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二年级的Slump

又听说了一起哈佛大学二年级生的“Suddenunexpected  death”, (对不起,我都不忍心用中文写出这三个字)。我脑中一下就出现了不久前曾经听我的两个大学二年级生孩子跟我提起的一个字“Slump”。

先说这个离世的哈佛孩子,因为是华裔,故而,华人群中肯定也要议论一阵子了,更因为他的姓跟我孩子是同一个字,我看了心里止不住的一阵阵的痛!这是个优秀的孩子,光看看那篇简短的英文报道就知道,哈佛生就不提了,他还是一名基督徒,曾经被他美国南部的高中评为2014年最佳学生!

我不清楚他离世的具体原因,但是因为我刚与两个读名牌大学的孩子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在旅途中,听着那两个同为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大孩子谈起这个大学生们嘴里的一个专有名词“slump”,当时我还觉得挺好玩而的,现在回头想想,这可能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话说我们在长途的开车车子里,小小的空间,大家各自的谈话都能听得十分清楚。

前面是我们两个成人,一个开车,一个在听后座两个大学二年级生在聊天:

布朗大学二年级生说:我真高兴,二年级过去了!

伯克利大学二年级生说:你也有这种感觉?我有一阵子觉得一点都不想读书,还翘课!

布朗大学生:我的好朋友有一阵子整天躺床上,哪里都不去,饭也不吃,床头就一罐巧克力酱,饿了就挖一勺子往嘴巴里送,医生说他好像有燥郁症!我……我也拿了一门B!

伯克利大学生:那你比我好多了,我荡掉一门课呢!

坐在前座的我吃了一惊,回头,瞪大眼睛:你们说什么?

干儿子赶紧安慰我:干妈,你别担心,我下学期重新拿这门课,现在我自己付学费了,一定不会不好好读的。

儿子对我说:妈,你听过“slump”这个词吗?这是Sophomore(大学二年级生)的通病!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两个孩子都是很优秀的孩子,都或轻或重出现了这种猛然下落的坠落感!我的看法是,这些大孩子经过高中最后两年的拼搏,进了名牌大学,进大学的第一年,处在兴奋和新鲜之中,Party一个接一个,他们都睁大新奇的眼睛走进一个令他们无法安静下来的世界!到了大学二年级,所有的新奇都成了旧事,也就从那最兴奋的高点直落下来,年轻人可能会问自己:我到底要做什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大多数迷茫一阵,也就是这个所谓的“slump”,到了三年级,有了目标,大部分都找到了自己想学的专业,又忙碌了起来。

但是,这个哈佛二年级生的谢世,也许可以让我们这些家长警醒一下,了解到孩子大学四年里有那么一个低谷的存在,在孩子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可以多关心他们、开导他们,注目着他们能平安地走出低谷。

其实,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低谷组成的,每走出一个低谷,我们都变得更加坚强,经年以后,回头看时,会觉得一切原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反而有一种美好的感觉。但是,要让一个十八九岁的人明白这点,并不容易,有时,我们说多了,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可是,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应该了解到: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烦恼,即使在后来的年龄段看前面的烦恼,并不是个大事,但当我们处在那个时段的时候,我们有时确实是觉得难以走出那个困境。 

作为父母,只要了解、理解加关注,陪伴着孩子成长就好。






予微 (2015-09-13 22:52:34)

“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烦恼!”说的好,回头看,可以一笑置之,外人看,不算什么,可当事人在当时,却是最大的困难,父母只有学习理解和关注!

说说我儿子,今年五月大二结束前,Laptop 坏了,也不跟我说;后来他坚持说自己解决,不要我管,我只好从了他。但现在大三开学两周半,他还没有买!现在的大学生,没有电脑,如何做作业交功课?可我问多了,他就烦了,且心灵受伤了!

而升十二年级的女儿,整个暑假,就窝在房间里,听音乐看小说,煮好饭才出来吃一点;我挖空心思找外出的节目,她就回应一两个;我提议带她去东部参观学校,她说没兴趣,不去;一些大学寄了邀请函给她参加夏令营,她说,太贵了,不去;去山上海边?不去!。。。就宅在家里,捧着手机看小说!

小时候培养他们做家务,洗碗扫地剪草洗车,等等,今年全部不做!

我只好培养我自己的耐心爱心了!

Amoy (2015-09-14 09:20:04)

抱抱予微!我对儿子也有类似的感慨,但他一个人远在台湾,很多时候面对困难都要自己扛。但愿他们都能顺利度过人生的每一个关口。

玮仁 (2015-09-14 17:15:30)

大女儿刚刚开始大学二年级,你的这个提醒很及时,谢谢!

得好好学习,多留意一下。

一刀 (2015-09-14 18:20:56)

"其实,人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低谷组成的,每走出一个低谷,我们都变得更加坚强,经年以后,回头看时,会觉得一切原来都不算什么大事,反而有一种美好的感觉。"总结得好!

予微 (2015-09-15 05:41:53)

孩子独立出去,我们就默默祷告祝福吧。远在台湾的你儿子一定学得很独立了;我儿子的学校离家不远,可“人际”距离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