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锡特卡


日记 - 2014912日 小镇锡特卡

  

快中午的时候,我们的船到达了阿拉斯加,在一个叫锡特卡(Sitka)的小镇靠了岸。诺大的一艘邮船,在小小的港湾里,更显出它不成比例的高大。船长很有技巧地让船转了一个很大的弧圈。船慢慢经过后的海面上,划出了细腻的波纹,平静得像一张玻璃。船停稳之后不久,几千个人便倾巢出动,让那船空空地在那里喘息。 

阿拉斯加的山水果然不同凡响。山连山,水连水,层层叠叠,烟雾缭绕,颇有一种特殊的神秘色彩。到了此地,你才能真正明白“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开。上帝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究竟是什么含义了。 

在这里,自然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是它的仆从,它忠心的管理者。 

对于许多人来说,阿拉斯加是一块神圣的地方,这里的山是圣山,水是圣水。至少,对长期居住在此地的原住民而言必定如此。当早期原住民的祖先不辞艰险,越过西伯利亚,跨过白令海,来到美洲西北角上的这块地方,这里就注定要世世代代成为他们的圣地。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他们的后裔在这里休养生息,除了大自然的力量以外——恐怕是第四纪冰川和其他自然的因素,迫使印地安人继续向南迁徙,一直到了今天的南美洲。 

与美洲其他印地安原住民聚集的地方一样,来自文明西方的欧洲人用枪炮敲开了原始而简陋的堡垒。贸易,伴随着征服、殖民和奴役,一同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跟着文明进来的还有疟疾、肺结核、性病。不过,这一次来的陌生强盗,不是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欧洲白人,而是从太平洋的对岸乘船过来的俄罗斯人。 

很快,新来者理所当然地成为新的统治者,也给土著人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生活习俗。浩大的一块新领地,既成为一种力量与财富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负担。据向导说,当年,一个俄国士兵从首都圣彼得堡出发,要花上至少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阿拉斯加当时的首府锡特卡。驻扎在这里的官兵,所用的一切都要来自遥远的欧洲。所以,就有人开玩笑说,后来的俄罗斯人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在灌下几大瓶伏特加之后,半疯半傻地故意在合同上写错了文字,连卖带送地将阿拉斯加这块宝地拱手相让给了美国人。信不信由你!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也是信不信由你!在锡特卡土著人博物馆里,看到了一个婴孩竟然包扎在一个襁褓里,跟以前中国人用的襁褓真叫一个异曲同工。而且,这次还看到,印地安人原来也喜欢吃大米,一个印有“国宝大米”中文字的十九世纪米袋子竟赫然展示在博物馆的玻璃橱窗里!嘿,这更加深了我对北美土著跟咱中国人带亲沾姑的说法多了一份相信。过去有人说,远古时蒙古一带的先人有一支南下到黄河流域甚至到了长江流域,另有一支去了北方,后来到了北美。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要比另一些人说的华夏文明起源于中东两河流域甚至说来源于东非更靠谱些。 

不管怎么样,你到了锡特卡,肯定会跟我一样,被它异样的山水景象所感动,也会对它的浓厚土著原住民的文化遗产和俄罗斯别样的文化色彩留下深刻的印象。 

锡特卡土著博物馆里展示的襁褓边上有两首摇篮曲,我试着翻译了一下: 

阿拉斯加Tlingit部族女孩的摇篮曲:

我要像一只蓝色的松鸡

我要像蓝色的松鸡那样歌唱

那时,我就会看见蓝梅的花儿

盛开在那半山腰上

那时,我就会看见蓝梅的花儿

盛开在那半山腰上

阿拉斯加Tlingit部族男孩的摇篮曲:

请带给我一支箭

我的弓还有我的箭

我要向一只小鸟射出我的箭

送给我妹妹的洋娃娃

哦,送给我妹妹的洋娃娃

   

云雾里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支古老的民族。 

串珠般的小岛 

宁静而安详的阿拉斯加城镇——锡特卡镇(Sitka),人口九千。 

锡特卡镇一景。 

美丽动人的俄罗斯舞娘。原来都是些志愿者,其中还有癌症患者。虽然都不是专业舞者,敬业精神仍然让人感动不已。

 

简易的舞台后面原来没有化妆用的后台,幕布掀开后却原来是一幅美丽的自然原生态画。

印地安婴孩的襁褓原来像极了中国人的。








山泉水 (2014-09-14 08:25:27)

喜欢这样写游记的文笔!

林玫phoenix (2014-09-15 20:52:14)

有种说法说阿拉斯加的印第安人是古代中国西藏人迁徙過去的,外貌和生活習慣非常相近。

棹远心闲 (2014-09-16 16:00:05)

随心游走,于是便放轻松了。谢谢山泉水喜欢!

棹远心闲 (2014-09-16 16:01:14)

的确是像的。有不同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