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狂论“三言两语”

 

    今天早茶,一位老先生邀请我坐在他的旁边。我客气地说了一声:“老先生,早上好!”他听了嚷起来:“No!”我以为他可能身体出状况了,其实不然。

    “wu ma di cu wu,”他是说“吾耄耋出五”。“yi gu xi gu sa,”他又指了指年轻的太太说了“伊古稀过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他神情得意。

    “予微予不微,伊老伊未老!”他在说:我小不算小,她老不算老。他把“老”和“小”混为一谈了。他的话实在难懂,我恭维了几句之后,顺势向他请教言语问题。他问:“从何谈起?”

    因为他在无意间说了我们坛主“予微”先生的名字,故此便大胆请教“三言两语”。他如此道来···

    “三言”云者,或指“三言诗”;或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更主要的是要指“庄子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天下》)“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

    庄子讲三言,其实是推“不言”。“不言”意指不字、无字。远古人“不言”两字连读就是“辩”或“辨”。“辩”是无言之辩;“辨”就是观察,是悟。“言”,到底还是不知道;“辩”,沉默的语言,出之于无心、自然,语境无限。庄子要求读者从无字处读书,因为有字者不真。

    远古时候,人类无“言”有“语”。“语”分“口语”和“手语”。“口语”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和进步。至于“手语”,有人开始了“画语”:用图案表达意思;有人开始了“话语”:用举手不举手表达意见,也就是后来的所谓话语权。

    随着区域的进步,及其时代的发展,随着“画语”及“话语”的进展,人类开始有了“言”,即象形“文字”、拼音“文字”。由于“文字”对“语”的促进越来越大,这就有了“言语”。比如“汉语”、“英语”。“汉语”是从“画语”制导中发展起来的;“英语”是从“话语”制导中发展起来的。

    其实,汉语原本也有拼音,英语原本也有象形,只是这两种语言分向发展,其源头又几乎被时间淹没了,各自走向了各自的不归之路。汉语只可能部分拼音,而绝不可能改成拼音文字了;同样,英语也不可能变成象形文字。

    “三言”,我说了三个“三言”;“两语”,我说了两个“两语”。您满意吗?要详细说,三天两夜也是说不完的啊!

    ······

    我,沉默。在座的,也都沉默着。读者们又还能有什么提问呢?(特以此文献给坛主予微。)谢谢!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19 18:06:38)

(1)

老先生对我讲:三天两夜过去了,网上的点击量已经上千,但无人提问。看来,有再提醒一下的必要。所谓言语,言是言语是语。言是文字,语是声音。即所谓“言文语音”是也。我说了三个三言,说了两个两语。有关于言,(1)在文者评论三言诗,(2)在位者谈论冯氏三言,(3)在贤者讨论庄子三言。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19 18:01:04)

(2)

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1)以寓言为广,(2)以重言为真,(3)以卮言为曼衍。”又:“(1)寓言十九,(2)重言十七,(3)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的言外之意是:(1)“寓言”是“园”和“道”;(2)“重言”是“天”和“德”;(3)“卮言”讲“园”、“不一”和“不言”。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19 18:02:30)

(3)

老先生对我讲:凡某物体发生振动,能够引起听觉感受,即耳膜震动的称为声音。声带震动,发之于喉的声音称为语音。有人考证,人类语音曾有很大变化:(1)古无舌上音,只用舌头,无j,q,x,z,c,s,zh,ch,sh;(2)古无轻唇,无f,v。 所以,当时的话语基本上都是:di,do,dido 而与ti,to,tito 混为一谈。(3)阴阳对转:语音结尾带n,ng 称为阳音,(古音无m)也就是说,阴、阳音混为一谈。有了古音基础,读庄子就可迎刃而解了。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1 01:09:31)

    老先生,男,1928年生于上海,在北京生活了七年,后到台湾。

    老先生认为,庄子是要做无名的圣人,所以讲万物都“混为一谈”。《庄子》一书的大多数文字声音都与“一”关,“一”就是“道”,“道”就是“一”。

    按老先生所讲,由于庄子是宋人,宋国国力弱小,不设关卡,所以南来北往各种人等都会聚集于此,这就使宋国杂糅了各种方言,《庄子》一书也就是运用了这一特点。

    我想这种研究思路注定要走孤独之旅。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2 13:52:39)

言是什么?我说有三:(1)语音符号;(2)交流工具;(3)民族粘合剂。

言,好有一比?(1)砂石;(2)砖块;(3)螺丝钉。

语是什么?我说有二:(1)提示;(2)情绪。

语,好有一比?(1)警钟;(2)发泄。

言语是什么?我说有三:(1)话;(2)辞章:(3)魅力;

语言是什么?我说有二:(1)语言结构:音位、语素、词、句子。(2)语言特性:结构性、指代性、创造性、社会性与个体性。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3 21:03:46)

语言有(1)理科学语言和(2)文科学语言。

(1)理科学语言:严谨,求单解,避歧义;

(2)文科学语言:多歧义,求多解,以少总多。

予微 (2014-08-23 22:56:27)

向圆老鞠躬致敬!多谢惠赐这个《三言两语》,引古论今,信息量之大,更显予之微,汗涔涔遮颜。

抱歉上周工作和家务都忙到七彩,错过了这奇文,幸得圆老三言两语解惑,才知出处是这么厚重的文化历史背景!

当初海云让我帮忙做个版主,我挑了三言两语,纯粹误解了三言两语是简单短小的意思,予微懒而缺耐性恒心,畏深广的长篇,馋海云的美食,遂答应做这版主,没想到,三言两语可以说个三天两夜,还可以说到三生两极啊。

再次多谢圆老!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00:38:47)

言语列为孔门四科之一(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我说言语有三个层面表达:(1)话;(2)辞章:(3)魅力;三言两语那更是不同凡响了。

有关诗歌的,我不同意生搬硬套早已被淘汰的曲子,或早已被淘汰的生字。我对这些生锈的螺丝钉不屑于顾。亚里士多德说诗歌是一切文章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创造;我说诗歌是通过触景生情,联想,自然而然地生发开去,所有的刻意其实也是必然的情绪。太刻意了,或还故意把它装进高跟鞋里,那就会陷入呆板而不自然。

——这也是《三言两语》话诗词吧!谢谢!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16:52:58)

【有关诗词意象的固化及其打破】诗的语言的确很美,从而引来大批围观者;品头论足、指手画脚常有之,从而出现优美的语言结构、优美词语意象的固化。比如律谱等等。又比如:松、菊、兰、梅;浮云、落花、流水;夕阳、孤舟、逝水;暗香、无题、三昧;···评者忙于模式的建立,写者忙于模式的打破···(晚学害怕殿堂门,四声八病未曾闻。一说平仄就胆怯,问诗填词真丢人。)

注:古汉语分四声,平、上、去、入。(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元朝时曾把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中。元朝后,明、清王朝没有接受元朝的做法,还是延续古代做法。平声三十韵部、上声二十八韵部、去声三十韵部、入声十七韵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四声为平、上、去、入。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37:25)

《四声八病》(原作者:搜搜百度)

    四声:指平、上、去、入四声,对于现在人来说,其调值已无从查考,只能通过韵谱来估略。根据元和韵谱和玉钥匙歌诀中的说法,推断出:平声可能是一个平调,上声是一个升调,去声是一个降调,入声是一个促调(现代普通话里没有入声)。

    元朝时曾把入声派入平、上、去的三声当中。元朝后,明、清王朝没有接受元朝的做法,还是延续古代做法。平声三十韵部、上声二十八韵部、去声三十韵部、入声十七韵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

    八病:指作五言诗时,在运用四声方面所产生的毛病。

四声为平、上、去、入。(仅以普通话类比,如:汤、糖、烫、躺)

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38:25)

1.平头

五言诗第一句,第一、二字,不得和第二句第一、二字同声调。

如:今日良宴会,观乐难具陈。

  平入    平入

平头——是指上下句头两字声调一致为平头病,并非指平声。

如:仄仄平平仄(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  平平仄仄平(平仄在对句中是相反的)。

    五言诗的第一、二字不能与第六、七字(下句第一、二字)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平头的毛病。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提壶同是平音字,这就是平头。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15:48)

2.上尾

王力《汉语诗律学》指出:出句的句脚上、去、入具全是理想形式,否则犯上尾。临近两个同声为小病,三个同声为大病,四个同声为严重上尾。

如:(唐·储光箴)《石瓮亭》;

遥山起真宇(上),西向尽花林。

下见宫殿小(上),上看廊庑深。

苑花落池水(上),天语闻松音。

君子又知我(上),焚香期化心。

出句的句脚不能同一声调,同一声调就是严重上尾了。

    五言诗的第五字(出句最后一字)与第十字(对句最后一字)不能声调相同。不然就犯了上尾的毛病。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18:05)

3.蜂腰

宋《蔡宽夫诗话》云:“所谓蜂腰、鹤膝者,盖又出于双声之变,若五字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即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即为鹤膝,尤可笑也。”

蜂腰:仄仄平仄仄

鹤膝:平平仄平平

蜂腰的例子:

如,张衡诗:

邂逅承际会

仄仄平仄仄(以浊音夹清音)

还有:

    坐地日行八万里

仄仄仄平仄仄仄

蜂腰在格律诗中是八病之一,但是,在楹联上却是合格的。楹联学家巧妙地利用格律诗的清规,编成嵌名联的合格联式。(句式)

如:X X 苏 X X

  X X 轼 X X

变成一付很好的嵌名蜂腰格对联。

    顾名思义,蜂腰中间细﹐比喻居中者最差。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则是清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21:23)

4.鹤膝

鹤膝的例子:

徽音冠青云

平平仄平平(以清音夹浊音)

    对于这一条各文献说法不一,不详尽。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23:30)

5.大韵

韵乃韵母。《文镜秘府论》“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用与新字同属一个韵部中的字。”如不能用津、人、民、尘、身、春等,否则犯大韵。

五言诗:X X X X X

    X X X X 新

前面九个打叉的字中不能用新韵,用了叫犯大韵。

如,沈约诗:

汉壁含遗篆,名山多逸词。

遗、是支韵,词、是四支韵。

    五言诗两句之内不能有与韵脚同一韵部的字。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25:13)

6.小韵

五言10字中不仅不能和入韵字韵同,不入韵与中间字,也不准同韵。否则,犯小韵。

如: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中、是一东韵,红、也是一东韵。中间也不能同一韵部,同了,犯小韵。

    五言诗前后两句之间不能有同属一个韵部的字。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26:36)

7.旁纽

  一说,旁纽指双连声母,中间不能隔字。如双同声字:黄昏(h h)。如果中间加一字,就不讲。

    又一说,只能将《诗话》中的大意写下来,用原例,且不知出处:指五言诗中两句各字不能同声母。比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的声母相同属古音疑纽,这就犯了旁纽的毛病(另外兽、走同韵,犯小韵)。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28:07)

8.正纽

何谓纽?同声同韵的字。纽以四声:平、上、去、入。正纽者,如东(平)、董(上)、冻(去)、督(入),是也。诗词中,不允许一句有一纽中的两音。

如:冰冻起东风

东、风,放在一句中,犯大韵。

冻、东,放在一起犯正纽病。

还有:东邻存董酒(犯纽)。

    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比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与金声母韵母相同,只是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小韵)。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4 20:29:33)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又由沈约、谢朓、王融等总结并用于诗歌的创作。同时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也就成为近体诗形成的前奏,是人为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便又会带来了流弊。

飘尘永魂 (2014-08-24 21:31:19)

庄子祖上也是楚国贵族。庄子和屈原都是浪漫主义的大师。

飘尘永魂 (2014-08-24 21:33:00)

谢谢圆老分享。

飘尘永魂 (2014-08-24 21:42:04)

庄之浪漫如水,屈之浪漫似云。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5 00:13:21)

庄子与孟子同时代,孟子当即出名。庄子即使到汉,还无人知晓。他不是一个想出名的人,到魏晋以后才慢慢被人了解。我们对庄子的解读,可能真的才刚刚开始。谢谢!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5 00:20:23)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好长时间,但是概念还是甚难理清。我想,作为一种理念,总会是有人重视它的。我们,当然也极其尊重。谢谢!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5 18:10:36)

文轩网友皆为文者,或贤者,故讨论“庄子三言”是其必然。一般人是从文字上下功夫,其实孟子希望您了解言外之意。周恩来先生早有先知:“与有肝胆人共事,在无字句处读书。”难道是“弃言从语”?谢天谢地!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5 18:28:02)

在言字上下功夫,已经见成效了,解读人也越来越多,前途无量。弃言从语,有路可走吗?也是有人在探着路呢!谢谢!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6 02:40:03)

庄子三言有意义吗?我们不妨思考一下!

(1)他杜撰了很多动物,又杜撰了很多字,但突出显示了一个“大”字、一个“变”字。

(2)运用谐音的办法讲“园”,园是“不分”,始卒若环,周而复始。

(3)运用谐音的办法讲“道”,道的任务是:生之,续之,长而不宰;

(4)运用谐音的办法讲“天”,天是园,天是自然,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5)运用谐音的办法讲“德”,德的任务是:讲“一”,同时讲“不一”;存人者自利,庸人者自涩;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互利双赢。

(6)运用谐音的办法讲“不言”,其实在讲这样的一个道理:“无为”,无所不为,无先物而为;“不言”,不所不言,倒道而言,不先象而言。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6 00:11:04)

我不相信,我在文轩是孤独之旅!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6 00:19:45)

学习写诗,如果不了解诗的发展史,那的确也是不可的。那么,我们可以从更久远的时间开始吗?

飘尘永魂 (2014-08-27 00:40:51)

谜藏道,言不言。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7 02:46:29)

飘尘来了我太高兴了。我们一起讨论好吗?我还可以说说有关语音的开发可能路线,比如先开发元音,后有辅音,开始有d/t/,后来逐渐增多,等等。然后再谈谈言和语的关系。今天我摔了一跤,肋骨出故障了,我想休息去了。谢谢!(6)运用谐音的办法讲“不言”,其实在讲这样的一个道理:“无为”,无所不为,无先物而为;“不言”,不所不言,倒道而言,不先象而言。这是我的理解。谢谢!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7 17:12:06)

 我们讲语音,不能不考究(1)雅语、雅音与(2)俗语、俗音。雅语、雅音是上等人的话语;俗语、俗音是下等人、没教养的人,市井贫民的话语,它包括各个地方的难以统一的土音、土语。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俗语是雅语的源泉,雅语是俗语的提升。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7 17:17:42)

比如一个“日”字,山东人读“一”,湖北人读“二”。真可谓“一就是二,二就是一”啊!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7 18:05:45)

比如一个“分”字,中国南方人读/ben/,“不分”也读/ben/.因为分(二分之一)的无穷次方不等于零。真所谓“分”就是“不分”,“不分”就是“分”啊!原来,我们在庄子里发现,凡/b/p/m/声音者有否定含义。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7 22:58:55)

我们可以看看俗语的猜谜:扒灰(打一术语),污媳(膝)。又:婆媳偷汉(打两味中草药),附(父)子当归(龟)。这些在学堂里是学不到的。可以说,这种谐音技巧,全都是从庄子那儿贩过来的啊!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8 00:12:53)

说说方言土语还是很有意思的。记得我的一个广东同学,他在与他的老乡在一起时,听不懂他们的讲话,只听得全是/gogi-gogi/“公鸡公鸡”,直到现在,我们还喊他“公鸡”。可以想见,如果我们把庄子请来,让他读一读他自己的文章,我们听到的一定都会是“多滴多滴”了。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29 23:44:58)

    《庄子“以重言为真”猜谜》

    我们大家都知道,重言就是重要人物之言,庄子很崇拜老前辈孔子的。“以重言为真”还来源于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孔子领着他的学生来到一个地方,让一个学生去化点饭食以充饥。这在当时是很平常、也很正常的一件事,但在今天遇到了麻烦。食店老板知道是孔子的学生,就要让他认一个字。这个学生看了很得意,那么一个高尚的字我怎么可能不认识呢?于是说:“这是真善美的真!”老板说“你认真,那就请回吧!”学生回去报告孔子,孔子当然知道怎么回事,就说“认真了,就没有饭吃啊!”在旁的另一个学生听见后,自报奋勇再去会老板,他对老板说:“你这是鸡和巴两个字!”老板高兴了,赏给他们每个人一顿饭吃。

    今天看来,这个学生的回答不免俗气,在我小的时候,“爹的个鸡儿,妈的个巴子”常常是骂人占便宜的用语。但是对当时的一般人来说,却是高尚的。其实“直”就是“一”,“八”就是“不一”,而且进入从前的字典,只是现在被屏蔽了。不过现在网络语言已经用了两个英文字母G和B代替。老板俨然是生殖崇拜甚至是性器官崇拜,与孔子的道德崇拜是两回事。道家鼻祖伏羲八卦的阳爻与阴爻不就是“一”和“不一”吗?

    现在,我可以请来庄子,我相信他是不会反对的。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30 23:42:31)

    《庄子“以卮言为曼衍;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猜谜》

    在战国、魏晋时代,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竹片称“竹简”,木片称“札”或“牍”,普称为“简”。每简20言。每20简编缀一起叫“策”(册)。每10册裹卷在一起叫“卷”。不成书的1简插在一个圆形容器里,竹子的叫筒,木头的叫桶,陶土材质的叫卮。卮言就是插在卮里的简中文字。卮言曼衍是说卮言如流水漫懿而淌出。在这里,孟子还运用谐音、俗音的技巧,偷偷地放进去一个哲学思想:莫言。“莫言”是在“无为”之后的又一个发明创造。

    这种文字他每天写。 “卮言日出”就是每天有言,不作过多的修饰推敲。非作严谨细致的论文,有似于当今网上随笔与杂谈,而已。但又不是随意草草而为的,和以天倪。天倪代表了前景、希望。当然这也是庄子的向往。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30 23:46:26)

非必奇妙言语,何如辞意清新?  

那番调遣雅俗,莫道文卿秀美!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8-30 23:47:40)

非必奇言妙语,何如新意清辞?

那番调雅遣俗,莫道美卿秀文!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04 18:25:28)

庄子巧妙运用方言,的确让他行文添彩。同时,也是庄子为其哲学思想、及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服务的。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08 16:30:21)

庄子三言,讲了这么一些概念:无一无不一,无为无不为,无言无不言,无辩无不辩,无分无不分,无才无不才,无用无不用,······朋友,您读懂了吗?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10 16:43:21)

我记得在冯氏三言里说到庄子的一段故事:庄子试妻。他太过分了,不能成仙,只能是半仙的份儿了!但从此也就有了圣人的名分!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12 01:14:51)

当鱼化为鸟,你怎么想呢?有人说:鱼就是我,因为鱼、我同音;当提到庖丁解牛的刀,你怎么想呢?有人说:刀就是道,应为刀、道同音。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12 14:55:54)

一切都在道的掌控之中,是人都在命的掌控之中。命即名,阳声音,变为阴声音/mia/,就是不一啊!一和不一,用和不用,学和不学,想和不想,···这些都是重大哲学课题啊!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12 21:04:59)

《庄子“以寓言为广”猜测》

    寓,居住的地方;又解,寄托:寄寓;寓目(过目);寓意(语言文字中所寄托或暗含的意思);寓言(a.有所寄托的话;b.用来说明某个道理的小故事)。

    广,同“庵”,草屋。又解,四周无壁的大屋。又解,空间横向尺寸大小。又解,思路的开阔程度。

    “寓言”一词乃庄子所创造。此时,庄作为语言大师,故其有资格玩耍文字,甚至贬抑文字,所以他说“不言”,只想画“圆”了。这个圆又如何表示呢?那么不得不用“寓言”两字代之!“寓言”两字是“圆”的分音,“圆”是寓言”的和声。“圆”是“不分”,始卒若环,无始无终,无几无时,周而复始。“圆”到底是什么呢?那是庄子处在一个苦难的年代,对于社会、对于人生、对于生命的思索。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应当不言,但又不得不言,只作“寓言”,彼可自行领会。文字是一种历时传播,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庄子以语言的方式教我们去体会味外味、话外话,跳出文字陷阱,去琢磨文字背后的东西。不但如此,还要广开思路,通过自身的体会、历练、修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21 18:59:35)

“一”和“不一”属万物;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与无都是存在者。道家鼻祖伏羲八卦的阳爻与阴爻就是“一”和“不一”。此时,我们也了解到:数字除八(带否定前缀/b/,“不一”)以外均为“一”;天是大“一”;道不是物,道属“无”。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21 19:04:46)

“莫言”是在“无为”之后的又一个发明创造。“无为”,无先物而为,尊道而为;“不言”,无先象而言,倒道而言。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9-28 17:46:30)

借“三言两语”这方宝地,我思索了三言,加上了庄子,庄子三言还不够,又思索了庄子两语。从而进一步思考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几天来,想了好多概念问题,总算有了一点收获。谢谢坛主!故写了《庄子》“三言”“两语”猜想一文。谢天谢地!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10-01 20:58:21)

是的,我们应该多读,但是我们越读越不懂,那就干脆不要读;是的,我们应该多学,但是我们越学越糊涂,那就干脆不要学;是的,我们应该多想,但是我们越想越想不明白,那就干脆不要想;是的,我们应该多写,但是我们越写越不清楚,那就干脆不要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