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栋:共同的经历 一代人的命运

 

 

     春节过后,收到子蕴寄给我们夫妇俩她再版的书《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注:赵太太是博主三十二团好友肖怀珍)阅读中,那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一件件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慢慢地浮现在眼前......

 

    我认识子蕴是32团政治处机关。她是宣传报道组的才女,我当时借调到政治处一个临时机构工作。与子蕴并未有工作上的联系。但是,当年她那大大的眼睛,高高的个头,长长的辫子,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模样,在整个机关里十分引人注目。

  

    后来,我调到司令部工作。再后来,她去了大杨树。再再后来,大家都各奔东西。

    

    前几年,我爱人又同子蕴联系上了。在农场,她们是好朋友。子蕴也是她心目中的偶像。

 

    写知青题材的文章不少,但像子蕴那样把自己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真实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多。读子蕴的《知青》书,感觉像一条岁月的河流慢慢地淌过心田,细细品味当年的经历,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天真浪漫的学生时代;汹涌澎湃的文革岁月;艰苦磨难的下乡经历;潮水般的大返城。返城后,失业、就业、成家、夜大、奋斗....每一个知青都经历过的事情,在子蕴的书里如行云流水,一幕幕展现出来。因为真实,又有着相同的经历。所以,我们会随着子蕴的字端一起高兴、难过、愤怒、流泪.....子蕴的经历,其实是千百万知青命运的真实写照。虽然艰苦,却不失坚强;虽然磨难,却不失追求。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真纯,表现出来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

 

    关于知青运动,褒贬不一。歌颂者有之;谩骂者有之;有人称之为无悔的青春。我以为无悔是自欺欺人。读书的岁月去种地,与农民争利。一人下乡,一家老少不得安宁。一到春节,拥挤的铁路线上塞满了探亲的知青,比今日农民工探亲大潮更加艰辛。下乡的无奈倒是真实的。也许,当年下乡时是满腔热情,但曾几何时便陷入了困惑。几年后,知青心里盘算着的,就是如何早日回城。用读书、招工、病退、困退、甚至假结婚等等方法曲线回城。只要有一丝办法,就会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

 

    我当时在军务股工作,知青调动返城的手续都是在军务股办理。见过太多的知青,如何焦急万分地等待返城的通知。办成的欣喜若狂,没办成的垂头丧气。到后来一片人心涣散,个个归城似箭。如果当年中央没有作出知青返城的决定,想必云南知青最后的返城风暴,一定会在每一个知青点爆发。

 

    知青中涌现的人才也不少,据说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中,有知青经历的就有六、七十名。还有一大批在各条战线上出类拔萃的曾经是知青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文学艺术家。但更多的知青,却已早早下岗退休。大部分人都在为生计奔波,为物价上涨而担心,为子女的婚房忧心仲仲,为付不起医药费而犯愁。靠着微薄的养老金,过着温饱但绝不富裕的日子。这就是大部分知青今天的现状。

 

    不可否认,知青的经历,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精神财富。在我们与广大的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日子里,了解了中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国情,在苦难的日子中树立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但成功者,更多的是回城以后的学历、背景、机遇、关系和个人奋斗等诸多因素所造就。我们在赞扬成功者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大多数知青的真实命运。另外,知青运动的直接后果,是造成了人才断裂。在知青一代中,管理者、文艺体育战线里杰出者较多;但科学界、工程技术领域出色的人才太少。原因在于教育的中断,造成了人才的断层。

     

    知青运动已经结束几十年了。我们至今还在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这场运动在我们心中打下了太深的烙印。一千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人类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一大“壮观”。

  

    如今,我们都步入了老年。一生走来,最难忘的是知青经历。我们都把下乡点作为第二故乡,把父老乡亲作为自己的亲人。我们把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农村,把最炽热的情感洒在了边疆。那时的亲情友情爱情怎能轻易忘却?苦难中的爱情;寒冷中的温暖;艰苦中的收获。艰苦岁月中的感动和收获,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

    

    读子蕴的书,感受颇多。写下几句话,以表示对曾经经历的知青岁月的回忆,也是对那场轰轰烈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再认识。

     

 

                                                        於2014年3月24日

 

 
                                      





天地一弘 (2014-04-03 14:14:52)

谢谢子蕴姐分享!跟读!

司马冰 (2014-04-04 05:00:30)

都是切身经历和体验过那段岁月的人。更多的知青,却已早早下岗退休。大部分人都在为生计奔波,为物价上涨而担心,为子女的婚房忧心仲仲,为付不起医药费而犯愁。靠着微薄的养老金,过着温饱但绝不富裕的日子。这就是大部分知青今天的现状。”确实这样,赞同这结论。

子蕴 (2014-04-11 11:07:41)

是啊,年青受罪也就罢了,老来应该衣食无忧,颐养天年了,为他们祈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