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圣诞贺信引出的回忆 2(外加荷包蛋迎圣诞)

 

阿立嫂今天做了酸菜炒面加荷包蛋。

正好诗坛前两天跟洛村兄闲侃米酒、荷包蛋。

洛村兄贴的荷包蛋,杭州叫‘糖吞蛋’。

吞字估计是白字(杭州话的发音是‘腾’,平声),漂浮起来的意思。鸡蛋烧到漂浮起来,就熟了。

糖吞蛋的汤料基本的就是甜汤。但也可以变化,比如:酒酿糖吞蛋、米酒糖吞蛋等。

蛋的变化,主要是几成熟。比如糖黄(发音:慌),是鸡蛋黄看上去成型了,咬一口,还是(有)液体蛋黄。不喜欢(害怕)糖黄的,要多烧一会儿。

杭州的荷包蛋,是油煎的。不是甜的,只用酱油或盐。

蛋黄仍然有糖黄还是成型的选择。

荷包蛋一般是不卷起来,整个圆圆的,如圆月状。但也可以包起来,成半圆月。

 

 

 

由圣诞贺信引出的回忆 2

周四隔壁王五奶奶

 

阿立注:龙乡是个严重热闹的活动,为期一个月。去年的茶龙乡已经是第15届了。

龙乡特色之一,‘马甲’(伪装)和‘摩斯’(破案)。上集已经略有介绍。

龙乡的另一个特色,是‘接龙’。比如某马甲写了一篇文章(待续),后面别的马甲跟着接龙写下去,甚至抢着接龙编故事。

故事情节往往跌宕起伏、柳暗花明。有时变成两条故事线了。

云乡兄的马甲‘小天真’,接龙‘龙乡美容院’,真是让人忍俊不禁。除了北雁大摩斯,别人都想不到这小天真小姑娘,竟然是云兄。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上集写了《初学美国节日传统》。接下去写圣诞卡:

 

由圣诞贺信引出的回忆(三) 圣诞卡

周四隔壁王五奶奶

 

美国朋友们节日和喜庆事多喜欢寄贺卡。最普及的,当然是圣诞卡。

圣诞卡都很精致,有专配的信封,贴上好看的圣诞邮票。(有一对后来结婚的美国朋友却只是在感恩节寄贺卡。)

王五奶奶也学会了把收到的圣诞卡用透明胶纸黏贴在墙上。节日的气氛更浓郁了。

有来有往,我们也每年圣诞前去买圣诞贺卡。

12月初开始,一张一张圣诞卡恭恭敬敬的写上节日的问候。全家签名(小孩的名也帮着“签”上)。贴上圣诞邮票,分别邮寄给朋友们。

 

工作后,去了别的州。学校里的中国朋友现在大多天各一方了。关系比较亲近的也开始互寄贺卡。

原来的美国朋友不少仍保持联系。在新城市里又交了些新朋友。

节日要寄贺卡的朋友越来越多。开源节流,开始买盒装的圣诞卡(一盒几十张)。圣诞邮票还是去邮局买。

 

节日的问候和家庭一年简况还是要一张一张的手写。内容基本相同,不需动脑筋(只需记住每张贺卡称呼都不同)。

一晚上写来,手却是酸酸的(往往要分几个晚上全部写完)。

一方面是乐趣和礼仪;一方面又隐隐的觉得真是个不小的任务。

把陆续收到的贺卡贴在壁炉上方。一排不够,贴几排时,节日和友情的感觉浓浓的,真好。

(待续)

 

再加几张昨天晚餐的照片。

 

也蒜旁证红酒杯要大,酒要倒的浅吧:

(其实红酒还应该少很多,俺偷懒了)

培根烤虾卷:

五花肉红烧:

炒西芹:

菠菜:


补充说明:

俺那张晚餐、红酒照片,其实有点蒜卖关子呢。酒杯太大了。。。

说旁证岛兄的‘红酒杯子要大,酒要倒的少。。。’只旁证了前半句。

‘杯子要大’:

俺这杯子真的灰常大。

‘酒要倒的少。。。’:

俺这杯酒严重不少呢。一瓶红酒的三分之一(约半斤?)。

除非节日或酒逢知己,这就是俺一餐的定量。一瓶红酒喝三次。

真的品酒,那得严重倒的更少。






杭州阿立 (2016-12-18 22:00:30)

关于‘红酒杯子要大,酒要倒的少。。。’,文尾加了补充说明。

如玉 (2016-12-20 09:16:37)

谢谢立兄对龙乡的介绍。

红酒是好东东,每天喝一点有助健康。立嫂做的饭真是诱人,大赞。

杭州阿立 (2016-12-20 11:43:39)

谢如玉谷粒!

喝点儿红酒,比爪兄喝脂肪、哭着盼流脂肪靠谱点儿的赶脚?Cool

海云 (2016-12-20 15:33:45)

都是好吃的,我看着馋,但告诉自己:就是不减肥!Cool

杭州阿立 (2016-12-20 16:30:50)

哈哈,说不减、就不减。不增也不减、美食赛神仙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