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洛河湾

友人微信里发来一张照片,高耸的高架桥下一丛丛一人高的植物开着紫色的花,我一眼认出那是荆条,询问友人,得知照相的地方果然是洛河。 

说起荆条许多人可能不熟悉,它就是成语“负荆请罪”里面的哪个荆。廉颇当年负荆,是因为荆是鞭打人的刑具,荆条柔韧,鞭打起来一定非常的痛。但老将军还是对自己留了点余地,因为荆条很光滑,打起来痛,但不留外伤。 如果用榆条或者粗糙的枣条,一定会打得人皮开肉绽。

我知道这些并不是因为我用它们打过人,而是我用它们编过筐笼,对它们的习性非常地熟悉。 大概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迷上了编筐编笼。一方面可以赚点小钱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我那时喜欢捣鼓、喜欢做东西。捣鼓的主要是电磁和机械,做东西主要是跟木头有关的,编筐编笼便是其中之一。

编筐编笼的材料俗称条子,我们当地最常用的有榆条,荆条,和柳条。榆条柔韧性最好,最结实,但它表面有楞,不光滑,这样的榆条拧成的绳子很结实,但编成的用具容易粘东西,比较笨重。荆条柔韧性好,光滑,并且有点中空,用它编成的用具结实好用。而柳条的好处是可以把皮剥掉,成品的柳条光滑白亮,轻巧,无异味,所以用柳条编织的用具大多用于盛放或处理食品。比如盛放食物的篮子,过滤饭食的棹滤,分离粮食的簸萁等等。

我们当地最好的荆条出在洛河湾。洛河发源于陕北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奔流千余里,最后在关中平原注入渭河,成为黄河的一个重要支流。洛河季节性很强,夏天暴雨过后洪水泛滥,河水夹杂着泥沙石块,倾泻而下,而洪水退却后,泥沙石块沉积下来,特别是在河道拐弯的地方,水流减速,形成了肥沃的沙质台地,是荆条生长的最佳地方。这里长的荆条光、长、直、匀,所以削荆条都去洛河湾。 

削条子是用镰刀由下向上斜拉,从而形成一个马蹄形的斜面,这样编成的筐笼才光滑平整。消下来的荆条只需要左手扯住顶端,右手使劲一捋,就能轻松地去掉荆条上的叶子。一根光滑均匀的荆条就成了。

筐蓝篓笼这些编制品是由底,邦,沿三个最基本的部分组成,并且也是按照先踏底,再编帮,最后收沿的次序编制而成的。底决定了筐蓝篓笼的形状,常见的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之所以叫踏底是因为编底时是踏在脚下完成的。邦是指边上升高的部分,这是编制最容易,有时候会搞点图案花样的地方。底和邦的连接部分通常会用比较粗壮的条子做拐弯,这样不仅能增加制品的稳定性的耐用性,还能让底部稍微悬空,以利空水。沿是最上面的边沿,这是通常人手接触的地方,所以要美观结实。收沿是编制中最难的地方,初学者不容易掌握好。 

除底邦沿这三部分外,蓝笼还有一个提手,叫系或者鋬。 对于装载重物的用具,比如笼,系要粗壮结实,一般的条子不能胜任,必须要用一根弯成弓形或者近圆形的棍子。 而要把一根棍子弯曲成近圆形,必须把新砍下来的小树或者树枝用煴火烤软,趁热弯曲定型。这样的木质必须是韧性和弹性都很好的硬木,比如桑木,榆木,洋槐木,还有枣木等。

枣木是很特别的一种木料。枣树节疤很多,所以成不了通直之材。但它纹理细腻,质地坚硬,特别耐磨,是许多木工工具的最佳用材。另外,枣木经火烤成型之后能长久保持新的形状不变,所以酸枣树的枝条是耱和槤枷这两种农具的专用材料。

耱是破碎土块,平整耕地的农具。它和土地接触摩擦的部分就是热成型排列整齐的酸枣条。槤枷是人工打谷的用具,它摔打的部分就是一条热成型的枣条辫子。 酸枣也是一种洛河边上常见的植物,和荆条长在河滩不同,酸枣一般生长在河边的高坡上,特别是岩边,它必须用镢头才能挖出来,然后用镰刀一根一根地去掉所有带刺的侧枝,做这样的活比较苦,因为酸枣刺会扎得人满身是伤。

神奇的是,扎进人体的刺,慢慢会自己“长”出来。起先是刺的周围受伤的组织死亡,人不再感到伤痛,然后新的组织长出来,包围了死去的组织,慢慢地把死去的组织连同其中的酸枣刺拱出体外,这时只要轻抠一下就脱落了。通常是暑假干完活数个月后,身体会不断地向外“长”酸枣刺,直到第二年的暑假再重新来过。 

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我已经记不清酸枣刺引起的痛与痒。但枣木的外粗内细,坚硬有弹性,耐摔打而忠诚的性格大概随着那些刺扎进来,并悄悄地留在了人的机体里,形成了人显著的性格特征。

多年过去了,我们早已远去了筐蓝篓笼的时代,手工编制技术更是无人在意。今天看到照片里高架桥下的荆丛,我想起了少年时期的暑假。洛河边耸立的石啀下,满河湾的紫荆花,其中有一个小小的我在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