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一个美学符号

 赵本山――一个美学符号

                      抱峰

 

在谈艺术时通常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同样道理,完全有理由命题――地方的也是全国的。就表演艺术而言,离开地方表演艺术全国表演艺术就不复存在。二人转、二人抬、快板、快书、独脚戏、滑稽戏、花鼓戏、木偶戏、汉剧、越剧、粤剧、客家山歌、侗族大歌、蒙古长调等等哪一个不是表演艺术百花园里的奇葩!假如花园里没有这些千姿百态的鲜花只能一片荒芜!

这些表演艺术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地方艺术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进而融入一些世界各民族艺术元素,向其他艺术样式学习,都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特色。一旦失去特色,其生命必将结束。

地方表演艺术流行区域有广有狭,却不能定名何者低俗,何者高雅,或者对其整体持“低俗”的疑虑。事实上,地方表演艺术不断自省,改革,走着一条自我完善之路。赵本山主张绿色二人转,摒弃黄段子、黄取向就是生动体现。意大利民歌广泛在亚平宁半岛流传,后来艺术家加以提炼才成为被世界认可的美声唱法并应用于歌剧表演。遗憾,有那么一些人认为只有美声唱法才能登上高高的艺术殿堂,而中国的原生态民歌、依据原生态曲调谱写的歌曲怎么听怎么不顺耳。极端表现是在中央台露脸的小品<卖大米>;连赵季平先生为电影<红高粱>谱写的“妹妹你大胆往前走”也横遭讥讽。台上的秃顶唱得卖力,台下有的听众跟着傻乐,充分表现出了审美观的荒谬。不知中国的艺术评论大家躲到哪里。但他们的偏见、僵硬的艺术观却在伺机发作,竟把赵本山小品纳入鄙夷、讥讽之列。这样的艺术观与高雅毫不相干,他们不知高雅为何物,心目中的低俗可能正是高雅。他们的高雅只存在于空中,是给皇上看的,给有闲人把玩的。京剧高雅,却由昆曲而来。如今京剧听众萎缩,相反,以二人转为代表的许多地方表演样式方兴未艾,大行其道。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曾几何时,高雅的京剧试图改革,可惜由于政治原因寿终正寝。现在连改革也销声匿迹了。京剧的改革责无旁贷地要落到学院派的、草莽的李玉刚们肩上。期待。

二人转滋养了赵本山小品。

二人转是什么?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休闲表演。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广大地区从秋后到春种农闲持续半年多,经常冰天雪地,那里的农民不能成天蜷缩在火炕上,他们需要找乐,放松身心,忘却烦恼,于是二人转在三百年前由成形到应运而生。人们不免疑惑,为什么多数人每年春晚要盼赵本山出场。道理十分单纯,春晚时人们把休闲当作第一需求,以休闲为特征的二人转的变种刚好能够佐餐,正像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更加丰盛的美食。赵本山小品揭示了其中奥妙。因而可以推论,谁能真正悟出这种奥妙谁就是赵本山,就能取代赵本山。有些地域的人有着独特的祖辈传流的自娱自乐方式,自有深刻内涵,只是鲜为人知、知之甚少罢了。这刚好反映了人们艺术需求的多样性。

怎样才能休闲?放松;放松的最好办法是找乐;哈哈一乐,乐声不绝。在美学上属于幽默、诙谐范畴。黑格尔说:真正的幽默、诙谐,应该是“无拘无碍地,自由自在地,不着痕迹地信步漫游,于无轻重的东西之中见出最深刻的意义;就连信手拈来,没有秩序的零零散散的东西也毕竟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放出精神的火花。”赵本山说真实的东西可笑,即指这种似乎无秩序的漫游,有时自嘲自笑,有时向对方发出善意的戏谑。人们要在笑声中达到休闲的最高境界,放出精神火花。中国农民是这一美学观念的通透者和身体力行者。假如不了解农民,鄙视农民,就不明白与农民息息相通的大多数人群的好恶。赵本山深谙扎根农民、扎根黑土地的精髓。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但是,并不意味着愁眉锁眼,唉声叹气,他们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幽默里充满机智,这就为地方表演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富矿。赵本山开掘着,锲而不舍,收获丰厚。如今感到“力不从心”也属正常,究其原因是渐渐失去了向富矿深层开掘的能力;难怪他的小品日渐颓势。走了个赵本山必定会出现新的赵本山。这个赵本山、赵本山群体可能出自中国任何地方,也可能仍然出自黑土地。关键在于能力,向富矿深层开掘的能力。国人幽默特质十分突出,笑话多多,可一到春晚许多语言类节目就显得苍白无力了。仍是个开掘问题。

二人转还有两大优势,一是语言受众多,二是有一批幽默渗透骨髓的演员。赵本山的小品尤甚。二人转的语言已经大体演变成了普通话,全国大部分人都能听懂。赵本山小品的表演者一举手一投足,一挤眉一弄眼,或唱或舞或说,浑身上下都有戏,比话剧式的小品,大喊大叫的表演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演员是剧本的演绎者,演绎好了才能如虎添翼。现在缺的不是演员,而是剧本。作家和演员共同参与才是正道。此点,相声界更显饥渴。

中国种类繁多的地方表演艺术样式有着共通的血脉,灵魂――在人与人之间讲究仁爱、善良、和谐以及派生的更多的美德。中华文化是地方表演艺术的母体,艺术美的源泉。所以,地方的也是母体的,中国的。爱母体爱中国必然爱地方艺术,发展地方艺术,进而提高全民族艺术。如此才能通向世界,毫不愧色地说: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民众成为创造美的主体,登上高高的艺术殿堂,与之互动――这一人类历史空前规模的艺术现象集中表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而地方表演艺术、赵本山小品在相当程度上作了诠释。

有人喜欢用“赵本山时代”一词,声言赵本山时代结束了,或惋惜,或庆幸,而从独特的美学价值考虑,赵本山时代并没有结束。赵本山已经变成一个美学符号,如同卓别麟之于无声黑白电影。卓别麟在无声黑白电影时代依靠夸张的形体语言和简单的故事情节;赵本山主要依靠语言,而形体语言也很丰富,而且较为含蓄,小品的故事情节也要丰富得多。毕竟时代与国度不同。

发轫于二人转、成就于小品、以幽默为能事、民众成为艺术创造主体、观众多而持久使赵本山作为一个美学符号实至名归,冠以幽默大师称谓并不过分。这个符号延长、更加粗壮的可能性很大。这一切发生在奋进中的中国。






海云 (2012-01-26 23:21:45)

据说今年因为没有赵本山,很多人家关了电视不看春晚。

抱峰 (2012-01-27 02:17:09)

任何一个体系包括审美和价值体系,基本的结构是两个一定长度的延伸中间架着一个横杠。无论是竖着还是躺下起码要是一个类似H的架构;也如同两个主干道中的岔道连接了两个主题,不仅仅是形式,还有内容及本质。
我们的国家不是没有通俗,而是有了太多的通俗,等于是饿昏了以后天天能吃上大餐了,于是拿着饿昏时同样的欲望,猛吃。本质上有何区别我们的国家不是没有通俗,而是有了太多的通俗,等于是饿昏了以后天天能吃上大餐了,于是拿着饿昏时同样的欲望,猛吃。本质上有何区别是现象,而不是可以作为跺地的本质。推理是,现象是不能作为方向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泱泱大国,这种节目的不变,说明文化的贫瘠而不是更生,更谈不上繁荣。

假说,你央视做不了这件事,是否能做到启发一些人、引导一些人、呼唤起大众像毛泽东领导全中国人民去推倒三座大山那样统一起意识、行为和前赴后继的历史浪潮来。

--先生的看法就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可以帮我思考不可忽视的问题。先生的目标真地太大了。我看太 远了。需要数代人为这奋斗。
 

--我建议把这文章贴到先生的文栏里。让大家分享。

--我还得仔细琢磨,消化。或者向那个方向思考。

--摘录那几段未必准。见谅。

抱峰 (2012-01-27 02:18:55)

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谢谢关注。

henrysong (2012-01-27 19:42:03)

怎么说呢,我从来就没喜欢过赵本山。我总觉得拿残疾人来取乐是丧失人性的一种表现。

抱峰 (2012-01-27 21:42:09)

赵本山的小品日渐颓势,是这样的。

拿吴老二脑血栓开玩笑,出现两次,还有一两次脑血栓造型。1,表明赵思源的枯竭;2,如果认为这是低俗,也算是。他的小品并不完美。我判断,好的约占1/3。

朴素的审美观需要提高。赵本山认为无伤大雅的,可能触动了一部分人的神经,从而反感。

这回王菲唱跑調了,需要包容。同样,对赵本山 、对任何一位艺术家都应持同样的态度。

拿正常人开涮,正常人不理会;拿残疾人开玩笑可得慎重。--赵本山小品这样告诉我们。可以丰富黑格尔的理论,即使善意的玩笑也要注重有缺欠的人的感受。

--解剖个“赵本山”对繁荣中华文化有意义。可以赢得中国表演艺术在世界上崇高的地位。今后的某个时日。中国繁荣了就是对世界的贡献。

海云 (2012-01-29 15:54:41)

跟一休探讨爱好和俗气的问题,我的几句回复觉的放在这里也合适:

从侧面一点证明:之所以赢得大众的拥捧,一定有其独特的一面。就比如说赵本山,我以前并不喜欢他 ,现在也没那么讨厌,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中国近二十年的大众娱乐方面的贡献!所有的东西,都分高中低,不一定要让自己处在高处不胜寒的位置,即使处在那个位置,对众生也能有一种理解和怜悯,我觉得就不容易偏激。

抱峰 (2012-01-29 21:49:14)

-海云这话公允而一针见血。我总认为,我们的民族好不容易出了点逗大家哈哈一乐的东西,喜闻乐见的受众面广的艺术,要倍加珍惜,千万别谁冒尖就上去掐。我们需要张扬的个性。不独特就没有艺术。是吗?那位哈文总导演心里出了毛病,最近对小品的评价露出了狐狸尾巴。安居海外的儿女关注生他养他的故土,每每看到这样的文字都让我感动不已。晚安!

飘雪 (2012-02-16 00:45:29)

我看赵本山的作品,已不仅仅是他二人转的表现形式,也不仅仅是一个雅与俗的的存在。赵本山的小品是精准的语言艺术与肢体语言表达,给大家带来的是人性中戏剧化与入木三分的呈现,是对于一直以来国人习惯了的假大空舞台的一个革命。所谓的俗,也许是说他小品里面人物的小市民与人物心里的小聪明,看着他们的举手投足人们会压制不住的笑着,因为里面都是自己栩栩如生的身边人的一个艺术表达,如果我们懂得【孔乙己】,也许就会心领神会什么是应该的雅俗共赏了。

抱峰 (2012-02-16 06:27:31)

飘雪的见解很到位。什么是俗,什么是雅,真有研究头。

可以不喜欢赵本山,但我敢断言,大多数农民、底层人喜欢。这,当今有谁能做到?说他俗,拿出雅的来呀!用意大利民歌卖大米是雅?

飘雪 (2012-03-01 15:24:50)

央视的那个哈导把赵本山拿下了,却安排了几个“麻花”什么团的小青年演的一个荒诞不经的小品,玩婴儿与老爷们的所谓穿越把戏。里面是浅薄的台词与七扭八歪的表情来所谓的逗乐子,没有应该的人物秉性刻画与幽默感,哈哈导演说,春晚是人全国人民开心的,她心里的全国人民都是三岁孩子一样。哈哈导演拿下赵本山,其实并不是一些人说的要“纯净”中国文艺舞台与精神生活。鬼知道为什么?

抱峰 (2012-03-01 21:08:22)

飘雪,你好?

你说得对。哈哈为什么那样?在艺术美与丑中的迷失,艺术家心归何处的迷失。谢谢。

西山 (2012-03-09 19:02:42)

我在三言两语中说春晚主持人的服装太花哨俗气,我在国内的闺蜜回答说要理解春晚针对的大众。想一下,很有道理。也符合冬天天寒地冻,没有什么色彩时的娱乐需要。

抱峰 (2012-03-09 19:34:33)

是这样。大众,别忘了大众。大众的快乐。

有了这个基点,便可以深入探讨了。

谢谢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