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的变形记

最近有一档节目非常的火爆,偶然看了一下,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

原本不知道这个节目,一直对这类娱乐性质的节目没有兴趣,那天在一个群里几个家长聊天,有家长提议模仿变形记里面的内容,让自己的孩子和云贵山区的孩子做一个短期的交换,让自己的孩子感受一下贫困山区的艰辛,也让山区的孩子体会一下生活的甜蜜。

我就问:然后呢?

其实已经没有然后了,一旦各归各家,然后就成为了过去式。

城里的孩子受到了锻炼,对自己的甜蜜生活有了切实的体会,然后变得懂事了,听话了,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了。那么那个山区过来的孩子呢?你可以许他一个不尽的未来吗?

我看到一种很伤感的爱心现状,我们很善于大张旗鼓地做一些所谓的爱心宣传,强拉一些贫困的孩子抛头露面,以一种施舍者的姿势对待这些孩子。

 

我后来看了一期,发觉内在很残酷,用农村孩子一辈子的幸福来搞了一场全民娱乐。博得了眼泪,但是又有谁在娱乐过后想到过那个陪着你们娱乐的孩子?

其实原本很多事情可以去做,可以默默地建一座图书馆,可以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支教,可以让城里的孩子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带到山区去做贡献而不是让他们去体验苦日子回来以感受甜蜜。

 

比如就像那个群里的提议,其实,细想了,无非就是城里的孩子娇宠惯了,没有吃过苦,这其实和看了电视节目后很多人单向的价值取向是一样的,大家只看到在城里的孩子在农村经受的锻炼,而这个锻炼又是暂时的,以娱乐为目的的。

现在把献爱心演成一种娱乐成了普遍的现象,任何灾难都能成为一种狂欢,任何灾难都能给政绩添砖加瓦。

 

想起前段时间和一帮朋友说的同情心的问题了。我说不要任何悲哀的事情都用同情心去看待,同情心往往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态度,因为我优越了,所以有资格同情你。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同理心,需要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平等地看待事情的发展和改变。

 

所以说,把自己生活优越的孩子换到山区去生活,是为了孩子的锻炼和体验,然让山区那个孩子过来生活几天,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给了爱心,自己让那个孩子享受了几天温暖的生活。这时候要考虑的是,以后呢?如果不能做到慢慢去改变整体的现状,短暂的温馨可能会给这个孩子会更大的打击,而这几天的温馨,是处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地位所给予的同情心,而回到现实,又没有相应的社会构架去延续一个孩子突如其来的梦想,当现实和梦想的差距太大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他们又该怎么办?

 

其实爱心,我们完全可以换一种默默的不张扬的方式去完成,就看你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了。






司马冰 (2014-11-25 04:24:09)

同意你的看法。不过有同情心比冷漠总是要好,但是不能仅仅“施舍”同情心,同理心更应该是平等地对待他人的态度。什么事情认真去思考一下,就发现问题了。

天地一弘 (2014-11-25 13:56:28)

愿意接纳和体验,总是一种锻炼,如果有一些家长和孩子能培养自我的同理心,也许会在以后的生活里不断互相帮助,每一段经历都是人生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