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父母應培養孩子的堅韌性

刊载于2015年2月15日《世界周刊》 (链接:《新聞眼》華人父母應培養孩子的堅韌性- 世界新聞網

最近,常春藤校的幾名華裔大學生相繼自殺,引發議論。網路上有個叫微信群的,一有這種事情發生,就七嘴八舌議論紛紛。關心這樣的事件是自然的,我們都會聯想,都會將心比心,都會為那些孩子的父母難過。但是,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開始數落孩子父母的不是。他們接著再數落籐校,責怪這些孩子的父母把孩子往籐校硬推之類。現在似乎家裡有個上了籐校的孩子也成了罪過。這不公平!有人一聽你家孩子在籐校,立馬給你定位為推媽推爸虎媽虎爸,真正是天曉得。

我們沒有必要在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論斷和評判別人,對於這些失去孩子的父母,我為他們心痛。但靜下心來,我很想談的一個觀點就是:我們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先說最早的極端例子。在美國的華裔中尤其我們這一輩,大多自認從小讀書優異,一路靠讀書走出鄉村走出中國,在美國定居下來。自然的,有了孩子的我輩中人,就把這種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傳給下一代。這些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一邊接受著來自父母的儒家觀念,一邊接受著周遭社會的西洋文化,很多繼承了其父母的高智商,在一群美國孩子中學業上確實也能出類拔萃。往美國社會一看,華裔是少數族裔,成績如此優秀,名校抓幾個進來,那是和諧社會和種族平等的典型。

但是,一代華裔留學人的兒女都長大成人了,學習好的太多,名校一看不得了,以成績論處,華裔孩子如洪水,於是種種限制便出台了。我輩華人很少是常春籐名校出來的。籐校名校要求「全面發展的人」(rounded person ),有點類似於我們小時候說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而這裡面的種種細節,我們外來的移民比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知道的潛規則要少得多。現在大學裡,基本上每所名校都有一定百分比名額來照顧少數族裔孩子,但這個少數族裔的名份基本上是把華裔摒除之外的。

扶持政策 影響華生

最近,與我讀大學的孩子及他的幾位同學閒聊,我明顯地感覺到幾個優秀的ABC對於美國這個有名的「扶持政策」(Affirmative action)的反感和心生不平。在他們這種比較難進的本科加醫學院連讀的項目中,到了四年級需要補習重考才能跨進醫學院門檻的學生,大多是扶持來的孩子,而且這些孩子大多是非洲裔和西語裔的後代。

華裔是少數族裔,在很多方面都歸類於非主流,但是只有在大學錄取中被歸類到「主流」去,因而完全享受不到少數族裔的福利。在這樣一個歷史上並非特別歡迎華裔的環境裡,孩子的心理要承受什麼樣的壓力?也許我們這第一代新移民永遠無法體會。

我來說說耶魯。能進耶魯,學生應該都算聰明和愛學習,但是不能否認,那一年六萬以上的花費,足以證明大多數耶魯生家境在中產階層以上。他們之中更有許多來自顯赫家族的人,如果沒有優渥的家境,以他們的成績,連進耶魯的門兒都沒有。

我和我的孩子就討論過幾次扶持政策。我讓他想像如果沒有此條列,大學裡充斥著華裔和白人,對其他種族確實是很不好的影響。可他的理由是:優秀華裔進不了一流大學,而那些本來應該進二流大學的人,卻因為他們是非洲裔或者西語裔就進了一流的大學。這是一個多麼不公平的世界!我告訴他,我們只能在不公平中尋求相對的公平和合理。這個道理,我想他在今後的歲月裡會懂得的。

逐漸成熟 自有主見

華裔孩子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一路順風進了耶魯,然後遭遇到一群完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如果孩子夠堅韌,慢慢學會融入,他們也會健康成長。我相信,大多數就讀籐校名校的華裔孩子便是如此成長的。

可是,一個敏感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下覺得不能被接受,難以融入,可能就會發生問題。我無法論斷那位走上絕路的耶魯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結束她年輕的生命。我只想說,就我的觀察,進了大學的孩子,已漸漸地脫離父母的影響,走在從青少年向成人轉變的路上。他們的思想變化很快也很大,很多時候會令父母驚訝。

最近,我與讀大學的孩子共同居住一段時間。我體會到,他真的長大了。他若在半夜回家,我不需要問他去哪了。想當年他讀高中時,深夜跟女同學去看首映場電影,我氣憤他說謊讓他立刻回家,今天看來都未免小題大做。而現在的他,有他自己的生活,與同學滑雪、辦講座還是周末晚上出外吃飯,他不再向父母報告。在很多問題上,他有了自己的見解,不一定跟我一致。他已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著自己獨立的思想。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做的種種決定,不能再來怪責孩子的父母。

培養堅韌最為重要

培養一個孩子進耶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難以想像那位從金門橋上跳下的耶魯生父母的現狀。如果一定要說教訓的話,也許就是因為他們的孩子可能太過一帆風順,父母親也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訓練他們的堅韌性(toughness)。

若是動不動就把籐校孩子的父母歸類於虎媽虎爸,也是非常可笑的。當年多少鄉村長大的孩子考進了中國的清華北大,他們是父母推出來的嗎?進籐校不是罪過。籐校的學生自殺不是今天第一次發生,任何學校包括非籐校的州立大學也有自殺的大學生,想不開讀不下去的大學生哪裡都有。

我的觀點概括起來就是:讓我們重視培養孩子的堅韌性,注意孩子的精神健康,不要一出事就指責別人,更不要拿常春藤當靶子打。你進得去是你的幸運,進不去也不必用機關槍橫掃。






zhua08854 (2015-02-15 19:21:43)

非常同意海云的观点. 给孩子一个平和乐观的品格,独立自立的能力,与面对挫折always 保持 positive 的 attitude , 比不择手段让孩子做牛做马般往藤校爬重要得多. 其实真有本事上藤校的孩子,都是自我控制能力很强,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需要家长的push. 象去年上普林斯顿的我们邻家女与几年前上 Harvard 的朋友女,做家长可省心了,就是车夫与支票本,女儿怎么指挥就怎么做,我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儿了. 再说上大学只是孩子独立生活的起点,而不是有些家长眼里功成名就的终点.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长藤校的料,也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藤校. 但如果孩子从小养成自力,自强,不怕失败,乐观向上的习惯,则在哪儿都会让家长放心,是金子总会闪光. 说来惭愧,我曾经就是前面所说的让孩子做牛做马的家长之一. 有过很多经验教训. 当然,基本上以教训为主啦. 争取有时间也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捷润 (2015-02-16 08:47:36)

华人应该争取自己的权益,在大学录取上华人子弟受不平等待遇。好文章。

蔡一刀 (2015-02-16 15:58:40)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生命之花的凋零,特别是过早的凋零,总是让人扼腕叹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坚持跑完全程,坚軔性是关键。想说的很多,另文再议吧。

蔡一刀 (2015-02-16 16:23:45)

现在看来 挤进名校 还是一种"获取"。若从"奉献"的角度想,想想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不知是否有帮助。

 
又及。
海云 (2015-02-17 14:43:37)

上大学只是孩子独立生活的起点,而不是有些家长眼里功成名就的终点”。。。正是!进了一个好的大学,不过是翻越了人生中的一个山坡,而人的一生中,有大大小小的各种山坡要爬,训练培养孩子的坚韧性,才能让孩子认识到:漫漫长路,上下求索的境地,最终翻越一个个山坡,体验其中的滋味万千。

海云 (2015-02-17 14:44:22)

ABC这一代在这一点上比我们第一代新移民要敏感得多。

海云 (2015-02-17 14:45:17)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坚持跑完全程,坚軔性是关键”。。。说的好!等你的文章。

海云 (2015-02-17 14:46:14)

相信你思考后写出来的文章一定耐读。

明凤 (2015-02-18 20:57:55)

      很赞成“讓我們重視培養孩子的堅韌性,注意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提到的令人痛心的个案中,是否存在(学校或家庭)忽略了后者。也就是说,孩子已经生病了(而不是做思想工作可以解决),这个时候需要看医生及早治疗。精神健康问题相当重要,似乎华人家庭中,对此比较忌讳。

海云 (2015-02-18 22:11:40)

这些读大学的孩子,如果患了忧郁症,他们大多不会跟父母讲。就这个问题,我问过我的儿子,他就是这样说的(如果他忧郁,他绝不会跟我讲! )。所以,指责父母这会儿就更加不合理。他们宁愿跟同学朋友说,也不会跟父母讲。还有很多华人的家庭,思想跟不上,不认可现代的这些精神疾病,很多归类于个性的问题,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