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内朋友惊叹的小事


            让国内朋友惊叹的小事

 

  在德国生活了20年,对德国的许多日常生活小事早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

  不料想,这些德国的“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却让国内来的朋友连连感叹和惊叹。

  说起来,我这些国内朋友都算是有头有脸、见过世面的人。前些年来德国考察,其实就是外出旅游。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匆匆而过。现在不同了,旅游已改叫“深度旅游”,考察也改称“深度考察”。不言而喻,就是放慢速度,慢慢享受,细细品味。

  这种“考察”,我也喜欢。于是,陪着他们在德国的大城市、小乡村到处转悠。

  德国的所谓大城市,其规模和人口数量与国内城市相比,只能勉强够得上二、三线城市。德国没有像上海那样摩天高楼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没有像北京那样宽广气派的十里长安街,更没有精心打造的、气派宏大的城市广场——按国内人的摩登眼光,德国的城市硬件实在乏善可陈。

  但德国的农村风情万种,田园风光随处可见。空气清新,天空湛蓝。处处干净整洁,毫无破败脏乱。这让国内来的朋友们惊叹不已。

  而更让他们惊叹的,是那些“司空见惯”的小事。

  小事之一:跟朋友到超市买东西。在敞开的蔬菜水果区,顾客挑选好蔬菜水果后,到摆放在一旁的称上,自己称量所选的东西,自己贴上价格条码,然后到付款处付款。整个过程没有人监督,都是顾客自己完成。国内朋友惊叹:怎么能这么相信顾客?让顾客自己称东西?让顾客自己打价格表?这不是给那些小偷小摸者以可乘之机?如果顾客不自觉,那商场岂不亏大了?要知道,在国内,这些事情绝对是由专门的营业员来完成的。

  小事之二:德国没有贫富差距相差极大的区域划分,没有戒备森严的所谓高档居民住宅小区,更没有所谓的好学区、差学区。低收入者同样可以平等分享社会教育资源和公共设施。人们不必为了孩子进所谓的好学校,而削尖脑袋往高档住宅区或富人住宅区搬迁。国内朋友惊叹:一个社会,怎么可能没有明显的贫富差距呢?怎么能不分高档住宅区和低档住宅区呢?怎么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呢?

  小事之三:在德国,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门牌姓名。在大城市,每栋居民住宅楼的大门口旁,都有门铃牌和信箱。上面对号入座地标明每层楼、每家住户的姓名。颇有“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气势。国内朋友惊叹:这么做哪还有隐私可言?这不等于把自己的“老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吗?

小事之四: 德国每座城市、每个县区,都有当地的“黄页书”。这种“黄页书”,除了标明当地政府机关、服务行业的电话号码和地址,还有按姓氏字母排列的所有当地居民的电话号码、住宅地址。只要知道某人的姓名,就可以迅速在这“黄页书”找到该人的电话号码和住址地址。而这“黄页书”都是由各地邮局统一免费发放。国内朋友对此更是惊叹不已:这么做,岂不是给犯罪分子提供最好的作案便利吗?德国人不知道这么做太危险?

 

  小事之五:国内朋友受亲戚之托,想在德国买一种专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药。这位亲戚目前所服用的药,正是从德国进口的。在国内,这种药价格很高。据说在德国,就便宜许多。朋友带来了药的包装盒,到德国的药店去买这种药。药店有这种药,却不肯卖。为什么?因为,按规定,一定要有医生的处方,才能卖这种药。否则,即便给再多的钱,也不卖。朋友试着到诊所找到德国医生,出示药的包装盒,请医生照此开个处方。但医生给予了义正词严的拒绝。说,没有给病人看病,他是绝不会不负责任地开任何处方的。国内朋友为此连连感叹:放着到手的钱不赚,德国人真够较真的!

 

 






予微 (2014-04-27 15:38:43)

早啊,刘瑛,依旧好哦!

欧美多数国家,有责任的医生也是不会随便开药的。处方药一定要处方才能买到,否则药房犯法。

当然,时不时新闻报道,还是有贪钱的医生或药房,触法犯法。

刘瑛依旧 (2014-04-27 16:21:21)

久违了,予微。重又见到你,真高兴!

我这段时间上网不多,很惭愧哦!

天地一弘 (2014-04-27 16:35:51)

德国人,有原则。

呢喃 (2014-04-27 21:24:41)

人分三六九等那是在中国!

梅子 (2014-04-27 22:54:18)

在中国,二元户籍制度,使人一出生就分了等级,后来更是无以复加。。。

anmy (2014-04-28 00:51:40)

国人反思并学习吧

百草园 (2014-04-28 01:04:29)

呵呵,国内的人大概觉得德国才是真正的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吧。

温连军 (2014-04-28 09:22:12)

讲规矩,讲道德、、、、、、、社会运营成本低。

中国在管与被管纠结没完。

刘瑛依旧 (2014-04-28 09:31:59)

是的。在外国人面前,德国人尤其讲原则。

刘瑛依旧 (2014-04-28 09:34:46)

的确。现在回过头去看看,发现中国才是个最爱划分三六九等的国度。

刘瑛依旧 (2014-04-28 09:35:17)

人们都痛恨这种等级划分,却又改变不了现实。这才是可悲之处。

刘瑛依旧 (2014-04-28 09:36:35)

可惜,并不是许多国人能读到我这篇博文啊。

刘瑛依旧 (2014-04-28 09:41:05)

小时候,我们常被教育:西方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等待着我们去解放。出来后发现,这 “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更像我们曾经向往的社会主义。

刘瑛依旧 (2014-04-28 09:42:08)

中国在管与被管纠结没完——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

飘尘永魂 (2014-04-28 12:03:07)

除小事一略不同,其他的在加拿大也是一样的。一切都是基于诚信。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4-28 17:28:54)

原来朱镕基的想法是向德国倾注心力的,后来变了---

温连军 (2014-04-29 08:45:43)

不公平!

刘瑛依旧 (2014-04-29 08:48:49)

诚信——唉!国内缺的,正是这个!

刘瑛依旧 (2014-04-29 08:50:31)

朱镕基在位时,好像中国跟日本的关系也不错。

圆通赏花进行时 (2014-04-30 16:54:50)

中国要走的路真的很长,很长!我觉得,德国、日本大约在18世纪就开始重视教育。

小时代 (2014-07-01 15:58:15)

这小事一到四让我这个在美国待了二十年的也惊叹了!这一到四在美国也没有吧。 

刘瑛依旧 (2014-07-02 07:51:37)

是吗?看来,美国跟德国也不一样。

杏子花开 (2014-08-12 12:16:36)

公开,透明啊!


中国曾有由各地邮局统一免费发放的“黄页书”,我现在还保存着老家那个县所有电话号码的一个“黄页书”,包括单位和个人的名字及固定电话号码,但是并没有像德国那样的竟然连家庭住址也包括了。

刘瑛依旧 (2014-08-15 08:00:55)

中国社会风气也曾经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