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大麻和文化异同

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共同成长讨论主题

这是两次的共同成长讨论的话题,一直忙来忙去,没有时间写出来,现在就并在一起写了。

先说着酒精和大麻,包括尼古丁(抽烟)。

这个话题,我们讨论过,之所以拿出来一谈再谈,也是因为这些事情在高中生中很常见,而且还有可能延续到大学时代。

感恩节时,我邀请了四位大学生给中学生们谈谈大学生喝酒和吸大麻的情况,这当中,三位藤校生,异口同声说喝酒在大学很普遍,吸大麻偶尔为之没啥大不了,虽说他们说的是实情,但给了一些中学生一种印象:越是“好孩子”进了大学越会喝酒吸大麻,好学校这种事情不足为奇!不能否认,一部分乖乖孩子一下子脱离父母的管束,会去尝试那些“越界探险”之事,同伴一起哄,就“干杯”“杯具”(悲剧)了。比如我家的乖儿子,进了大学,也喝酒还喝醉过,跟我说跟同学拼酒,喝伏特加,我知道他并不喜欢酒精的味道,问他,他笑着说还是不喜欢那味儿,不过好玩儿而已。最近跟我说他也在Party上尝过大麻的滋味,他说“好臭”!可我问他为何一定要尝?明明知道不喜欢也不是好事情,他的回答是:总该尝一尝,又不伤害到别人,偶尔为之没有关系的!

这点当然不是我想听到的答案,但是,我还是很欣慰,他能跟我说实话。我从心里讲,对此也不是太担心。因为他这个孩子很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对于偶尔为之的娱乐性和同伴压力,我也能理解,事实上,大学三年级以后,他喝酒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我们开玩笑,他马上就到法定可以喝酒的年龄了,但可能他反而不会喝酒了!

但是,对于我家的千金,我就会多一份担心。也说不久前,我从她身上闻到一股刺鼻的香水味,我怀疑她用香水掩盖其它的气味,这件事引起我们全家的讨论,为此给了她一些强制的规定,是否有效,目前看来还小有成效,但是,也是话说回来,她即将高中毕业,如果她进了大学,就不是我们规定她能遵守这么简单了。

所以,在共同成长小组,我对她和同为高中毕业生的几个女孩子说的就是:人生是由一个个选择组成的,你的选择成就你的人生!目前,作为父母,我们还能给他们一些影响,等他们走出家庭,家庭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弱,他们所做的选择,包括喝酒吸烟,都将使他们人生的一部分。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青少年为何要喝酒、吸烟和抽大麻?

第一大原因就是别人的影响:父母抽烟、喝酒或者同学好友抽烟吸大麻。父母的以身作则和同伴压力在这里可见一斑。

第二,媒体影视的影响:47%的青少年认为影视剧中显示喝酒抽烟吸大麻是Ok的事情。调查也表明,1217岁的少年人,每周看的R级影片越多,抽烟喝酒吸大麻的几率也越大。

第三,逃避和自我治疗:青少年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倍加挣扎的阶段,从孩童走向成人的途中,有太多的担心和惧怕,甚至可以造成青少年抑郁症!而无论是何种手段,能让这个时期的孩子感觉稍微好一点,他们是很难抗拒的。而我女儿正是青少年抑郁症的患者,所以我对她的担心自然便多了一份,对她的抵抗力和自省力都少了一份信任。

第四,无聊:青少年最怕孤独,所以朋友在他们眼里尤为重要,如果一种东西能够成为他与朋友间的一种纽带,他们是无论如何也会去尝试的。

第五,反叛,叛逆的青少年会根据自己的个性来选择不同的物质来使用。酒精是愤怒的少年的首选,大麻,从另一方面来讲,相对不那么具有侵略性,属于回避性的药物。它能让人逃避到一个比较理想化的世界里。吸烟也是一种反叛的形式,来标榜自己的独立性,使他们的父母生气。

第六,信心不足:缺乏信心的青少年,会酗酒或吸毒,酗酒和吸毒往往不仅可以放松一个人的禁忌,还可以缓解社交焦虑。而很多青少年都或多或少的有社交焦虑。

第七,误传:几乎每个少年人都有朋友对他们声称他们选择的物质(抽烟、吸大麻或者酒精)是风险最小的。所以,教育孩子们认识吸毒、酒精和尼古丁的危害才是根本可以杜绝孩子深陷其中的方法。

这些相对比较叛逆的孩子,很会谴责父母,他们可以把喝酒抽烟吸大麻看成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从而父母的反对被他们归类为“老土”和“中国式父母”的一部分!这在共同成长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特别指出孩子们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我指出反而中国的文化中,没有硬性规定要到二十一岁才能喝酒!大麻确实是一种新的东西,至少我们这一辈小时候没有听说过,但是毒品在中国历史悠久,清朝时的鸦片毒害了多少中国人!如果因为我们不知道大麻,就把大麻归类为美国文化,那也是非常片面和缺少知识的论断!

总的说,我觉得,与孩子们有关酒精、尼古丁和大麻的讨论,我们既要科学地引导孩子认识这些物质的真正的不利点,也不要弄成生死攸关的夸大。实事求是地阐述,巧妙地引导,说出我们的看法,倾听孩子们的看法,最终才能达到双方的交合点。

也因为那天讨论,我发现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惯于把与父母相异的地方,都归于文化的相异,而忽略了价值观相异,比较混肴视听,我有心想让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再次讨论一下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

正好不久前认识一位失去了儿子的父亲,他提到一个可能触动华人家长敏感神经但又不爱拿到桌面上聊的一个话题,就是作为亚裔孩子,尤其亚裔男孩在美国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偏见和压力,而这些都影响第一代移民与第二代ABC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到他自身的经历,他的儿子不喜欢别人问“你是哪里人?”他儿子出生在美国,敏感的意识到亚裔的孩子常会被别人视为“外国人”,为了摆脱这个标签,孩子试图逃避与中国相关的事情。他儿子热爱橄榄球,不仅仅因为他喜欢这项运动,更因为参与这项运动表明他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这令我想起我女儿曾经十分骄傲的声称她的同学说她是White Asian! 这几年更是拒绝吃我做的中国菜,因为她是美国人!其实,这些都是他们这一代想完全融入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

让共同成长组的孩子和家长们谈谈这位父亲提到的华裔孩子在美国面临的三大困扰:

第一,  社会认同的问题。即便ABC们没有语言隔阂,认同美国文化,但他们常会被看成是“外国人”,这样的困扰,往往是越长大越感觉得到。小孩子时期尤其是中学前,可能完全没有感觉得到。

第二,  身份认同问题。中国人在美国人眼中的形象,并不太好,尤其是媒体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报道负面的不少,这或多或少都会让小ABC们对自己的根文化有所抵触,试图跟父母所代表的中国形象划清界限!其实,这种困惑和排斥都是造成孩子身份认知方面心理巨大压力的源头。

第三,  家庭关系方面的困扰。海一代身上中华文化与海二代西方文化的冲突,是造成亲子冲突的部分原因,两种文化的碰撞加上个性差异,有时造成的伤害也是巨大的。 

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就有孩子说父母喜欢“忆苦思甜”,常提醒孩子父母在他们这个年纪时是多么的艰苦,来反证现在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孩子们对此非常反感。他们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烦恼,他们的烦恼也许我们这一代完全没有体验过,就比如他们遭受到的两种文化的冲击,我们就不可能完全明了!所以,永远不要对人说“我知道你不容易(或者很辛苦)!”不,你永远不知道!如果你没经历过,你所知道的也不过是听说而已!与亲身经历确实会有距离!但是,尽量去理解吧!倾听、理解、包容,是我们能够做的。我也对这些孩子们说: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你妈老是唠叨她小时候多不容易,因为你每次都呲之以鼻。换个方式,下次你妈再唠叨,你做理解状,给妈妈一个拥抱,说:真的啊?你真是太不容易了!保证你妈下次再不唠叨了!因为她看到你听进去了理解了! 

前不久,带着女儿回加州,回到她曾经熟悉的环境里,在一群ABC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中,她开始吃中国饭菜,其香无比,忘掉的中国话也捡了回来,一下子就说的很流利了!大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加州的中国人形象确实比美国任何州都要好一些,尤其是硅谷,至少会觉得作为中国人还是挺不错的,两个孩子都对我说:早晚有一天,他们还是要回去做他们的加州人的!但这不代表加州之外的美国,就不适合华裔生活,相反,加州的华裔地位和权利也是经过了很多年的努力争取和建立的,作为第一代移民,我们只有鼓励我们出生在此的ABC孩子们,认同他们的根文化,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中的精髓,才能结合两种文化的好处,胜过对他们的种种挑战。最终建立他们理想的物质和精神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