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的境界

                               

                                                                   能力的境界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能力,虽然领域大小都不同,但一般都是先天的客观与后天的主观结合所形成的。这样的能力使一个人能够在这个世界里存在,再强一些的就可以做些有益于别人的事。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人就是幸福的人,如果再能创造一些美好的人无疑就是有贡献的人。

人生一世,拥有幸福就没有缺憾了,做出贡献更是足可自豪的了。

那么能力本身是一成不变还是充满变化的呢?如果是变化的又会有什么基本的规律?单从一个个体的能力发展过程来看,大概可以归纳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就可以看作是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能力看成是一把普通的菜刀,那么这三重境界就分别是菜刀的刀尖、刀腹、刀后根。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我是这样想的:刀尖部分锋芒毕露,银光闪闪,很像一个人年轻时初具一定能力,为增强自信为树立形象而颇为自负,几欲无视其他。青少年的几分狂傲就是刀尖的那点锐利,能真正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只是看起来有些气势而已。刀腹就不同了,到了这一境界就比较扎实了,能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刀腹的锋利不同于刀尖的锐利,显得平稳而含蓄,但很有威力,风雨不惧。这也是社会主流的群体,精力旺盛而坚韧不拔。最高境界则是刀后根,这里已经看不到什么锋刃了,但有点用刀经验的都知道,遇到棘手的难题只有靠这刀后根了,斩点什么硬东西必须用这后根,得力不说,还很顺手!

换一种说法,能力的第一重境界里是竭力张扬,宣告自己的存在,尽管东西不多也想出出风头;第二重境界里是恩威兼施,平中带险,是实战中的拼搏,是步步坚强的前行;第三重境界则是风雨后的平静,力道内蕴而貌平淡,至此方悟名利为烟云。简洁地说,一个人的能力分三重境界,一为张扬,二为坚持,三为平和。通俗地说,这三重境界就是初时生怕人不知,到处扯牛皮;后来身陷泥中,竭尽所能向前冲;最后风平浪静,才意识到所谓能力不过是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与别人无关,无所谓出名也无所谓得利。

当我们明白个人的能力与所谓的才华不过是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方式后,我们才能真正品味人生的美好,才能真正体会到美好只是日常的平淡,懂得这一点才不枉我们来这世上一回。

 

 

 

 

                                                                           0一五年二月七日十一点十八

 

 






春山如笑 (2015-02-07 03:51:42)

美好只是日常的平淡,说得真好!木桐的观点总是令人大开眼见。

木桐白云 (2015-02-07 04:38:14)

很多人只顾向前,忘了真正美好的东西。

梅子 (2015-02-07 07:06:45)

发人深思。

木桐白云 (2015-02-07 07:26:21)

清楚一些就平静一些。

司马冰 (2015-02-07 10:10:44)

木桐的思考总是给人以启发。初生牛犊,想逞能;到真正“练活儿”时是考验有能还是无能,有能多担点担子,无能只能期望少点压力;人生一路走过来,悟出人生快乐幸福才是根本。

追梦 (2015-02-07 10:59:10)

很有道理。

zhua08854 (2015-02-07 11:18:06)

读了木桐老师的文章,不由得想起《神雕侠侣》中的从未出场的传奇大侠孤独求败来. 他刚出道年少轻狂,持镶金饰玉之宝剑,使眼花瞭乱之招式,名动江湖,但是只是一流高手. 后得玄铁重剑,剑沉色钝,他的招式也迟缓凝重,待气而发,不以招式制敌. 此时已步入超一流高手行列. 再以后弃剑无兵,摘花折枝皆成绝世兵器,真正做到天下无敌,反而隐居山野碧溪边,真正参透了武功与人生的念义. 

雨林 (2015-02-07 13:38:22)

木桐文章的布局也让我佩服!

海云 (2015-02-07 21:34:00)

处于坚持中,平和可能还需要些时日。

木桐白云 (2015-02-07 22:40:49)

感受生命的快乐感悟生活的美好是我们的根本。

木桐白云 (2015-02-07 22:41:10)

谢谢你!

木桐白云 (2015-02-07 22:43:40)

说的是,不少人都懂得这个理,但普及的不够。

木桐白云 (2015-02-07 22:44:11)

早上好!

木桐白云 (2015-02-07 22:45:22)

这是自然发展的,无需多想,水到时渠自成。

蝉衣草 (2015-02-07 23:11:23)

木桐的这篇能力论很有哲理性,特别是刀的三部分论很形象和寓意性很强。

木桐白云 (2015-02-08 02:30:25)

谢谢你!

金丝楠 (2015-02-09 07:59:17)

文章很圆熟,比喻精当。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样的总结,是在他七十岁后的总结,八十后就是后怎样呢?他没活到那样大,因此没有下文。一般年轻人他感悟不到这一点,是因为他缺少阅历、缺少学习。要是所有年轻人都达到平和的境界,社会进步恐怕就存在问题了。不知当否,见笑。

木桐白云 (2015-02-10 02:48:13)

年轻人不容易平和,是因为处于成长期;不是所有人都能平和,因为人与人的差别是很大的。基于这两点来说,不必担心社会的进步问题,我说的平和也是经历前面两个境界之后才能到达的境界,不是一上来就平和的,如果是那样的话,可能只是一种平庸,而不是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