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航.在温馨的午后阳光中读书

                                                  (一)   在温馨的午后阳光中读书

       逢60年一度的甲午年的春节竟然是如此安静;由于武汉市禁鞭,窗下往日车水马龙的马路也没有了平日的喧嚣,汽车的引擎声,市声都销声匿迹。院子飘散着腊梅的幽香,满树玉兰花含苞欲放,沁人心脾的早春的气息在不经意中浸染墙头屋角,使我们在安静中有了一份清新而闲适的好心情。这可是一年中难得的一碧如洗的日子。

      沏一杯红茶,在阳台上晒太阳,享受温馨的午后阳光,在安静中读一本闲书,没有比这更惬意的快乐了。在安静的甲午年春节,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在温馨的午后阳光中读了许多好书,其中不少是作者送我的赠书,看这些朋友写的书,就好像和他们娓娓而谈。

        蛇年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上海知青网的十年网文集《青春逝水》(中国文联出版社),本书经过两年艰难的编纂,编选了自2001年“上海知青网”创建10年来140余篇优秀网文,作者都是知青而且都是上海知青网的网友,正如本书的卷首语所言;“我们书写了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青春并不遥远,历史却已斑驳,;因为不可复制,所以弥足珍贵,。借助网络,我们穿越,穿越时空,穿越青春。历史在一次次的穿越中,放大,清晰,变形。“这本文集也收进我的一篇文章《圩乡的水妹子》,读到这些熟悉的上海知青朋友色彩纷呈的文章,似乎看到他们一张张笑脸,就想起近几年来与他们在一起的温暖快乐的日子,就会想起2007---2009年去崇明岛参加上海知青文化研讨会,2008年12月在上海社科院和复旦大学参加“2008,上海知青学术研讨会”,2009年远赴黑河与他们泛舟黑龙江上,参加黑河知青博物馆的开馆典礼。2009-----2013年发起并参加的第5-----11届泛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的热烈情景。

          我非常高兴春节前,收到新浪网上的博友北京女知青子蕴的回忆录《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我先前已经在她的博文中读过她的许多知青经历,不胜感叹,近期她的回忆录在台湾出版,以快递邮寄一本给我。我一直在收集知青回忆录,现在已经多达400多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各地的知青回忆录纷纷问世,前期的知青回忆录多半以集体记忆为主,“青春无悔”成为主调,后十年,由于知青的出版物出版受到限制,于是各种形式的非正式出版物纷纷问世,许多人不在意什么书号,将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印出来送人,认为这是自己的人生责任,这个数字是难以统计的,估计不会少于1万种。此时的知青回忆录已经从当初的集体记忆演变成为个人的自传和口述,它的主调,已经不是“青春无悔”,而是由于知青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对知青岁月的评价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凝重是共同的基调。这是中国当代出版史奇特的文化现象,。国家图书馆在2008年曾经发文,非常重视这种民间的非正式出版物,它们的真实性更据史料价值。在我收集的北京知青回忆录中,原团中央的林小仲《梦随风万里》,安育中的《我的知青部落》和子蕴这本回忆录最有特色,非常感人。子蕴是毕业于北京贝满女中的美女才女。她出身于书香门第,而且她的名字是一个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同名,她的故乡竟然是离芜湖不远的宣城水阳镇。她起先为了照顾弟弟去了北大荒兵团的32团,以后为了爱情又转到大兴安岭的大杨树。她具备的写作天赋使她成为知青的笔杆子,使她以一种另一样的目光来审视知青时代,梦牵魂萦,她的后知青时代的奋斗同样感人至深。我非常欣赏她的叙事的烂漫的风格和流畅清新的语言,明显受到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的影响。。

 

                                                                 (二)刘晓航讲话摘录

           文革以后我们知青终于回到城里,知青的话语权问题再一次存在了。这个时期的知青话语权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广大的知青回到城市,回到了亲人身边,成为中国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知青的话语权有了改变,首先是我们知青文学做为新时期文学和伤痕文学的主体,代表了我们这个群体的声音,向世人表明:我们是优秀的!(鼓掌)我们是共和国的长子!我们知青这一代人伴随着共和国的命运沉浮,经历了这个国家所有的政治运动和社会变迁,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有幸的!啊,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过去了那么多年,我们的知青时代只有这个十来年,最多的十几年,少说的一二年,但是我们的后知青时代非常漫长,一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还活着,我们的声音和生命仍然存在。(鼓掌)

         中国的知青文化曾经一度沉落。啊,原因是多方面的,显形的,我们这次社会分层是显形的社会分层。那么知青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了。啊,所以今天我们涉及的话语权问题,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历史,从当前来看,我们自己的历史,我们大家想想看,我们自己不说,谁给你说!(鼓掌)所以,我们今天高兴地看到,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不断的大量的知青出版物出现了。有一种是官方的,经过审查的这种出版物,更多的是非正式出版物。那么九十年代的知青回忆录应该是,啊,群体回忆,主题是“青春无悔”。我曾经是收藏知青出版物最多的人之一,啊,好几个电视台采访过我。但现在我不敢说,因为近十年来,随着知青年龄日益走向老年化,经历人生经历的变迁,当然有时间也有责任来回顾往事,所以很多人写了回忆录。那么这个数量估计不会少于一万本,每一个知青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有的人他不需要出版,也不需要你审查,我自己花钱找个印刷厂印一下,我也不卖,我送人,行吧。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视知青出版物,2009年国家图书馆发了一个文件,我也找了他们。就是国家图书馆非常重视收集非正式出版物,而且是国家图书馆中文资料室,我找了他们,他们非常高兴,希望全国各地的知青把你们出版物,把你们的回忆录寄给国家图书馆中文资料室,它有一个书库,一个大型的书库。


        今天我们的话语权仍然受到限制,还不能畅所欲言,很多东西都不能讲。比如我们武汉大学出版社,我现在就在武汉大学出版社担任编辑,去年我们出了《中国知青文库》。但是这个书名中有“知青”二字的不能出不能写。后来我们经过反复的谈判,最后我们把这个书,这个丛书的名字改为《黑土地之歌》、《黄土地之歌》、《红土地之歌》,把所有书面有“知青”二字的都换成了其它题目。这些就是今天社会文化的现状,我们也无可奈

       所以我觉得,我们知青今天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不是别人恩赐给你的!(鼓掌)所以我要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个知青,每一个知青团队,每一个地方知青都应该把抢救我们的历史作为一个头等大事!近十年来我参加了中国许多知青文化活动,最有水平的是上海2008年的学术研讨会,出了三本书。另外在新疆召开的一次会,那么,这个记载我们的历史,维护我们的话语权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命运仍然在我们的手中!谢谢大家!(鼓掌)


                                                        (三)刘晓航简介


              籍贯安徽芜湖,1947年出生于杭州,1965年毕业于芜湖三中,1968年至1975年在安徽南陵县弋江公社插队七年,1975年被招工回城,1977年12月参加“文革”后恢复的高考,198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担任武汉市二轻工业局电大副校长、湖北省审计干校教务主任、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旅游系主任、副教授。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读者》杂志签约作家,武汉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特约编辑。(按《疏窗听雨》编辑)
有关知青的主要著作:


1.《我们要回家》
本书的前半部,在云南从古至今屯垦历史的大背景下介绍文革期间组建的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对其所接受的10万知青安置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昆明的知青在兵团时期真实的境遇以及1974年兵团撤消,恢复农场体制后,在时代大环境影响下,云南垦区知青中发生的微妙变化。本书的后半部,切入丁惠民发起的版纳地区知青返城运动的主题,基本上以当事人们的口述,他们提供的历史资料及官方的文件资料来写的,没有一点虚构的成分。
2. 《我们曾经年轻》
3. 《沧桑人生》
4. 《曾经同饮一江水》等…
5,《风吹来,满天都是白色的伞》
6,《疏窗听雨》…

 






雨林 (2014-02-28 15:17:32)

感谢子蕴姐分享刘哓航先生的评论。这样的文章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思考。也谢谢你介绍陆幸生先生(相送柴门)来到文轩。

子蕴 (2014-03-01 06:37:44)

应该谢谢海外文轩,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相信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会被吸引过来的。你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