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悉尼港大桥(号称大衣架)

 

悉尼港大桥(Sydney Harbor Bridge),位于南半球国家澳大利亚的著名旅游城市悉尼(海外译为“雪梨”),靠近悉尼歌剧院,连接悉尼港口南北两岸,北端以弧形连接高速公路,南端伸入悉尼市区,是一座公铁两用单孔双铰钢桁拱桥,承载能力很大。大桥全长1149米,宽49米,主拱长503米,桥面距水面58.5拱顶距水面134米,桥下可通行万吨级货轮,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悉尼港大桥的建成堪称世界造桥史上的奇迹。大桥因外形酷似高高悬挂着巨大的衣架,因此被当地人戏称大衣架

 

悉尼港大桥曾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在吉尼斯以最大最宽的铁桥纪录在案,且该纪录一直保持到2003年,由我国上海550米的卢浦大桥打破。悉尼港大桥与悉尼歌剧院同为澳大利亚的地标性建筑,是澳大利亚的一个旅游名片。大桥于1930819日合龙,于1932319日建成通车。大桥的通车典礼非常隆重,由当时的新南威尔士省长积兰(jack lang)主持开幕,吸引了近百万人参观。由于没有邀请代表英皇的省总督主持,保皇党人士非常不满,于是发生了抢剪彩事件。极右的爱尔兰军人狄谷(francis de groot)上校策马上桥,挥刀将丝带斩断,从而导致典礼提前举行。当然,这个倒霉蛋在典礼后就被拘捕了,并被判处罚款五镑。

 

据说,大桥在19世纪经过了四十多年的酝酿后,才于1857年由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成了第一张设计图,然而大桥真正的动工兴建,却是几十年后的事情。其后经过反复修改,到1923年才根据督建铁路桥的总工程师卜莱费博士的蓝图进行招标,由英国一家工程公司中标承建。1924年悉尼海港大桥破土建造桥基,1932319竣工通车,历时8年多。在建造过程中,有一千六百多名工人参与了建造,其中16名工人不幸在建造过程中发生各种意外死亡。

 

悉尼港大桥的两个钢拱脚搭在两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拱座上,拱座高12米,拱脚与拱座以大滚珠铰接在一起。两个拱座上还各建有一座约90米高的花岗岩桥头堡。据唐寰澄书中介绍,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较为著名的双铰钢桁拱有三座,为美国的纽约岳门桥、奇而文科桥和澳大利亚的悉尼港大桥。这三座桥在铰点处都有特别高的腹杆,形式上很壮丽。但悉尼港大桥用钢量很大,其中占主杆件百分之十五重的拼接材料永远地留在了桥里,使用钢量达到四万六千余吨,非常不经济。不过,大桥亦有其先进之处,即在合龙后用千斤顶在拱顶调整应力,使拱桁上、下弦杆受力比较均匀,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和安全性。为证明这一设计的合理性,大桥在通车之前,分别利用600万人过桥和96台蒸汽机车进行了大桥的承载力测试。

 

大桥桥面非常宽阔,可通行多种车辆。设计之初的车道布置与现在不同,那时桥的中间为17.4米宽的汽车道,两侧还通行火车和有轨电车,并且还有各3米宽的人行道。后来由于交通拥挤拆除了有轨电车,变成了中间铺设双轨铁路、两侧共有八条汽车道、边缘各有3米宽人行道的布置。大桥的设计负荷是每小时通行汽车6000辆、火车和电车128 列,还可通行几万人。现在的情况则是各种车辆一天24小时连续不断地从桥上通过,有时一天通车量近200万辆,完全采用电脑监控。

 

对于游客来讲,有多种不同的渠道来感受大桥的美丽。可以乘火车,也可以搭巴士或自已开车,甚至步行过桥。不少人都推荐游客步行过桥,据说那种在桥间漫步的感觉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如果是步行过桥,可在东南方的塔楼参观,那里有关于大桥是如何建造起来的展示,非常有趣;另外,还可以通过爬桥,到桥顶去观赏整个港口的美景。

 

不过要说港口的美景,当数大桥与歌剧院的完美结合。悉尼港大桥就像是一道横贯海湾的长虹,巍峨俊秀,气势磅礴,与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遥相呼应,相得益彰。雄伟和婀娜、深沉和靓丽、直线和曲线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副反差强烈又协调一致的美丽图卷。蓝天白云下,大桥的雄伟,衬托出了歌剧院的细腻;大桥的粗旷,衬托出了歌剧院的娇媚。每当夜幕降临,大桥的钢架上就亮起了万盏灯火,远远望去,五彩缤纷,灿烂夺目。这座与众不同的灰色的拱形桥是将悉尼港连接在一起的空中长廊,它的雄伟身姿也是各类电影电视中的常客。

 

20023月,为庆祝大桥启用70周年活动,10名正好年满70岁的人士,参加了攀爬桥顶的活动;20073月,为庆祝大桥的75岁生日,二十多万人以步行过桥的方式进行了纪念活动。有趣的是,主持75周年剪彩方式的现任新南威尔士省省长morris iemma女士在剪彩上所采用的剪刀,和75年前是同一把剪刀。这天澳大利亚的新闻报道说,现在已经没有省总督这个职位,省长是人民选出的代表,狄谷上校可以安息了。200710月,澳大利亚交通部门表示,因交通压力日益增大,澳大利亚政府计划耗资7600万美元对悉尼海港大桥进行整修,以延长大桥的使用年限,但不会改变桥体外观。

 

悉尼港大桥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允许游客攀爬到拱桥顶端的大桥。一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登,可以爬到147的桥顶,360度鸟瞰整个城市和海港,尤其是白色贝壳般的悉尼歌剧院,这种经历非常特别。很多有来头的人物都曾参加过这一独特的旅游活动,游客们在入口可以看到凯利.米洛和妮可.基德曼等明星攀爬大桥的照片。游客们首先要通过酒精测试、心理测试,并填下一张保险单,方可开始他的登桥之旅,成功攀登后,可获得一份“勇敢者”证书,就像我国的万里长城“好汉证书”一样,非常有趣儿。

 

悉尼港大桥上经常举行重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最隆重的要数2000年的奥运会庆祝活动。最近多年,每年的庆祝新年来临的除夕夜,悉尼海港大桥都有盛大的新年焰火表演,烟花被放置在大桥上,五光十色的焰火按着桥梁的形状艳光四射。因为澳大利亚是全球最早迎来新年的国家之一,所以这里的辞旧迎新活动,每年都会吸引超过50万人前来观看。

2008.03.27 完成于 广州 五山花园

 

【后记】我自己都记不得当年写了什么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写过这座大桥。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座桥远看和近看的观感相当地不同!其实很多体量很大的桥梁都有这个问题。就是远看因着跨度很大而显得轻盈美丽的结构,近看则因为储多的构造细节显得斑驳参差。对于一些想像力极丰富的人们,可能会对在桥位处看桥非常地失望。大型桥梁的体量都比较大,小小的人儿离桥越近,越看不到桥梁的全貌。那种在卢沟桥上数狮子看栏杆的乐趣儿,在大桥上很难出现。

 

在我的眼里,美丽当然不乏自然的,可是建筑结构的美通常是用钱换来的!成本决定了一个桥的档次,当然,同样的档次,更好的设计总是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但是,成本绝对是框住了一座桥梁的档次。必竟一座大桥的设计,吸引着众多的工程师,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不太可能存在着唯一的、好得不得了的方案。这个可能和林静说的赛船或说赛车也是类似的,车子本身的质量肯定是第一位的,但是选手的水平也决定着车子的质量能够被发挥出来多少。片面地强调哪一个因素,都会被人指证。客观一点说最好,但那需要有能够客观说的能力。现在的社会分工这么细,别人的专业自己很难有去客观判断的知识基础,所以,最好是话语权别被垄断,让读者有机会听到多家之言,自己去从中判断。说起历史和很多“事件”,可能都是这种感觉。你都得不到全面的信息,那怎么可能会做出合理的判断嘛。

 

在学校曾经多次当过本科生桥梁设计大赛的评委,我看到过非常有创意的作品!而且通常都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这一点真的是很不可思议。这些学生们基本上没有多少结构方面的知识,所以那些桥基本上都不太可能真的付诸实施,有的甚至本身存在着致命的安全问题。但是我却一直记得有一个开启拱桥的作品,很值得哪里修建什么景观小桥时用用,我现在还保留着当时两个学生手动着开启那座模型拱桥的录像,每次做讲座,我都会放给观众看,我觉得这两个学生太有创意了!

 

不过有的时候为了追求美观,会不得不放弃结构上的合理性,导致造价不但会升高,施工难度也常常大得很,这种设计在业内也很难被叫好,邓文中的桥梁在国内多少也是存在着类似的问题的。但是成本都是暂时的,对于桥梁这种比人类的寿命甚至还长的建筑,留给后人的,美观远大过成本。所以,我倒是挺喜欢那些可以突破造价的、美观方面比较有水平的设计。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喜欢看到一些小桥的创新设计,比如仅仅在高档宾馆内当做景观修建的话,那成本就有可能是业主愿意接受的了;或者是跨越一些市内小河道的小桥,适当地放弃对造价的限制,追求一下美观也还是很值得的。必竟是给城市添彩的工程,说不定还会因此提高周边地价呢,那政府最终还是赢家。这就好有一比:美国人民哪个希望周围环境脏乱差,自己家的房价跟着下跌呢?

人不在江湖,却仍喜欢谈论江湖上的事儿。只能说这样的人喜欢“八”。让我这种人来做桥梁文化,绝对是生来就是这块料儿啊:






追梦 (2013-10-02 23:16:25)

另外桥下水流湍急,漩涡多且乱。我和老公曾驾小船Hobie16打桥下经过,简直就是行在洗衣机里哈。

周小哭 (2013-10-02 23:21:59)

我要把你介绍的情况写在下一个版本里,做进讲稿里!这个桥吧,一直觉得跟我没有关系,现在关系来了不是?到时我再把你航海的图也弄进去几张做注释:)

追梦 (2013-10-02 23:45:32)

你说的活动俺都做过,爬桥顶这项活动成了一个收入颇丰的公司,注了册领了照的,一般人不能随便爬。爬的时候得穿他们的连衣裤还得系安全带,安全带都是连着的,就怕你想不开一个人跳下去。

八卦一下,我的一个同事在他teenager时和一帮半大小子爬过,还带了一箱啤酒,喝了一夜。一个法国人在两个桥塔顶端拉了一根钢丝,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徒脚走过去,他还在纽约世贸中心的两栋楼之间走过,被拍成了电影,现在世贸不在了,这个电影留下了永久的纪念,你有机会找来看看。

大桥被扩建过,火车道现在在侧面,桥面八条lane,行人只能在东面靠近歌剧院的一边行走,因为是铁桥,噪音很大,在桥上走风也不小,我是希望尽快走到对岸Smile

追梦 (2013-10-02 23:46:48)

那个法国人叫好像叫Philip Pettite??

周小哭 (2013-10-03 01:31:39)

这个我可以在网上慢慢搜,总能考证出来。

但是我确实有一个非常想让你帮我落实的桥,这个桥绝对的乌龙。如果你能帮我证明那个桥是不存在的,或者是能够帮我找到它的照片,都好。特别地,如果是前一个结果,我想你可以帮我证明近年来中国桥梁界一直在流传着的一个信息是虚假的。这事儿没有人深究过,十年来大家就这么凭着网络,教师们当其是个事实一直在教导着一届届的学生。我是前两个月准备讲座的讲稿时,发现这么些年来,这一资料一直没有跟进,一直错得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太奇怪了。于是我搜遍了中英文的网站,越来越让我怀疑这个桥是否存在!如果说这个桥的存在就跟没存在没啥区别的话,那这个世界上根本轮不着它来被关注。可是,假如证明了我的怀疑,那这个桥还真的就特别值得中国的桥梁界关注一下了哈:)法国奥利桥 (Orly Bridge ,帮忙查一下这个桥的PICTURE ID :)吧。估计你得用法语查:)

雨林 (2013-10-03 01:42:19)

桥上桥下,说不完的故事。

追梦 (2013-10-03 03:33:21)

我帮你搜搜,如果有,明年帮你去桥位看看。。。

周小哭 (2013-10-08 15:32:06)

我咋漏回了雨林的留言呢?雨林,咱们在这里的有趣一点的交流,以后都会成为我讲座的题材。上一次我在团契讲完,就有听众给我发链接,说是他们在密西根度假时,在船上看到了很奇怪的开启桥,连我的讲稿都没有提到的那种!我一想只有六种开启方法,我全讲了啊,于是很好奇地去查看,结果发现听众真的是在认真地听啊,就那种开启方法我没有分析案例!没有录像,也不分析图片,听众根本不会明白我在讲怎么开启,人家也不是土木工程师。我也吸取了教训,太专业的词,我如果只是说说而已,在公众听来,跟没说一样。讲桥梁故事一定要动用有趣的资料来说明问题才行。所以雨林以后要是有这方面的话题,请提供给我,反正我写什么都是一样,我当然愿意写别人有兴趣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