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与现实…也谈孩子教育

梦想与现实几乎总是有段距离,我们这些成年人,可能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不说是梦想破灭,而是决定梦想就限于梦想的天空,从而不过美梦一场的坦然面对。因为我们终究明白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所以,中国人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明白自己的能力的极限,明白上天为你制定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需要四五十年的岁月。可是对于一个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如果该做梦的年龄,硬要他们明白他们的美梦不过是一场空欢喜或者用我们活了一把年纪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去评判他们,我们有可能遏制了孩子的梦想!

这个社会的人群是个三角的形状,大部分人都处在三角的最下层,能往上走的,人数越来越少,能站在三角尖尖上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是,并不是说在最下层的人就没有梦想,或者他们不需要梦想!

诚然,每个人的梦想都不同,大部分人的梦想到最后都成了空想,少部分人的梦想成真,更多的人在明白梦想与现实的距离的过程中,一点点修正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一点点学会脚踏实地,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多少次,我们听到家长们在对孩子们说“我是为你好!”“我是为你让你今后少走弯路!少摔跤!”多少次,我们也听到孩子们在讲“让我摔吧!让我跌倒!我就学会了!”“错误教会我更多!”“别唠叨!”

在很多事情上,上面两代人的对话显示了不同角度的看法。而在梦想和现实的问题上,家长最不应该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判断来论断孩子的梦想没有意义,或者不切实际!我们常听到家长说:“你学这些有什么用?将来找不到工作,没饭吃!”我们在用我们的价值观试图让孩子远离他的梦想,变得我们自认为的切合实际。做父母的,常常身不由己,我也会,对于很小就说要学艺术的女儿,我们也会出主意“要不学建筑?或者学服装设计?”为什么,因为我们用我们的眼光看,这些专业在艺术类里应该相对容易生存。这样的谈吐,对孩子有没有影响,有!我看到的是,女儿从很早就坚决表示不学建筑,后又表示不喜欢服装设计。这是负面的影响,造成了她的反感,我自责是我们太心急。但也有正面的影响!当她告诉别人“我会成为一名艺术家,但不是那种饿肚子的艺术家,我一样会赚钱,现在的电影美术制作很赚钱的……”我同样看到我们给她生存方面的影响。好还是不好,见仁见智。

讨论到鼓励孩子的梦想还是让孩子认清现实,有些家长说当然要跟孩子说现实,让他们知道大学毕业后是应该自己养活自己的。有人说比我们年长一些的今天五、六十岁的这批人的孩子,很多现在都大学毕业了,很多孩子找不到工作,又回家啃父母的。华裔家庭有,美国人的家庭也有。也许前几年正好赶上美国的经济萧条,工作不好找,也是原因之一吧!但是,我想说,大学毕业回家跟父母住的华裔的孩子,可能父母曾经也说过孩子你不行就回来住,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六十岁上下的这些华裔,比起我们,可能更传统。现在我们这个年龄层的华裔父母,大部分已经意识到Parenting的重要性,并且知道不断学习接受新的观念。就像以前有位家长跟我说华裔家庭的孩子ABC说英文小的时候就是有口音,我说怎么会?我在家跟孩子坚持说中文,在外面没觉得孩子英文有我们的口音。她说他们从小就在家跟孩子说英文!我说难怪!孩子继承了父母的外国腔口音。有句成语就是矫枉过正,因为自己的英文不够好从而担心孩子也是如此,平日跟孩子说英文,结果孩子的英文中有你自己的口音,孩子的中文也丢了!家庭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说到底在美国生存并不是一件太艰难的事!你如果真想你大学毕业的孩子独立,他为住宿吃饭,即便找不到有专业对口的工作,在餐馆打工也能养活自己,只怕你给孩子提供了又吃又喝的安乐窝,那当然,那个孩子肯定会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为由,回来吃住你的,也是你纵容的呀!

美国的文化是鼓励孩子十八岁了就让他们独立出去了,因为他们成人了。我们中国文化才是最不讲究界限,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做父母的是你儿子的,儿子你的也便是我的了。住回家的成年孩子,如果是ABC,其实心里并不好受,挫败感强!记得有部美国电影《Fail To Launch》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成年后还来在家里跟父母居住的儿子。光看标题,就能看出美国人的价值观,第一个字就告诉你Fail失败!没有发射成功的火箭,是什么?

我们在对子女教育问题上,很容易产生分歧,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每个家庭也不一样,故而做父母的,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和经历来评说教育的问题!这也不是错,只是容易产生误差和偏见!

没有人可以说他是绝对的正确,他或她发表的意见不过是他的经历或者观察来的,有可能只是某个角度的现象,正如盲人摸象,不是整体的事实。

前一阵了,我也与几位文友谈论当一个孩子的梦想是学艺术,却也在父母的影响下进了理工大学,然后在矛盾中挣扎,我看到的是孩子自身的梦想与父母影响下的现实的冲突。父母们都有理由:孩子可以先有一技之长,有了可以赖以生存的手段,再去追求梦想不就行了?说的容易啊!这也是惯于逻辑思维人常常用的说法!看上去没错,事实上却是有问题的。不说人一生很短,浪费几年或者几十年在你不喜欢的事情上,你能做的喜欢的事情就被大大打了折扣。还有,人的思维并不是想转换就能完全转换过去的,我知道很多善于逻辑思维的人不一定能理解!艺术性的人并不都是喜欢用逻辑来思维的。

我若把“孩子啊,你要当心,否则再往前走会跌倒!”这样的忠告告诉我那喜欢逻辑思维的儿子,他会听并记住,还开始注意脚下的路。 但是如果同样的话我对我那敏感、执着的女儿讲,她可能会会叹气皱眉捂上耳朵不理睬,然后继续我行我素,直到她“啪”的一下摔倒,我如果这个时候说“你看,你早听话就不会这样了!”可能遭致她的白眼,她还会反过来对我说:“就因为跌倒我才知道这条路上有坑!”不同的孩子学习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做父母也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有人说我:你不是也在职场上打拚了几十年,现在却要鼓励孩子追求梦想,如果没有当初你与现实接轨,你现在怎么可能坐在家里随心所以地写文章?!哈,那我也想在这里说说这点!

应该说我二十岁到四十岁的这段岁月,我的梦想转换了轨道,与文学是相违背的,至少是越走越远。出国,读书,留在美国,工作,挣钱,结婚生子,实现美国梦,这个时候的梦想转移了,变得现实,充满的世俗的气息,所以人到中年,就在我事业还说得过去,美国梦也算是实现的当口,我忽然觉得心里有一种压抑不了的东西要冲出来,结果就是文字一个接一个的冲了出来。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跟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都有关系,我父亲从小也是希望我学数理化,我也遵从了一段时间,一直到高中我都是在理科班里。可是也是考大学让我意识到我喜爱文学,但是再次与父亲折中的结果,我没有进入大学学文学。这里面有幸有不幸,幸在中国的大学的中文文学教育从来都是以培育编辑为主,很少看到作家小说家来自中文系,我没有进去被中国大学的框框教育弄成一个教条的傻编辑,是我的幸运!不幸就是这接下来的二十年,本可以是我人生中文学创作期,却被我的再奋斗成追求美国梦现实的另一个人生!话说回来我们出生在这里的ABC孩子,有多少你将来指望他们回到另一个国家去开始另一段人生?!

每次看见有些作家二十多岁写的文字,我也会想我在他的那个年纪在做什么?也许在美国的商学院里读商业管理的课堂里,也许在 硅谷的职场上正与老美同事竞争某个升迁的职位,时光就这样过去了,二十岁到四十岁,我没有文字!没有文学!这是遗憾!

所幸运的是,今天我是一个成熟了的人,我可以把那二十年的经历看成是一种历练。也正因为那些生活的积累,今天我可以写出与现实结合的文学作品,可是,我再也写不出我二十岁时可能写出的文字!Opportunity Loss! 有得必有失,我可能是为今天的安逸生活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我失去的那些也是弥足珍贵的东西的呀。

当然,生活总是如此,很难什么都拥有! 但我想说,孩子在他的年龄,就该有他该有的梦想,成人不必拿我们的认知来限制孩子的梦想。尤其是社会不一样,时代不同了,孩子们的今天与我们的当年很不一样,我们的判断很多时候未必正确。

我小的时候,总听到大人对我说“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我今天的感受,你永远不可能知道!……”我当时心里就很不以为然,今天,依然是!对我们的孩子,也许我吃得盐确实比他吃的米多,但是,在某些方面,他知道的却已然超过了我!而我今天的人生感受,他并不需要知道,他到了我这个年龄,一定会有他自己的感受,而我并不希望他的感受跟我的完全一样!也不可能一样!






zhua08854 (2015-01-11 22:38:06)

说得太好啦. 在美国,做为家长,孩子能否上滕校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自理的能力,一个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样子小鸟飞出去老鸟们也放心了.

春阳 (2015-01-11 23:21:34)

我听到的回答是:“你没事吧?你吃那么多盐干嘛?你光走桥有意思吗?”所以一听到关于盐和桥的说法就想笑。是,我们的后代早就超过我们了,我们不用老是告诉他们我们原来吃了多少盐,走了多少桥。那些和他们。。。无关!:)

融融 (2015-01-12 02:34:43)

真的不要太操心,于己于孩子都有益。春阳说得好,孩子早就超过我们了。

海云 (2015-01-12 03:59:39)

谢谢你认同。

海云 (2015-01-12 04:00:20)

哈哈,听你这么说,我都要笑。

海云 (2015-01-12 04:01:33)

真的有时候孩子似乎是越管越糟,真不知道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

天地一弘 (2015-01-12 08:09:42)

活得踏实点就好,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一切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父母和孩子如何看。

天地一弘 (2015-01-12 08:12:03)

某种意义上说,是父母的问题,只不过父母都想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和理想方式,让孩子生活得所谓成功些,首先是父母输不起,然后才发现孩子很糟糕。。

海云 (2015-01-12 15:44:53)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个体即便是我们的孩子,孩子在上高中之前,父母的影响可能很大,高中之后,同伴的影响和社会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了。我们第一代移民,本身自己身上的中国文化的烙印,与这个社会的很多方面都有冲突和分歧,如果,一味的用自身的观念要求子女,就会把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冲突转到了与子女的冲突上了。 而孩子长大毕竟是要离开父母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 

海云 (2015-01-12 16:04:00)

我一直在思考一位家长说的话:“大学毕业的孩子,找不到工作,回家吃住父母的,所以我们要给孩子灌输自立的观念!“

十八岁后,孩子自立,在美国人的社区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无须你强调。孩子其实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是深受影响的。为什么今天要灌输这个社会到处可见的观念呢?是不是我们在家一直灌输的是另一种观念,现在发现不对了?!

我记得我儿子高中时去打工,我的美国邻居的反应是:孩子看来还有闲暇的时间啊!我的华裔朋友的反应是:至于吗?你家不缺这个钱吧?! 看到区别了吧!

然后呢,那个华裔家庭的孩子被告知别担心,外面混不好以后尽管回家跟妈住。说着话的父母可能认为是一种爱!等孩子大学毕业了,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实往往高不成低不就),真的回家住了,父母开始对其他的父母抱怨:“孩子没出息!整天呆在家里在电脑上,烦人!” 是的,美国家庭也有这样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华裔父母如果自己为自己的孩子建了个安乐窝和保险柜,怎么能怪孩子不思进取赖在你身上! 

再说中国父母:前年我在北京写剧本,与一位央视的编辑聊天,她提到她必须努力工作赚钱,因为她那二十几岁的大孩子还得依靠她支付出国留学的费用呢!她说这话时有一种骄傲也有一种焦虑,骄傲是如今她的收入不低,可以支付得起其子女国外的所有花费,焦虑在于孩子不成器! 她问我怎样让孩子自立?怎样让孩子能有上进心?我说根源在你这儿,你给孩子建立一个小金库,怎么能让他愿意出去辛苦赚小钱养自己呢?!父母的责任!这样的父母,有错吗,似乎没有,都说天下父母心吗!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真正对孩子好的,是让孩子自己懂得付出、收获、自立、自强!即使孩子在这过程中跌打滚爬,但终将会学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