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豆腐坊

晚上做饭时让老公到车库的冰箱里帮我取盒豆腐。他问我,哪种豆腐?

 

呵呵,上周末开车去离我家50多英里的中国城吃早茶,顺便在旁边的Ranch 99买了些东西, 其中包括10盒豆腐。超市里豆腐的品种繁多, 有硬豆腐、中硬豆腐、软豆腐和超软豆腐,每种各买几盒,加起来就不少了。

 

我们住的地方没有中国店,只有几家越南人和韩国人开的小店。刚来美国时,超市里很少有豆腐,即便有,也是日式或韩式豆腐。有位美国同事, 每当不喜欢某种食物时就会说, “It tastes like tofu!"(这东西和豆腐一样没味!) 现在就不同了, 连科罗拉多州的Costco 都经销有机豆腐, 但只有硬豆腐, 口感不太好, 好像是用没有去皮的黄豆做的。

 

若不是现在讲究健康饮食,绝不会迷恋这种盒子里装的豆腐, 谁知它们是什么时候加工好的。 

 

豆腐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豆腐制作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招方士数千人炼丹著书。在炼丹中以黄豆汁培育丹苗,豆汁与石膏偶然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刘安炼丹不成, 却发明了豆腐。后来, 以石膏制豆腐的技艺流入民间,广为传用。

 

然而, 我们家乡的豆腐是采用酸浆点制的,工艺独特,美味可口, 是真正的绿色食物。

 

小时候没有肉吃,豆腐倒是不缺。家乡人吃豆腐的方法有: 烩豆腐、炸豆腐、炒豆腐、清蒸豆腐等。炸豆腐,色黄、皮脆、味香。但是,那时候油是定量供应的, 一般不会做炒豆腐和炸豆腐,只有春节时才舍得做油豆腐。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 做好的油豆腐放在院子里或不生火的空屋里就成了冻豆腐, 它们像海绵一样吸水, 做汤或烩菜时配一些, 非常好吃。

 

记得最早是用黄豆到豆腐坊换豆腐, 不记得一斤豆子能换几斤水豆腐,只记得有一次母亲让我自己提着篮子去豆腐坊。她在家里称好黄豆,放入一个搪瓷盆里,给了我几分钱。

 

那时全县城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豆腐坊兼粉坊,必须大清早去; 尤其是逢年过节, 去晚了连队都排不上了。不知为什么, 那家豆腐坊到中午就不做豆腐了, 大概是粉坊要开张了吧?

 

我家住在城南, 豆腐坊在城中,中间要穿过一个城门,虽然相隔差不过一站路,但对于那时的我, 却是一段漫长的路程, 尤其是在天寒地冻的冬天。那年姐姐已出嫁, 我大约九岁, 提着篮子的手冻得疼痛难忍。

 

豆腐坊位于小城唯一的一条直南直北的大街上, 青石板铺路的街道两边是各种小店铺, 中间穿插着许多胡同小城自谕为小北京, 据说那里的四合院是明末清初经皇帝特赐, 模仿北京的四合院并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设计的。

 

豆腐坊的左边是肉铺, 右边是食堂, 对面是小城仅有的一家国营鞋店。拾级而上站在豆腐坊的正门, 我还不到它的三分之一, 门上挂着厚厚的棉帘子, 我掀起帘子, 推开一扇高大的门走了进去。 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整个身子一下子舒展开来。在我前面排队等候换豆腐的顾客已有好几个,  他们也是刚刚错过上一批压好的豆腐。豆腐坊的人通情达理, 容许我们在里面等下一批豆腐出来。

 

作坊里面很简单,左侧的灶台上有几口大锅,有的炉膛烧的红红的, 锅上冒着热气, 有的还没点火; 中间是几口硕大的黑色粗瓷缸, 右侧很远的地方是磨坊,一头灰色的小毛驴眼睛上蒙着布, 屁股上戴着屁兜, 在那里一圈一圈地推着磨转 , 我很好奇这小毛驴蒙着眼也能转圈。磨盘的顶部有个圆孔,孔的周围堆着泡得鼓鼓的黄豆,黄白色的乳液从两扇磨中间渗出, 流入磨槽里,然后从槽孔流到下面的木桶里。

 

做豆腐的是个女人。她高大健壮, 算不上漂亮, 也不能说难看。她腰上系着的蓝布围裙, 几乎和身上那身半新半旧的衣服是一个颜色。她往木桶的乳浆里兑上一些热水, 用筒箩过滤出豆渣, 然后把过滤好的液体倒进一口干净的大锅里, 点上火煮沸。在此期间, 她不断地用木器搅动锅里的豆浆; 过了一会儿,用一个闪闪发亮的黄铜瓢把煮好的豆浆舀到一口黑瓷缸里。在瓷缸里放入一种当地人叫酸浆的液体点浆,缸里的豆汁很快变成了一朵朵白色的絮状物。这时候有个男人用三条木板搭成一个槽, 里面放入一块粗布,把瓷缸里的絮状物装入槽里,然后用粗布缚紧包严实, 在上面放上最后一块木板,将几块厚重的卵石压在上面。淡黄色的水立刻从槽里流入放在下面的桶里, 五六分钟后, 他取走卵石和上面的木板, 再一次缚紧豆腐包,放回木板和卵石。大约15分钟后, 槽里的水不再滴答,那人麻利地移开卵石, 槽上面和两侧的木板,掀开粗布,一块色泽黄亮、长长方方棱角分明、冒着热气的豆腐,静静地立在那里。

 

这时候有人依次把我们带来的黄豆过称,收了加工费,另一个人将豆腐切块, 过称, 放入各人带来的盆里或篮子里。刚出槽的豆腐外表黄亮, 里面白嫩细腻, 散发着香喷喷的豆味。走出豆腐坊后, 我真想立刻咬一口, 但自知不可放肆,一路上强忍着贪吃的诱惑,提着篮子往家里走。

 

再后来, 人们可以用粮票直接去买豆腐, 但成本要稍微高一些。

 

1992年秋天, 我第一次回国探望父母, 那时粮票已即将成为历史。卖豆腐的小贩挑着豆腐走街串巷, 他们边走边吆喝, “买豆腐啦, 新鲜的豆腐!” 有的小贩敲一下铜锣, 吆喝一声。 

 

父母去世后, 我已有数年没有回过故乡, 自然也无缘享受故乡的手工豆腐。有时真的很怀念童年时那段简单、快乐的时光。 虽然清贫, 但有父母的呵护, 有姐姐和弟弟妹妹们相伴, 全家人在一起, 那种感觉真好、真幸福!

 

如今, 家乡的豆腐坊、老街、老街的青石路和四合院都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是高楼大厦、笔直的马路和穿梭般往来的汽车, 就连我所熟悉的乡音也被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口音代替

 

现在的豆腐都是机器制作的, 孩子们只知道豆腐是超市里来的, 老式豆腐坊是什么样子, 他们没见过。童年的许多往事都已经逐渐模糊, 惟有豆腐坊的情景仍然鲜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或许是我喜欢豆腐、 对豆腐的制作过程比较好奇的缘故吧?

 

 

January  11, 2014

 



美国超市Winco Foods买的硬豆腐

 

Ranch 99 买的豆

 

家乡的四合院(图片来自网络)






木桐白云 (2014-01-12 08:09:16)

过几天我贴一个做豆腐来呼应你!

天地一弘 (2014-01-12 13:46:31)

关于豆腐,成了一段记忆。

雨林 (2014-01-12 14:55:16)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好温馨的故乡回忆。

春山如笑 (2014-01-12 17:18:54)

有你呼应, 太好了!期盼你的豆腐篇. 周末快乐!

春山如笑 (2014-01-12 17:20:57)

是啊, 快过年了, 想家了吧? 谢谢一弘, 周末快乐!

春山如笑 (2014-01-12 17:26:36)

谢谢雨林, 在网上找到这张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的图片好高兴, 上面还有个财神呢!

追梦 (2014-01-13 02:32:15)

我小时候也有过排队买豆腐的经历,有一次盛豆腐的盆里的水太多了我想把它躄出去,结果盆子倾斜得太陡了,豆腐倒下来扣在了地上!

熊猫 (2014-01-13 02:55:28)

很温馨的一段回忆,让人看得心里暖洋洋的。对做豆腐过程的描述让我开了眼。也喜欢题头的那张照片。

安琪 (2014-01-13 03:14:50)

我喜欢吃豆腐。从没见过怎么做豆腐。我家附近的越南超市常能买到新鲜的豆腐,还热着呢。

春山如笑 (2014-01-13 05:52:05)

谢谢分享你的买豆腐经历. 小时候我拿着面粉顺路摘葡萄, 也撒了不少面粉, 呵呵现在想起来当时很傻!

春山如笑 (2014-01-13 05:56:42)

谢谢熊猫鼓励, 我还很好奇小毛驴蒙着眼也能走呢. 期盼你的豆腐篇

春山如笑 (2014-01-13 06:16:29)

我也是偶尔见过几次怎么做豆腐。你生活在加州好幸运, 能买到热乎新鲜豆腐, 我们附近的越南小店, 有时盒装豆腐都是过期的

捷润 (2014-01-13 07:56:02)

驴不蒙眼会晕的。驴肉火烧和“热豆腐”。开玩笑啦, 当然磨豆腐的驴不能杀。

海云 (2014-01-13 15:28:29)

我们现在也是只能吃这种盒装豆腐了,在加州的时候,专门去一家豆腐坊去买新鲜豆腐,味道就是不一样啊。

阿朵 (2014-01-13 15:39:12)

我小的时候也看过做豆腐,不过不是驴拉磨,是人推。我记得做豆腐,要放卤水,这个卤水如果放多了,好像就有害了。

现在我家附近就有一个豆腐坊,我常去买。不过买回家如果不是当天吃的话,一定要泡在水里,不然就会坏掉。

夕林 (2014-01-13 19:45:25)

喜欢你对做豆腐的描述,像陈年老酒,有味道!

春山如笑 (2014-01-13 19:50:21)

谢谢捷润,我还以为是怕驴偷吃才蒙眼睛呢!驴肉火烧,没吃过,我们那里好像没人吃驴肉,小时候吃过一次骡子肉,当然是那种老的干不了活的。呵呵,有个成语叫卸磨杀驴...

春山如笑 (2014-01-13 19:58:11)

是啊,新鲜的好吃,营养应该也不错。我们这里是个小镇,华州现在只有两个Ranch 99. 谢谢海云阅读。

春山如笑 (2014-01-13 20:12:33)

我们那里叫点浆,用的是一种叫酸浆的,没有石膏味。小时候都是当天卖,当天吃,吃不完也要泡在水里的。谢谢阿朵点评,现在知道加州人有新鲜豆腐吃,羡慕!

春山如笑 (2014-01-14 06:38:09)

谢谢夕林鼓励, 快过年了, 有些怀旧, 呵呵.

春阳 (2014-01-15 01:38:16)

这个我做过,可以证明你的程序是对的,呵呵。

春山如笑 (2014-01-15 02:25:33)

哇,春阳,让我咋么感激你呢!有你证明,我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描写的不到位的地方,也请你指正,因为这是我童年的回忆,不是小说,想尽可能写得翔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