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12)--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 (2)

文/贝楠 2017年5月27日

死难儿童纪念堂 -图上15

儿童纪念堂是为了纪念约150万二战期间被灭绝的犹太儿童而设计建造的。这是纪念中心最令人心碎的地方。

纪念堂的入口像是一个洞口,里面很黑。我去了三次才摸清状况。

第一次走到洞口, 看见里面很黑,没敢进。

第二次,跟着前面的两个人走了进去。进去以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前面的人也没了踪影。我以为里面是有座位的影院,可以坐下看电影。还没等我琢磨出来怎么办,后面一个旅游团进来了。导游推了我一下,不要挡路,快走!

往哪儿走啊?里面漆黑一片。伸手像瞎子似的乱摸,摸到了墙上的扶杆。 就这样摸着扶杆走到了出口。什么都没看到。

第三次趁没人时又进去了。在门口站了很久,眼睛才习惯了黑暗,能看清了。

原来是一个圆形的大厅。中间上空中几百盏暗淡的烛光闪烁。一个低沉的声音慢慢的念着死去儿童的名字,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点。黑暗中孩子们的照片在空中闪过。那么纯真,那么可爱。就那样消失在纳粹的屠刀下了。他们有什么罪过呢? 仅仅因为是犹太人!

我沿着中间的围栏走了一圈,不禁黯然泪下。

 

 

雅努什·科扎克小广场 – 图上16

这是为纪念波兰著名犹太裔教育家雅努什·科扎克而建。

雅努什·科扎克是一位医生、作家、记者与社会活动家,且曾经是一位波兰军官。科扎克做了30年的孤儿院院长,对儿童充满爱和尊重,他的儿童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都有重要影响。

这一雕塑也是大屠杀纪念馆仅有的纪念个人的人像雕塑。科扎克位于雕塑中央,双手紧紧拥抱着一群瘦弱无助绝望的儿童。虽然科扎克尽了最大的努力挽救这些华沙犹太儿童的生命,最终科扎克以及数十名老师和二百名儿童被押送到特雷布林卡集中营,全部遇害。

 

犹太士兵和游击队员纪念雕塑 – 图上21

 

游击队之树 -图上22

为纪念在大屠杀期间在丛林中反抗德军的游击队员而建。

 

 

被毁灭社区山谷 – 图上23

被毁灭社区山谷是为纪念约五千个被纳粹摧毁或严重破坏的犹太社区而建。

这是个游客很少去的地方,因为许多旅游团为赶时间,只去几个主要景点。

但是这个社区谷却是最令我感到震撼的地方。

独自走在这个巨石山谷里,看着一面面石墙上镌刻的一个个社区的名字,心里很沉重。

忽然看到了石缝中钻出的美丽的小花,抬头仰望巨石中的那一小块蓝天,心中充满了希望。

我想这也是大屠杀幸存者能活下来的动力 – 希望。

这也是被毁灭社区山谷设计人所要表达的。只要心里有希望, 就有明天。

 

家畜运输车厢——纪念被驱逐者 – 图上24

二战期间,数百万犹太人像牲口一样被塞进火车,从欧洲各地运往集中营。

这一个家畜运输车厢曾被用来运输犹太人到死亡营。车厢停在被割断的铁桥上,在深渊的边缘,象征着犹太人的死亡之旅。

车厢朝向犹太圣城耶路撒冷的群山,象征着犹太人虽被屠杀,但有永恒的盼望。

旁边的墙上记录了一个幸存者的故事。

 

华沙隔都广场 / 纪念墙 – 图上25

华沙隔都起义,展现了男女老少手持简陋武器,英勇反抗;背景为红色的砖墙,象征正被纳粹焚烧的隔都。浮雕中央站立的是起义领袖,Mordechai Anielewicz,手持火把点燃反抗的热情。

第二组浮雕,名为“最后的行军”,表现起义失败后,犹太人被驱赶到死亡营。

 

国际义人纪念公园 – 图上29

这个纪念公园是为在纳粹统治下冒着生命危险为犹太人提供帮助国际义人而建。

我在石碑上找到了两个中国名字。 

潘均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犹太人女孩而成为首位获得国际义人称号的华裔人士。

何凤山在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他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纪念堂 – 图上13

 

大屠杀研究国际学院 – 图上19

每年都有许多外国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到这里来进修。学习大屠杀的历史,以便更好教育后人。听说近几年也有中国的教师到这里来学习。

背枪的大兵妹子。不知为什么来学习还背着枪。跟在她们后边偷拍了几张。不敢太放肆,怕被当奸细抓了去。

 

纪念中心还有视频电影中心,图书档案馆,学习中心,等等。

山上的树木都是来自世界各地。花园里有许多雕塑。

 

大屠杀纪念中心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不仅仅是接受历史教育,它还是一个美丽的景区。

写这篇游记时,正值总统先生出访中东。听说只会在大屠杀纪念中心停留15分钟。这只够上趟厕所的时间嘛!怪不得以色列人会不高兴。

 

<< 耶路撒冷(12)--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1)   
耶路撒冷(13)-- 赫茨尔山国家公墓>>

<< 所有游记目录 >>

 

 






天地一弘 (2017-05-22 03:04:42)

人性,本该善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