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琳:从上面看世界 ----施玮小说《叛教者》序

从上面看世界

----施玮小说《叛教者》序

 

陈瑞琳

 《叛教者》纸书和电子书的订购网址:http://pjz.dixiewpublishing.com/

 

       2015826日,施玮来信,告诉我《叛教者》终于写完了,三十二万字。

      那一天,我久久望着窗外,敲键盘的手指有些颤抖,几乎都无法回信。因为我知道,这部小说让她经受了怎样巨大的痛苦,或者说都超过了她所能承受的痛苦。

记得施玮在2005年完成《红墙白玉兰》之后,一直没有勇气再写长篇。但是她被《叛教者》的故事感召,她如果不写,内心无法平安。我曾经鼓励她:这部作品才是你真正的文学使命,因为只有你可以写!

如今,她终于完成了。很想拥抱她,并不仅仅是为了祝贺,而是充满了心痛的感谢。感谢她为当代中国文学完成了一部“补天”之作,补了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黑洞!我甚至相信,这是一部传世之作,一旦问世,将会是海外华文文坛的重磅,也将会引起世界的瞩目。相信很多的国家都愿意来翻译出版,由此看到中国当代基督徒的命运!

    我这样写回信给她:

    小说读完了,怎一个“好”字!这是一部石破惊天之书,而且是中国当代,或者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揭开基督徒残酷命运的长篇力作!所谓“叛教者”,并不是他们,而是那个碾碎了无数生命的历史滚滚车轮!

    施玮在回信中告诉我:是上帝的声音叫她完成这部书,让她克服了自己的软弱。在完成写作的过程中,她才深切感受到这部书正是她心中一直梦想要写的东西,那些真实的材料,真实的人物就活在她的面前。在查考历史事件和写作的过程中,痛苦的心灵挣扎真是难以言说。

读《叛教者》的时候,我会想起当代文坛的很多里程碑之作。想起了陈忠实写《白鹿原》,那些人物每天围绕着他不散。想起了严歌苓的《陆犯焉识》,那是历史被切开的一个横断面。也让我想起了《繁花》,那是上海的市井开出的尘花。但是眼前的《叛教者》,写的却是一个从来没有人写过的丝丝见血的灵魂世界!

上海,这个雄鸡版图上曾经与世界密切接触的前沿阵地,中西文化的交汇与交融在宗教的领域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上海的教堂,教会学校,曾经滋养了这座伟大的城市。多少人在基督的爱里,看见了自己的罪,倾听着福音的教诲。这不仅仅是上海人的故事,也是东方遇见西方的故事!

    回首共和国成长的历史,在所谓社会主义的改造中,宗教的改造尤其惨烈。小说《叛教者》主要表现的,正是1955年到1956年在上海进行的宗教肃反运动,在反帝爱国运动的大背景中,如何大面积地逮捕“反革命集团”,书中所描写的几位主人公在政治风暴的摧残下愚忠又悲惨的命运令人无限唏嘘。

小说分为四部曲:《叛教者》《献身者》《跟随者》《擎饼者》。前三部的故事彼此分离又相互关联。情节中充满了诱骗下互相“交代”的恐惧,包括屈打成招,更有互相揭发私德的残忍。最后一部《擎饼者》,则以一切矛盾的焦点——李夜声,这个神秘人物的自述来揭示外部事件底下的心灵轨迹。

小说中的人物,在“认罪”的恐惧中挣扎、扭曲,因为“批判”已成为基督徒头上的刀光剑影,所有的罪都要与“反帝”结合在一起。其中最让人撕心裂肺的是写那些基督徒在监狱里的故事,在那样一个绞肉机般的时代,多少人为了爱自己的神而死去,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宗教与政治的之间的强弱关系。

面对《叛教者》,我们会想到人性是有罪的,因为人有软弱,在政治面前,在金钱面前,在爱情面前,在宗教信仰面前。作为一个灵魂真诚的作家,常常想要拷问历史的真相。那么,这个世界有真相吗?有!但是我们很难看到,因为要回到历史,回到人性,回到事件与心灵的变迁过程中!所以,在《叛教者》中,作者能够写出这些真相实在是太难了,因为这是神性与人性的争战。

    深深地为《叛教者》中的人物感慨,不是因为那些故事,而是因为那些原本纯洁的生命。作者要拷问的并不限于人性的优劣,而是灵魂的存在。喜欢施玮的语言,她笔下流动的不是情节,而是那种向死而生的情绪,很有些村上春树的气质,美得有些冷,还有些凄厉,那深藏的隐喻宛然若诗。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文字,也只有她可以写!

    小说的格局分布得非常好,既独立成篇,又暗脉相通。一般的作者写到后来会有些松懈,但是《叛教者》却正相反,作者越写到后来越惊心动魄,越力透纸背。第三部的故事更凄厉险恶,情节推动力更大。第四部在神学思想和人性剖析上,更是内敛而深沉。这是来自灵魂里的力量,相信是灵的光芒在导引她、照耀她!

    当然,在艺术的氛围上,还可以写得更舒缓、更有气韵,人物背景的交代也可更充分,作者的情绪如果再隐藏得深一些,客观上则更具有撕心裂肺的力量。但无论如何,《叛教者》已成为施玮创作中最能体现“灵性文学”宗旨的经典代表之作。她的小说一直是独特的“这一个”,没有任何的小说家与她的笔力相像。她的小说是从“上面”看世界的,所以她看人间的目光既是悲悯,也是哲学!

施玮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我觉得,写作首先是一个灵魂需要发声,而不是身体需要发声,甚至不是思想需要发声。灵魂发出声音,对另外一个灵魂,或者甚至是对空茫的宇宙说话。所谓“灵性文学”彰显出来的是住在人里面的“灵”的属性与光辉。

作为当代美华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早年的施玮以诗为业,移民美国后竟然读完了神学博士。她近年来所创作的几部长篇小说部部惊心,同时还是当代画坛的翘楚!我们曾经多次在深夜中长谈,探讨生命的价值追求,穿越了温饱、再跨过爱情,最终将走向灵魂的信仰!

    最记得她对我说:亲爱的,谢谢你!我要对文学拼命。

 

 

                                               写于2016610日美国休斯顿

 

陈瑞琳,美籍华人作家,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中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选》等,编著《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说精选述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