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台 感民风》——《戈壁·石·风》遗篇三

 

《登高台 感民风》

 

五月中才去过湘西的“凤凰古城”,十天后来到“喀什噶尔”(简称喀什)的“高台民居”。一个承载着近代“古”味的街楼塔桥,却是酒吧夜店充斥、极度商业化,另一个散发着浓烈“土”味的泥屋土路,正在大兴土木、弃“古”图新。这是两个没有可比性的旅游地,它们的“商业化”与“现代化”都让我唏嘘,但一点都没有影响我对它们的兴趣。

看过“大巴扎”,进过清真寺,我感觉在喀什噶尔最“接地气”的,得数“高台民居”——一个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居住的黄土高台,至今仍然是维吾尔族聚居地。有人称这里是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 恐怕我们只能了解一二。不到一个小时的“走马”,我们只能“观花”,看不到“根”、“叶”。我并不觉得遗憾,毕竟还是看到了“花”。

跨过一片宽阔的草地,“高台民居”突然隆起40多米,环抱在现代建筑中,特别引人注目,与周围的其他民居相比,明显“高人一头”。据说有600年历史的土房依崖而建,高低错落、层层叠叠,单调得颇有韵味,宏大得略显苍凉。房屋的颜色和土崖一样,远看就像一体成型的巨大黄土碉楼,其实它未必与战争有关,但一定有防御的目的。

数千年前,当帕米尔高原隆起后的这片土地依然为泽国,否则,像“交河故城”、“楼兰”、“高昌故城”,以及“高台民居” 也不会建于地势高敞的地方。果不其然,数百年前一场山洪把喀喇汗王朝王宫所在的高崖割出一个大缺口,剩下现在的“高台民居”。

带着期待,我们缓步登上一道狭窄的巷道长梯,摄入眼帘的是一片土黄。旧房子都是用当地的泥土砌墙、涂墙,这泥土质地细腻粘性高,还是制作陶器的好材料。就是这种用杨树和泥巴建造的房子还可以高达两三层,外带阳台、楼阁,看上去并不规整甚至歪扭,但它们也撑了好几百年。纵横交错的窄巷迂回弯曲,比迷宫更“迷”人,四通八达的砖砌路高低起伏,让人们低头认路。经导游的点拨,我们突然发现,脚下的铺路砖大有玄机:方砖铺的路是“死胡同”,六角砖砌的道则通向出口。这些水泥砖肯定是现代的,不知道这种铺砌法是为游人而设,还是因为连本地人都会被“迷”倒之故?

有人说,维吾尔族文化核心,就是对家和故土的依恋。从这里房屋的构建可看出端倪。聚居习惯,营造了密集的居屋环境,同时产生了特定的生活形态,形成“高台民居”独有的文化内涵。

    不难发现,大多数的房屋都挨在一起没有间隙或许还共用隔墙,甚至连隔街的房子也连接起来。这里的人给这种跨街的建筑起了一个近代泛政治化的名字:“团结楼”。细看此楼,其实是一种横跨街巷的阁楼,只属一家所有,从结构上就可以分辨阁楼的归属:属于楼底没有立柱的一侧人家。高台人家世代聚居,人口增加一代就得扩展空间,要麽往上加层,要麽向横扩充。也许是约定俗成,街上空间为对望的两家共有,只要有一家同意,另一家就可以使用全部空间,但总不可以在别人家墙上凿洞架,这就有了墙外的立柱。如果邻居不同意不“团结”?),那就只能用一半的空间,这就有了“半街楼”。这种邻里间的协议,不知道有没有城建局的参与,但我确实发现有被贴上“违章建筑”封条的大门。纵观这种似“一体”的建筑群,无疑对抗风防塌至关重要。说这里的建筑有600年历史,想必并无虚言。

独特的居家文化,衍生出独特的习俗维吾尔族是一个保守的民族,虽然邻里间关系和睦,串门得有规矩。“门语”(是我发明的词)就“应运而生”

“门语”一:这里的大门均为两扇,它的“开”或“闭”以及“开”的程度都是一种暗示、和告诫。“两门紧闭”——男主人不在家,谢绝串门、参观;“一扇门小开”——女性亲戚可进;“一扇门大开”——男女邻里可入;“两扇门全开”——欢迎所有人参观。

“门语”二:大门上都装有两个金属门环,一大一小。男来客叩击大环,咚咚一响,主人就知道有男人来了;女来客叩击小环,叮叮一响,主人便知有女人来了。对这种原始简单的“门语”,我心悦诚服地给上一字评语:妙!

高台上,我们只进过一家民居,这是一位巴依老爷(财主)的家,一个两层楼的四合院,让人眼前一亮,整座木结构建筑雕梁画栋,浓妆艳彩,极其花俏,和门外的“灰头土脸”状相比,反差巨大。明知这一切都是为了生意上的需要,虽搞得有点过,但毕竟它所呈现的是维吾尔族的特色与审美。

旧城正在改建中,不久将完全为钢筋水泥所替代,我不禁对即将失去的“古”与“旧”感到惋惜。还是导游一番话让我释怀:居民生活要提高,民族的审美也在改变,况且,现在政府正大力资助居民建房……      

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的需要、喜好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刊载于2014年9月22日《世界日报》上下古今

 

 

 

                                    非法建筑

 

 

 

                                                      皇族后裔?

 

 

                                                      巴依老爷的家

 

 

 

 






司马冰 (2014-09-23 05:05:50)

图文并茂,这一组报道都很好看,谢谢介绍。

杨超 (2014-09-23 05:08:26)

谢谢司马冰点评。

木桐白云 (2014-09-23 07:13:11)

希望都能平和地生活,无论是哪里的人们。

杨超 (2014-09-23 07:18:13)

木桐白云兄所言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