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航遊760天(71)海上月夜品琴声

 

经常有人问我在海上的两年最思念陆地生活的什么东西,我的回答是怀念悉尼歌剧院。我怀念在环形码头闲逛,看看左边的悉尼大桥,瞧瞧右边的悉尼歌剧院,在莫扎特餐厅吃顿饭,去票房查查当晚的节目,挑一场可能有趣的演出,过上一个愉快的夜晚。老公经常出差,我一个人在歌剧院混一晚也自得其乐。我看过很多世界顶尖的演出,当然也看过不少水平一般甚至糟糕的,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节目票房却不一定成功。

时间长了我摸到了一个窍门,歌剧院每晚的演出最好的两排座位在预售时不对外出售,它们是留着应付特殊需要或媒体的。如果没有需求,这些座位将在开场前一个小时对大众出售。歌剧院还有对学生的特殊优惠,叫学生剩票(Student Rush),就是开场前半小时把所有的剩票以极便宜的价钱卖给学生,其中也包括那两排最好的座位。当然买学生剩票得碰运气,不能保证每场都有。如果运气好,学生可以花四十块钱买到二百五十块钱的甲座歌剧票,而且经常和名人政客坐在一排。我1999年在悉尼的麦哲里大学读在职MBA,课程非常昂贵,却没有把我造就成女商人或女高管。劳民伤财的唯一收获是给了我一张学生证,凭着这一纸学生身份我可以买学生剩票。我经常和一群年龄只有我的一半的孩子们一起排队,时间长了跟几个售票员混了个脸熟,我就不用再重复 “活到老学到老” 的陈词滥调了。

航海一年多只听过两场音乐会,一场是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大教堂,一个现代作曲家演出他的管风琴作品。音乐听起来机械而混乱,对我来说太前卫了。第二场是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见第六十集,9•11事件五周年祭),散场后我头痛了老半天。所以我非常怀念悉尼的好时光。

我带到船上一百五十盘CD,除了二十几盘中国音乐外主要是西洋音乐。在纽约老公给我买了一个三星的MP3,并把所有音乐都输了进去。这个MP3大大地改善了晚上值班的生活质量,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有时值班到了交班时间可我并不想结束,因为所放的音乐还没演完呢。离开佛罗里达“同道者”驶向巴哈马的阿巴可(Abaco),那是一个昼夜短途,为了在黎明到达阿巴可,“同道者”中午12点才推离西棕榈滩海岸。这是我们数次在墨西哥湾流的航行中最平缓舒适的一次,这一程的夜晚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那天的天气非常温和,太阳挂在天上明朗但不灼热;海风习习地吹着,不强烈但足以鼓满船帆;海浪柔和地波动着,小心翼翼地好像不敢惊动我们。大海完全是一副温柔顺从的样子,像是一个娴雅的淑女,这和六个月前我们所经历的脾气暴躁的悍妇真是判若两人。洗刷一新的“同道者”在水中光滑得就像是一块肥皂,身轻如燕好像没有任何阻力。晚上10点,“同道者”进入阿巴可浅滩水域。月亮爬上了天空,星星们好像认生而不敢露头,也许自知不如而不敢竞争。浅滩因为水浅而更加平静,海水因为沙质海底而显得很透亮,月光映在水里闪烁着银光。还是范仲淹表达得最准确: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同道者”在一池碎银中悠然向前,时间仿佛凝固了。远离了人世的喧嚣,忘却了自找的烦恼,一个人赤裸裸地面对着大自然。这时候人的感觉变得活跃而集中,大脑清晰而敏感,一首听过成千上百次的音乐突然以一种完全没有过的方式触摸到了你的心灵,就好像你从来没听过这只曲子一样。美的感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它到来时往往猝不及防,可当你着意去寻找它时却杳无踪影。那一晚我被这种美的感觉击中了,以后我再也没能重复经历这一晚的奇妙,至少不是同样的感觉。美的奇妙感觉不仅不能寻找,而且不能复制。

那一晚我反复听的音乐是Pachelbel 的 Canon和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对于不懂任何音乐理论的我,我真不知道如何来描述我的感受。在我来看音乐、美术、诗歌、数学之间肯定有内在联系,他们的本质肯定是相通的。我执意不愿意去学音乐理论是不想让那些人为的、量化的概念来影响我的黑箱操作,我担心我的那种冥冥的感觉会消失掉。我在听音乐时有时感觉是在解一道数学题,有时是一幅动态的画面,但我无法把数学方程式写出来或把那幅画画出来,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一旦说出来肯定已经走样了。我的师弟一语道破天机:数学不是上帝的法律,它是上帝的语言。那么音乐则是上帝的另一种语言,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翻译的。

说到意会,那一晚我去探望了一下莫扎特。我倚靠在船栏边,想像几百年前奥地利冬天的一个夜晚,若大的一个维也纳城里只有莫扎特还没有睡,一点微弱的烛光把他手中的那只鹅毛笔的影子投在了窗上。寒冷、饥饿、疾病都不能阻止那只鹅毛笔婀娜的舞姿,因为那不是莫扎特在写音乐,那是上帝在向他口述天籁。可惜上帝选中了莫扎特作为信使,却没有给他一个常人的寿命。如果莫扎特知道他写下来的东西几百年后在浩瀚的海洋中,在皎洁的月光下被一个中国人所理解、所欣赏、所感动,他会怎么想呢?这种感觉就是美的奇妙。

最后我以一首《行香子》来描写这一幕,我们的诗词原本就是用来唱的,它和音乐本是孪生兄弟,没有其他艺术形式能比我们中国的古典诗词更洗练、更达意、更雅致、更抒情的了。

《行香子• 海上月夜品琴声(莫扎特)》

柔浪和风,朗月疏星,

碎银里,水软舟轻。

海宽天远,独倚徐行,

但一支曲,一幅画,一方程。

 

恍如隔世,檐挂垂冰

伏案处,屋冷灯青,

鹅毛袅袅,自有神灵。

叹奇才子,短才命,尽才情。







梅子 (2014-03-12 12:39:51)

那种美景,真是令人神往!

天地一弘 (2014-03-12 13:53:20)

做学生的感觉很好!

司马冰 (2014-03-12 15:30:26)

太有诗意了,没有亲身体验,绝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最后那首词写得太好了,谱上曲吟唱肯定特有意味——词的曲牌原应该有曲的,有曲才填词嘛,但是那些曲似乎都没有流传下来。

岩子 (2014-03-12 19:44:37)

美极,你的这首行香子!

我的一位数学朋友曾经这样说过:

数学是生活的艺术。


追梦 (2014-03-12 20:04:33)

是啊,至今还历历在目。

追梦 (2014-03-12 20:05:59)

嘿嘿,我曾跟售票员说我是准备以学生为职业。

追梦 (2014-03-12 20:08:09)

曲子的失传真是太可惜了,不知有没有人专门研究把它们再发掘回来。

追梦 (2014-03-12 20:18:40)

我是看了苏轼的两首行香子来的灵感,行香子每阙的最后一联的三个三连句可以用一个重复的字,有排比句的味道,用在这里很合适。最后一个“命”字出律了,不过我找不到更贴切的平音字,就留着它了。苏东坡填词经常出律,李清照说他不通音律。

司马冰 (2014-03-12 20:55:56)

现在有些曲是可以填词的,比如春江花月夜,比如梅花三弄,我记得我母亲唱过梅花三弄填词的曲子,似是一首思乡的曲子,那古香古韵,幽怨伤感,可惜当时我不懂,只记住几句,“苍苔落叶,幽径风寒,又是秋天。又是秋天,秋景不堪看……回想数年前,别了家乡,别了妹妹,别了爹娘,别时的情景,老母叮咛……”大概没什么人知道这“梅花三弄”还填过这样的词呢,那时我母亲给一个音乐老师唱的,我在旁边听,记住了几句,若是现在,我一定把它全部记下来。

阿朵 (2014-03-12 22:05:58)

这一遍,有难以形容的美,你的文笔,思维,描述都融入一体,那种美,很独特。

木桐白云 (2014-03-12 22:18:23)

越来越抒情了,理工味在嬗变。

雨林 (2014-03-12 23:45:25)

你在大自然里体会到了真正的天籁之音。

 

(第二段最后一行引号的前半部分好像要移动一下。)

海伦 (2014-03-13 01:30:54)

景色美,文笔也美。

追梦你曾说过:“我们象的地方很多”。我今天才发现:你也有个MBA。我家老公常拿我的证书和儿子开玩笑:"你妈劳民伤财的毕业证书是咱家最多的”Laughing

追梦 (2014-03-13 03:51:14)

呵呵,我英文博客这一篇的题目是《Music of the Night》,双关百老汇的音乐剧《歌魂魅影》(Phanton of the Opera)里很抒情优美的一个唱段。如果直接写成中文则完全失去了韵味。我想既然是写中文就一定要用中文的经典来表达,就写了那首《行香子》。写这首词花的时间远远要比写文长,我推敲了两天,它给了我很多快乐。

追梦 (2014-03-13 03:51:53)

在文字里跋涉,其乐无穷。

追梦 (2014-03-13 03:54:30)

好,改过了,谢雨林。

追梦 (2014-03-13 03:58:59)

唉!说来惭愧啊,俺那个MBA没读完,上了一半草草拿了个证书就撤下阵来,虎头蛇尾啦。

予微 (2014-03-13 05:13:43)

优美的文字,美妙的意境,享受这阅读!

美的奇妙感觉不仅不能寻找,而且不能复制。” 赞!

淡定 (2014-03-13 08:09:48)

令人向往的超然意境!以师姐的文笔,当初学理工确有误入歧途之嫌:-)

追梦 (2014-03-13 10:53:22)

呵呵,这篇比较文艺一点。

追梦 (2014-03-13 10:54:49)

呵呵,还得感谢你老公一语道破天机。Smile

Amoy (2014-03-13 12:27:36)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妙哉!真是一篇美文!真羡慕你们这些理工科的人还能如此的妙笔生花。说到“音乐、美术、诗歌、数学之间肯定有内在联系,他们的本质肯定是相通的”,想起曾经读过一本《数学聊斋》,里面充满了许多乐趣,让我这个数学盲都觉得非常有意思,改天贴上此文呼应下追梦~~

海伦 (2014-03-13 13:41:55)

我刚写了散文《三毛》,与你的海上莫扎特呼应--沙漠海洋姐妹篇。Laughing

从心里喜欢你写的这篇海上听琴,美啊!

 

 

暗香 (2014-03-13 17:23:24)

这篇本身就是一首散文诗啊,嘿,咱也跟着拽两句Surprised

追梦 (2014-03-13 20:35:17)

呵呵,瞎拽,瞎拽,见笑,见笑。Wink

追梦 (2014-03-13 20:39:00)

呵呵,《岳阳楼记》是我为数不多的还能背出的古文,太喜欢了。

快贴你的数学贴,我一定写感想。

捷润 (2014-03-14 05:32:54)

。。。所说的一个理论是生物钟理论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着不同的生物节奏。其中对人体影响比较大的有体力节奏, 情绪节奏和智力节奏。人们的体力,情绪,智力每天都在按照这些节奏的规律进行周期性变化。

然而理论需要有实在的证据,直到1997年,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才终于在人体内找到生理节奏的基因,即所谓的钟基 因 (clock gene) 。这一发现立刻引发科学界高度重视,将其列1997 世 界 十 大 科 技 突 破之一。据信,钟 基 因可以规 范人们每 日 不 同 的 活 动 , 如 睡 眠 、 进 食 和 其 他 新 陈 代谢 的 基 本 功 能,其作用是 调 整人们一天的 生 物  节 奏。科 学 家 希 望 透 过 对 生 物 节 奏 的研 究 , 能 进 一 步 了 解 人 类 在 不 同 时 间 、 不 同 季 节 的 生 理 变 化 , 如 时 差 等 。这就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是这样的,最近据德国《世界报》报道,科学家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部分地解开了为何如此众多的人喜爱莫扎特音乐之谜团。从对莫扎特音乐节奏及人类生物节奏测试中,科学家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巧合人的生物节奏。学过物理的人们知道,物体都有自身的固有频率,如果它们受到在同一频率的作用力,共振便会发生,生学称之为共鸣。

 

莫扎特乐曲在快慢和强弱章节间的切换同大部分人的生物节奏极为相似,科学家相信某种共鸣会在人体内产生。目前科学还尚不能完全量化并搞清楚这种“共鸣” 对人的影响,科学界有一种假设:如果音乐能与人体生物节奏同步,人们就会觉得十分悦耳。支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大量的人体实验已证明了这一点。

 

---《平民时代》

 

我也很喜欢音乐,但水平有限。

追梦 (2014-03-14 08:48:23)

嗯,有道理。你的书怎样才能买到?

捷润 (2014-03-18 05:29:51)

好象现在国内在网上可以买到。最初两年北京王府井书店,西单书城,等处可以买到。他们也有网购。现在情况我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