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孩子是天生的吗?(一)

    在子女教育方面,华裔家长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包括孩子的行为偏差,自闭症,抑郁症等等心理疾病。这里有两个问题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是,孩子出现了行为偏差和心理疾病后该这么办,如何治疗?海云的系列文章谈得很详细,结合了专家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经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以后出现行为偏差和心理问题呢?也就是如何预防问题,让孩子正常成长,这也是很多父母,特别是初为父母者所关心的。我不是专家,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观察,思考,给大家谈谈,以供分享。

    这第二个问题涉及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问题”孩子是天生的吗?专家调查的结果是,有大约20%的孩子是问题孩子,其他80%是正常孩子;有的父母几个孩子中,只有一个问题孩子。难道“问题”孩子真的是天生的,落到谁家是谁家,父母只能听天由命,无所作为吗?我不这么认为。

    我先举一个例子。我是五十年代末出生的。我的儿童时代在文革前,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是在文革期间。由于五十年代的鼓励生育政策,每家孩子都很多,父母顾不上管孩子,在文革的动乱年代中,父母更是不管孩子了,但是大多有上一辈的爷爷奶奶带孩子。我的奶奶给于我们四兄弟无微不至的关怀,关心我们的衣食住行,我长大以后常常想到的家,就是奶奶曾经给于我们的一点一滴的关爱。我们那一代人,做孩子时,都是放开了、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玩耍。从我小时候开始,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我长大成人后很多年,我所看到的是,我们这一代人长大以后,无论事业是否成功,大家都是乐呵呵的,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我从未听说过我们这一代人中有任何人有心理问题,而那些从小喜欢打架的孩子们,长大以后也都很正常,他们之中有些成了领导和商人。

    我有一些和我一样从中国来到美国留学定居的朋友和邻居,大约十五年前,我发现在我这些不多的中国人朋友和邻居中,有很多人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我感到很吃惊,这是我过去闻所未闻的事。后来听说,不仅中国人的孩子,而且美国人的孩子也有很多患有自闭症,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敏感,我想这个现象背后必定有其原因。当时我听到一个实例。我的一个朋友有了第二个女儿,夫妻俩都上班,但是婴儿半夜常常哭,使他们夫妻不能安睡,白天上班无精打采,于是他们就去请教儿科专家和医生。专家的意见是,让婴儿从小自己单独睡一个房间,如果她哭,就不理她,第一夜,她也许会哭的长一些,第二夜,就会短一些,渐渐的,时间长了,她就不会哭了,她就会自己睡一整夜了。专家说,很多父母都是这么做的。于是,他们就按专家的意见做,第一夜,孩子独自睡在自己黑暗的房间里,孩子哭的很厉害,夫妻俩咬着牙不理,事实上,孩子在孩子的房间里哭,夫妻俩窝在自己的房间里哭,大约哭了两个小时,孩子哭的声音渐渐变得越来越小,哭的没有力气了,慢慢的睡着了,半夜仍然有些哭声,但是父母咬着牙不理。这样,一天天,孩子每夜哭的时间越来越短,大约两个星期后,孩子就可以自己睡一整夜了。然而,在孩子慢慢长大以后,夫妻俩发现这第二个女儿和第一个女儿不一样,她不愿意和外界交流,最终诊断出患有自闭症。

    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刚刚脱离母体,感觉到了外界的不安全感,因此,需要随时听到母亲的心跳和声音,需要母亲的怀抱,以获取安全感。夜里,孩子被关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离开父母,她感到了恐惧,感到失去了安全感,因此,她哭,是在向父母寻求帮助,寻求安全感,她需要和父母在一起,由于久久不能得到回应,婴儿终于明白,父母不能给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安全感,也就只能寻求自闭。其实,父母是本能的可以体会到来自孩子的需求和呼唤的,上述的例子中,父母听到婴儿哭,他们也哭,他们来自内心深处的伤痛告诉他们孩子的需求和呼唤,但是,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拒绝了孩子的呼唤,从而对孩子造成永久的心理伤害。

    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在十九年前,在我们来美国不久两人都在读书期间。那个时候,学习很紧张,但是孩子出生不久,每天夜里,每过两个多小时,他就哭,要喝奶,于是我就在迷迷糊糊中如箭一般飞奔下楼,给他在微波炉里热预先冲好的8安士奶粉,然后箭一般飞奔上楼塞在他嘴里。他吃饱了,不哭了,就没事了;如果还哭,我就会检查他的尿布,直到发现问题解决了,他不哭为止。这样,基本是每夜每两个多小时孩子就要哭一次,我醒一次,给他喂奶一次,我每夜无法睡一个完整觉,但是也从未有训练孩子自己独自睡一夜的想法,因为我内心知道,那将对他造成极大的伤害,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自闭症一说。

    平时我对婴孩的任何一个哭声都会高度注意,一定要找到他哭的原因,是饿了,尿布该换了,睡久了背部不舒服要抓抓拍拍了,还是想让大人抱抱了,等等。有人告诉我说,孩子哭,不能抱,否则,他总是要抱,放不下来。但是,我只要有空,他要抱,我都会把他抱在怀里,我心里知道,他需要我的拥抱,我就应该给他,我可以从拥抱中体会到父子之间的温情交流。有一次,我带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去体检,候诊室里人很多,我把他抱在怀里,他慢慢睡着,睡沉了,我然后把他放回摇篮,从我极其缓慢的弓下腰,到把他放进摇篮里,小心翼翼,足足用了一分多钟时间,周围的人看了,有几位母亲小声对我说,“So careful。”

    有人说,孩子长到两岁就应该让他离开大人而独自睡觉了,以让他长大,但是,我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认为,孩子和大人睡在一起,可以极大的增强孩子的安全感。我的第三个儿子尔舒,一直和大人睡觉,睡觉前给他抓抓背,直到他八岁时,大人跟他说,你该自己睡觉了,他说好,但是,夜里他还是想和大人睡在一起,我也就随他了。直到前不久,尔舒已经满十一岁了,他好像长大了,他的肌肤开始变得敏感起来,跟我睡在一起,他有时会觉得不舒服了,他有时就会说他想自己睡觉,或是要我陪他睡一会,然后离开。尔舒每周都会要我给他掏耳朵,我跟他说,每周都掏,耳朵里没有东西可掏的,但是我知道,他就是想要父子之间的肌肤之亲,享受父亲为他服务的亲情。我知道他喜欢吃什么菜,因此,我也就常常给他做他喜欢吃的菜。他喜欢玩,我能陪就和他一起玩,他也常常帮我一起整理院子等等。

    尔舒,也许正是因为从小到现在夜里可以和大人睡在一起,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他从婴儿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家,到任何地方,与任何人在一起,他都会玩的很开心,有说不完的话。我内心一直特别感激黄敏胡继平,保姆在尔舒很小的时候常带他到他们家玩,吃,睡,和他家的同龄的儿子Aaron一起玩,把他们家当成自己的家,直到现在两个孩子都是极要好的朋友。

    虽然大人对尔舒在衣食住行上照顾,但是,对于他自己的事,从他很小开始都是放手,让他自己完成,因此,他很独立。对于两个大儿子,也基本是放手。即使大儿子小的时候常常和别的孩子在校车上打架,大闹中文学校的课堂,除了倾听他打架或闹课堂的原因外,只要他觉得他有理,我也基本不管他,因为我认为这是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现在两个大儿子上州立大学,碰到困难,都能努力克服困难,勇敢前行。三个孩子都和父母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常常说爱,拥抱,小儿子时常和父母亲吻脸。

    虽然我和孩子们的相处不尽完美,有缺憾,但是我给他们的正是我这一代人儿时所最值得获得的东西,那就是父母给他们放手,给他们自由,同时在生活上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关爱。

    总之,我不认为老天对我有厚爱,让我碰巧遇到了三个没有“问题”的孩子,如果这件事是听天由命随机发生,其概率是51%

    我认为,“问题”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过于强势的言行有关,特别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很弱小,无力反抗父母的强势言行,加上恐惧失去父母的爱和安全感,其结果是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强势言行,形成一些偏差行为,严重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理而形成心理疾病。

    要避免“问题”孩子的出现,父母就要对孩子放手。但是这并不是说父母对孩子撒手不管,让其自生至灭。相反,父母对孩子的衣食住行要无微不至的关怀,随时关注并解决他的负面情绪,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感情沟通和亲子关系。而在关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则要完全放手让他自己独立去完成,去碰壁摔跤,让他自己成长。正是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放手,才能让孩子信心满满的应对玩耍,学习,交友,运动中的困难,自我成长,而成为一个正常的孩子。







司马冰 (2015-03-27 06:27:58)

我一直非常不认同把小婴儿小幼儿放在单独一个房间的育儿方式,看到外国人这种做法我就觉得不对。小猫小狗小动物都喜欢依偎在妈妈身边睡觉,为什么强行叫小婴儿单独睡。虽然他不会说,潜意识里一定有非常的不安全感,造成的心理伤害会很大。

守义 (2015-03-27 06:33:39)

是的,从基本的人性就可以明白,应该让婴儿和母亲睡在一起。

海云 (2015-03-27 12:25:00)

呵呵,孙教授,你的观念似乎需要更新哦!严歌苓跟你同属一代人,五十年代出生,海外著名作家,你应该听说过吧,她多年被双向燥狂抑郁症折磨,你们这一代人精神有问题的多了去了, 可能你没有亲自遇到,幸运啊。可往上面可以追溯到古代,下面可以到今天,各种各样的精神出问题的人都有,近代医学证明大多数自杀的人都患有或轻或重的抑郁症!只是今天有这样的认知,而过去,人们把这类毛病都归于性格问题,或者突遭打击。后天的因素确实存在,但也不能否认先天的因素的存在,这是医学已经发现的因素。就像严歌苓,多年一直以为自己不过是失眠症,却怎么都治不好,一旦燥郁症好了,失眠症不药而愈。很多老旧的观念需要更新,时代在进步和发展,如果我们用旧有的观念来看今天的世界,是很难理解的。

守义 (2015-03-27 17:07:08)

海云,谢谢你的评论。:-)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问题”孩子是天生吗,正如内容所叙述的,文章要回答的问题是:父母对孩子的强势管教是不是造成“问题”孩子的主要因素。由于基因突变和其他因素也可以造成“问题”孩子,因此,在大样本的孩子群体中有一定小比例的“问题”孩子存在着。要回答父母的强势管教是不是造成“问题”孩子的主要因素,我们需要知道一个统计曲线,即“问题”孩子的比例随年代的变化。这是因为,一个事实是,自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越来越严的“管教”孩子,家长越来越强势。如果“问题”孩子的比例是不随年代变化的,也就是专家说的20%,那么回答就是否定的,即父母对孩子的强势管教不是造成“问题”孩子的主要因素;否则,就是肯定的。要得到这个曲线,需要做抽样调查,对每个抽到样的孩子,要区分他是否曾经受到父母的强势管教,然后了解他是否为“问题”孩子,最后确定他的出生年代。显然,这是一个工作量极大的统计研究。但是,我考察了三个具有抽样意义的样本窗口,第一个是我所了解的我这一代人,主要是我小时候的大院里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大约一百来家,两三百个孩子,我了解他们儿时的状况,他们受到父母的强势管教很少。第二个,十五年前,我在美国的一些中国人朋友和邻居,大约有十几个孩子,其中有的孩子有自闭症,其在婴儿时被父母强行隔离独立睡觉。第三个,是我自己的三个孩子,作为他们的父亲,我很清楚父母是如何和他们相处的。根据这三个统计窗口所提供的样本,文章所得到的结论是,父母对孩子的强势管教是造成”问题“孩子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还有两个很好的样本窗口,在此加上,也算是对文章的一个补充吧。第一个,是海外文轩教育微信群,其中有500名孩子家长,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和美国,可以作为了解当今中外的中国人“问题“孩子的很好的统计样本,其中有大量的父母叙述他们如何严厉管教自己的“问题”孩子。第二个,在此群中,有几个父母亲自叙述了自己的儿时,少年和青年的经历,他们小时候很顽皮,遭到父母的强势管教。对于他们的顽皮而引起的他们与父母及学校之间的冲突,他们心中的渴望是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爱,但是父母强势关注的却是他们的“不良行为”(这里可以看见孩子的强烈感受和渴求与父母强势言行之间的严重错位),使他们感到无力又无助,对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以至于他们在心理和行动上都走到了自杀的边缘,终生难忘。但是,当他们离开父母以后,没有了父母的“管教”,他们立即迅速的成长起来,取得了父母难以相信的学业和事业的成就。他们的亲身经历涉及到父母的强势管教和无管教的对比结果,因此也是统计学意义上极好的样本。虽然文章没有引用他们,但是这两个样本窗口的结果也强有力的支持这篇文章的结论。

关于你举的严歌苓的例子,没有统计学意义,主要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她儿时是不是受过父母的强势管教。我很同意你的观点,从古至今,各种精神疾病,自杀等等的现象都存在,但是,由于我们不知道其中每个具体的个例中是不是有父母的强势管教,因此这些现象对于回答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

海云 (2015-03-27 17:27:46)

孙教授,不好意思了。我最后在说两句。

你文中要说都是老观念,也不尽然,只能说是时代当中的一段造成的观念,比如你说“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越来越严的“管教”孩子,家长越来越强势", 你只看到文革时父母的无暇兼顾,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如果你读史书包括四书五经,就知道过去的旧中国,所谓父母的强势教育只有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看得到你从你自身的角度看问题,我也能理解你的不理解,但是这个世界是多重角度的,不处在你立场的人很多,文选教育微信三个群里有一千多号人,尤其二群和三群,绝大多数都是读了我的系列教育文章跟踪过来的,相当一部分人家里都有行为偏差的孩子,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敢站出来讲我家有儿如此,很多就是怕你这样的言论啊! Surprised 再说强势的定义,又因人不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一个完整的家,母爱加父爱我觉得才是完整的。不仅仅是该母亲陪伴孩子吧!

话说回来,我们都会处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正如我曾经打过比方,桌上一盆花,围坐四个人,每个人画出来的都不一样!因为角度不同!但有一点,要知道,你没有经历过的不代表就没有,你没有看见过的不代表不存在。所以在微信群里,我一直在告诫家里幸运的只有普通孩子的父母,不要论断!不要随意用自己的角度来评说这群特殊孩子和他们的父母!

哈哈哈,拱手!

常约瑟 (2015-03-27 19:35:53)

我与孙先生大概是同辈,五十年代出生,很能理解孙先生的观点。但其中不完全相同。孙先生这样写道:“我所看到的是,我们这一代人长大以后,无论事业是否成功,大家都是乐呵呵的,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我从未听说过我们这一代人中有任何人有心理问题。”  这些表面上“乐呵呵”的一代人,其实心里大都有创伤。他们也有抑郁的阴暗心理。因为正是这一代人,参与经历了人类史上最残烈的浩劫之一,十年文革。只是现在的社会还没有对这一代人的心理做太多的研究。他们大部分人已近暮年,沉淀于社会的底层。

守义 (2015-03-27 23:53:16)

你好,很高兴见到同辈人。:-)

我理解你的观点。我在文章中说的“我们这一代人”,更准确的说,是指1954年-1963年这十年间出生的人,也是我四兄弟所出生的年代,因此我对这一代人比较了解。文革开始时,他们在上小学或还没有上小学,因此,他们没有参入到文革的运动中去,文革的打砸抢批斗抄家对人性的摧残等等,都没有涉及到这一代人。但是文革开始,学校断断续续罢课了两年,所以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开开心心的玩,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世界,两个世界互不相干。我记得武斗最厉害的两年,经常看见有批斗,游行,听到枪声,等等,但是我觉得那些和我们孩子没有关系,好像是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情。孩子们很顽皮,有的孩子会害父亲,而且给同伴津津乐道是如何害自己的父亲的。比如,一个孩子知道父亲快回家了,就把门开一个缝,在门顶上放一个痰盂,父亲一开门,痰盂就砸在父亲的头上,孩子看了乐的不行,然后兔子一般逃掉,父亲在后面猛追。有时候孩子会挨打,我常常听见有的妈妈说,她打儿子把手都打痛了,但是儿子还是满不在乎。显然,这些皮肉之痛,并没有伤及他们的内心。有一次,我父亲终于逮着了我调皮的弟弟,他伸手去打我弟弟,我弟弟头一歪,没有打着,弟弟讥笑父亲说,“哈哈,没有打着。”然后,一下子挣脱跑掉。很难相信,这些孩子会有心理疾病。当然,更多的情况下,孩子们也不招惹父母,孩子们在一起自己玩自己的。后来,我们之中有的上山下乡,有的当了兵。这一代人的特点是,讲义气,能吃苦,心中没有权威,这些特点一直贯穿在他们后来的生活中。前些年,我常常回国,和儿时的玩伴,小学初中高中的同学们相聚,他们还是保持着这些儿时的性格特征。

我理解你所说的情况,你比我大好几岁,文革开始时你是初中生,处在可以当红卫兵的年龄,我想文革对你的同龄人会有比较大的冲击。

加云 (2015-03-28 04:35:42)

简要说一下个人的一点看法。

1. 关于内因外因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引起的,同时也受到外部矛盾即外因的影响。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文学语言上,通常称“nature” (内因)和“nurture”(外因)。

在生物学上,有一个公式: P = G + E + GXE 

P代表phenotype 表现型, G代表genotype 基因型(内因),E代表environment 环境(外因),GXE代表基因型(内因)与environment 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这公式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个表现型都是由基因型,环境和二者的互作决定的。

不同的学科阐述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是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可比性,不是谁大谁小或谁轻谁重的问题,而是缺一不可。

生物体的所有特征包括体型特征和心理特征都可以用内因外因论来解释,或者说所有特征都是由内因外因及其二者的相互作用决定的,决非单一因素造成。内因即基因型在每个人出生之前还在母体内时就已经确定了。尽管科学还不能将生物体的所有特征与特定基因对号入座。基因的不同会影响到体内不同物质合成的产量,这都会对生物体的体型特征和心理特征产生影响。

2. 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和井底之蛙的故事。我想故事的寓意并不是批评或讥讽盲人或井底之蛙的无知,其实根据他们所在的位置他们所发表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轻易断言下结论。仅从个人的位置和经历来评判或下结论很容易造成片面或误导。这世界如此之大,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态,善于倾听才能使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天地一弘 (2015-03-28 13:39:41)

问题孩子所谓的问题,有时可能是性格本身的,有时可能是后天的,也想从自我角度写一点青少年行为偏差的成因的文章。成因有很多种,更多孩子的问题,我想最初是父母乃至家庭环境的问题所致,当然,每一个孩子的性格不同,也可能有一些成因在里面,于是,就会出现一个家庭不同性格孩子的情况,性格的发展可能造成每个孩子成人以后各自的不同能力。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对待,我想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长得很好,即使是有缺陷的孩子,缺陷也可能成就一个人的非凡才能,所以,理解、包容、接纳是关键。

只是,今天,我们不难看到,我们的孩子都被我们的家长比较着,我也是60年代尾巴之人,上学时候,也被父母强迫努力学习。可是,人的个性就是非凡的奇怪,越强迫越反叛,其实不是孩子逆反,而是父母不了解孩子,在这种不了解中我们自由自在地成长着。今天,自我感觉生活得很好。而今,我们的孩子可能也面临我们父母同样的不理解,父母同样在矛盾中纠结着,所以,孩子的某些问题可能是家长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问题,是孩子自身造成的。

所谓问题,我以为有时可能存在一生,因为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发现,人的性格本身,依然有无法突破的问题,所以,成人也有问题,只是,这个问题可能换了一个概念。

谢谢孙教授的文章。

守义 (2015-03-28 17:19:55)

是的,盲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每个盲人只是坚持己见,决绝别的盲人的意见。其实盲人摸象的故事只讲了一半,接下来的另一半应该是:智慧的盲人们把每个人摸到的大象部分综合起来,然后勾画出比较完整的大象的轮廓。

在一个复杂的事物面前,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盲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大家自由的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加的看清楚这个事物的全貌。

守义 (2015-03-28 17:33:51)

很同意你的观点,“如果父母能够坦然对待,我想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长得很好。”也很同意你的其他观点。

不谢,面对“问题”孩子这个大象,我只是作为盲人之一,把我所观察到的这个大象的部分和我的想法告诉大家。

也谢谢你 :-)

加云 (2015-03-28 19:23:53)

“在一个复杂的事物面前,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盲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让大家自由的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更加的看清楚这个事物的全貌。”

说的非常好,赞同。我们应该感谢你分享你个人经历和意见,对大家也是一次学习和开阔视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