和我们不在一个生长环境里的人。

(3)

   有一次我的哥哥把音乐剧《Hamilton》(汉密尔顿)推荐给了我,我立刻被这个用歌曲来表达鲜明故事的音乐剧所吸引,我把这个音乐剧也介绍给了我的两个弟弟,我们都痴迷地爱上了这个《Hamilton》(汉密尔顿)。我们四个兄弟常常一边做饭,一边看着视频跟着唱歌,或者我们在开车的时候也一起合唱。

   汉密尔顿其实就是一只蜜蜂,在85篇尖锐批评联邦宪法的文章中,汉密尔顿就写了51篇。这对联邦宪法是个极大的挑战和触动,汉密尔顿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种推动。

   我和我的两个弟弟一起分享汉密尔顿的故事,就是想让他们了解,汉密尔顿是如何推动社会向前的,如今的我们如果关注我们生活的社会,也应该不停地努力,当倡导者和先行者才行。

 

(4)

   在我的高中,我很欣慰我已经启动了这样的推动。当我看到我们学校的学生会章程已经过时和有些漏洞,使得我们的学生会干部决策不透明,责任不明确时,我花了几个月时间,把学生会的章程完全重新写了一遍。

   为了使学生干部和学生之间不脱节,在两个好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开发设计了一个学生论坛, 这使得学生们可以直接访问学生干部的网络平台,提出他们自己关注的议题,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

 

(5)

   然而,做倡导者和推动者的时候,我也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在我高三的时候,我们学生会倡导发起了“心理健康月”的活动,我们试图帮助学校有心理需要帮助的学生,然而我们低估了心理健康的复杂性。

   我们简单地以为,心理压力和精神疾病可以通过搞一些乐观积极向上的活动来解决,我们混淆了日常压力,疾病,和严重疾病的区别。

   倡议活动发出后,我的同学给我发了邮件,对我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她自己有这方面的经历,我通过静心地聆听,和她进行了很深的沟通,花了几个星期的反省和思考,我才深深地理解了她们这个群体,也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太过于“单纯”。

   我们活动的意图虽然是好的,但把精神疾病的现象过于简单化,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认识到这点之后,我代表学生会给全体同学发了一封道歉信,诚恳地表达了我们的歉意。这件事情也让我意识到,想要成为一个倡导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6)

   我也常常想,蜜蜂往哪个方向“拱”真的是否很重要吗?还是通过这种滚动淘汰的过程,使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更重要?

 

   无论如何,有一点很清楚,如果只是说“足够好了”之类的评论而不去做什么事情的话,对社会的进步是没有任何推动作用的。

 

   倡导推动者,就像玻璃球中的蜜蜂一样,是需要生活在靠近球壁的地方,尽管他们可能需要球壁的保护,但他们也可以跳出球壁的限制。生活在球壁边缘做个倡导者,要远远超越“足够好”的本质所在。

                                                 


 

 

 






司马冰 (2017-06-16 03:49:39)

阿朵,你儿子真棒。在微信上都看到了这几篇,多好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