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九)说与子蕴

 

       喜欢伙夫2006的新颖别致的博客,喜欢她的摄影作品,看她的博客,知道她总是行色匆匆地在世界各地旅游,并用她独特的女性视角把这些景色拍下来,传递给我们,谁知道呢?没人告诉我,我却认定她是北京女十二中我的校友,前几天一问,我果然猜对了,猜对了一半,她初中在女十二中而高中在女十三中读书……她来取书,我们却没见面,我愿让网友在我心中保存一份神秘,就像她的摄影。这不,她又去日本了,她告诉我,她会带上我的书,而我告诉她:随时发好作品回来,我要和她一起享受旅游的快乐:

 

 

学生时代折射的是共和国光明灿烂的一段

 

     不知道为何点击开彼此的博客,你的赞誉让我注意了你(还是好话中听),不仅仅是表扬,博客留言里谁会批评谁呀,而是感到遇上了知音,你的点评切在点上。有人欣赏总比孤芳自赏好啊。

 

        你出书了,你要送给我,你是从台湾自费买来送给有数的人,我珍视起来。尽管写知情岁月的文字太多,尽管出书的什么人都有,但我相信花点时间值得。

        在你的博上先读到文黎明的序及你对他的介绍,他是认真的人,他更加催促我去拜读。知道你希望读你文字的知己有读后感,也准备告诉你我的读后感(我有写读后感的习惯)。

       拿到书就近在地坛的一个树荫下翻开了书页.初看目录便知你铺陈的是我们共同年代你的一个个脚印,那一定是可以神教言随的机会。因为我也是知情巨幅里面的一个,也是共和国书卷中某个段落中间的一笔。说给你听,不愧你的心血,但梳理的也是自己。

       我们有不少的机缘巧合,有太多的不言自明。就循着你的章节说开去……

 

                                              母亲是女儿的一面镜子——说与子蕴            

       她撕心裂肺的一声呼唤,儿女就来到人间.

       有这样一个理论:母亲的基因传给女儿,就可以再被遗传,反之,母亲的基因就此打住。可见母女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同一般。

      我们的父母那个年代多数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爱情不是我们书页中翻动的那样。妈总是操劳着唠叨着,累了自己,烦了子女。尽管妈絮叨女儿这个,嘱咐女儿那个,就是这些出自她心底的声音熨贴了女儿无数个想家的日子,不是吗?

     妈的本事就是把穷日子打理的井井有条,过年有饺子,端午有粽子。再难也要把儿女们收拾的彬彬有礼。我们的生日时(那是妈妈的受难日),都要给儿女端起一碗面……

     而时光让黄花飘落的岂止是衣边,要让男人真心地厮守真的不容易,婚姻就怕有爱难就,有人无伴。妈的日子督促女儿要有知识、有品味、有自我,让女儿把生命中虚荣、媚俗的多余枝蔓剪除了,活得一身轻松,一生快乐。

      妈让女儿清醒,女人不一定成为家里的珍珠,但她必须要在家里成为串起珍珠的那段不显眼的线。长大了,我才知道相夫教子是女儿不可推却的事业,女强人强在有人爱,有人离不开。女人的幸福就是历经坎坷后的从容,品味人生苦短的姿态。

     妈妈,我们都是女人呐!

     女儿永远要感激母亲的以身相许——许给了家,许给了孩子;感激妈妈成了女儿的镜子,照得我们前行得比她轻松、多彩。

 

                                         父亲是女儿钟爱的第一个男人——说与子蕴

 

      父亲是我们睁开眼见到的第一个男人,是最亲的人。

      周杰伦的《兰亭序》有句词:情字何解,怎落笔都不对。

      年幼时不会清楚父母之间的关系,等我们成了父母他们的情与爱都成了它朝它暮,唯一留给我们的是,父亲是女儿择偶的样板,是对女儿的警示。

      庆幸的是我们从父亲身上看到了男人的书卷气、温文尔雅和深情缱绻,再后来他让女儿懂得了:彼此承担人生的重量,那就是婚姻的意义。

     你细腻委婉的文字描绘出你父亲的生活,让人揪心——他太苦了。

     我的父母相识在太行山苍远的大山里,那里是八路军的兵工厂,解放后他们一直在冶金部(初期是钢铁工业管理局)工作,和你父亲是一个系统。

     爸八十七年的生命与妈相守了六十年,他对生活的沟沟坎坎了然于心,他用简洁的直线思维去处理出现的家庭矛盾,每月的工资上交后就服从着妈妈的安排。他把随心兑成笑谈,平缓地倚在往事的末端。爸爱喝酒不多也不醉,他说过,酒杯比路要宽,他喝得有得:冷酒伤胃、热酒伤肝,无酒伤的是心。他也拉二胡,但不开口唱,当他闭目沉浸在“西皮流水”的节拍中时沉酣坐忘近乎薄醉。

     爸对我说了不知道多少“至理名言”,不曾忘记不是我的记性好,而是话触动了我,成长中让我少却了不少烦恼。

     “人不能选择你所面对的一切,但可以选择面对它们的方式。”这句话屡试不爽,女儿就是如此调节自己面对的一切。

     爸不能陪我们一生,如同所有的事情那怕天翻地覆都是川上逝水,唯有父辈的善恶、德行、操守可以被后代体验、传承。

     怀念父亲——女儿钟爱的人。

                                      兄弟姐妹是父母对我们的馈赠——说与子蕴

     你知道的,在博客里读到你的十个孩子,我就羡慕、感动得不得了,你的笔下流露的是人们不舍的亲情。

     父母能够给予我们兄弟姐妹,恐怕我们永远也无法企及,孩子们的孩子不知道还会不会有叔、伯、姑、舅。

     儿时最早的玩儿伴就是兄弟姐妹,最初懂得呵护的是兄弟姐妹,能够交心的也是兄弟姐妹。当我们第一次听到有人喊我们姑妈、姨妈时,心动的程度不亚于听到有孩子叫我们妈妈,因为我们对兄弟姐妹的那份感情得以延续。

     兄弟姐妹总会各自成家,我们之间的亲情受到了“冲击”和“考验”,其实挺简单,爱他们,就爱他们的所爱,只要他们相亲相爱,就是父母的儿女,就是我们大家庭的一员。

     父母远离我们了,哥就当父,姐就为妈;弟应体谅兄,妹要记挂家。这份难舍的亲情是我们在人世走一遭不可拒绝也无法替代的财富。

                                      学生时代折射的是共和国光明灿烂的一段

 

——说与子蕴

          你在回忆里提起的那么多细节让我亲切、熟悉得好像回到了昨天。

          景山少年宫的各类文艺团体,图书馆数不胜数的书报杂志,电影院轮番上映的各国影片……它们从方方面面开发着我们的智力,丰腴着我们的心灵,充实着我们的学生生活.

          人们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是1954年入学。在那个年龄也开始提出了问题:在新中国还有人反党(反右斗争);社会主义阵营也有不团结的时候(苏联逼我们还款、撤走专家,中苏论战);面对天灾人祸共产党也会束手难耐(三年困难时期);爸爸有历史问题会连累子女(同学的哥哥因爸爸是国民党军官不能考大学、姐姐不能给国家领导人献花)……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不时会闪过。但它们都与考试无关,用不着弄明白。

         怀念那个年代除去充满欢乐,还感激那时候受到的教育受用一生。

 

                                          说不完的老贝满、女十二中……说与子蕴

        真的和你一样,对女十二中的依恋延续至今。

         一所学校的名声在于它拥有一批优秀的、让学生难以忘怀的教师,在于它保留了数十年优良的校风,在于它年年都为社会培育了引以为豪的毕业生,女十二中当之无愧。

         你在回忆中提起的教数学的杨老师是杨忠平,她曾是我的班主任;教语文的彭老师有口音,是湖南人?我在她的手下作文曾经得过好几个98分,……太多的老师教了一拨一拨的女孩子,他们也把学生视为珍宝,蒋雯老师在送毕业班时说的一句话我一直不忘:看着你们长高了,长大了,我有种心醉的感觉。

       我们从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她们不可多得的气质——属于女十二中的气质。那么多位教过我们或我们能够见面的老师,她们素面站在讲台上,脸上的线条清淡柔和,她们的衣着远离艳丽,美从体内穿透出来,那种卓尔不群的味道就是令我们无法拒绝的气质,这种气质伴随我们步入社会时常被人们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但我们却不舍得放弃,它亲润着我们那么多年,滋养了我们的灵魂。无论社会呈现怎样的面目,我们总可以在身边发现美,总能够清醇地陶醉在自我欣赏的美境中,排解掉生活里的不尽人意,抖落掉心头的牵强附会,活得真真正正、滋滋润润、清清爽爽。

        老师成了我们生命中各种各样的标点。女十二中,在我们人生的起承、接口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以跨越文革……说与子蕴

         到了东京宿在一个小旅社,静静地翻到这个章节,内心战栗……

         你用12页的笔墨撕开了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结痂的疤痕——血腥、浩劫、残酷、黑暗是这个年代留给大多数人的记忆。

         “文革”在中学的突出反映是血统论,它让多年同窗的好友因为出身的不同产生了隔膜;它吧十几岁的孩子们掰成了帮派,甚而到今天彼此能冷静地看待那个年代,却无法弥合血统割裂的伤痕。我时常会翻看通信录,抚摩着上面的名字,仿佛还能感觉到她们的温度,也触动了自己心中保留的温暖和疼痛。

         对于文革,不仅有我们集体的记忆,更有那个年代我们对待时势的态度,正可谓无法知天之所以,但能知己之所为。你和萧雨、林伊的生死之交让我触摸到了你们对待生命和友谊的态度,那是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我把文革当作是对我们人生的第一次洗礼,它用血和泪教会我懂得了思考,懂得了行事为人的准则。

        不管现在有没有人为文革道歉,有没有人建一座文革纪念馆,我们就是文革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文革被我们摒弃的东西绝对不会再让它们重现,文革教会我们的将是一笔财富。今生无论遇到什么风浪,我们终会把握自己,足矣.

         子蕴,文革及以后的事件都是我们不曾忽略的,但有些问题太大,大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到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我不愿意人云亦云,不想依强敷势,但也不再天真地以为天下的匹夫能够支配兴衰,想多了痛苦,见面了我会说与你听。

 

                                                  不可再来的青春——说与子蕴

          我把第四章和第六章一并读完。书,一页一页地翻过,日子也一段一段地从指尖划过。

          我随你走进了北大荒,走进了大兴安岭。跟你一起闻到到了黑土地的泥香,而让我难忘的是你身边的那些:茵、蒋美华、张启祯、安团、杨股、田股、周济、黑老李、军务股长、杨才华、文黎明、叶玉枝、陈阴萍、尚绍华……因为我的身边也有他们和她们。离开校园的我们被抛向社会时猝不及防,好在身边有这样一些朝夕相处的战友、朋友,大家互为依存温暖着彼此,渡过长长的岁月。

         我喜欢你的真实,理解那时候的无奈,可你就是在此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自己可圈可点的青春,看着这些文字,我忽略了其中的艰辛,赞叹着你的阳光和所得。

        你说你没有“满怀理想,高唱战歌去改天换地”,其实你何曾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的目标,那个时代的青年学生都怀揣着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实践的职业,我的理想就是当记者,当教师。而文革打碎了美好的理想,任人摆布、毫无选择地从事了一份工作,尽职尽责,乐在其中。

       说什么青春无悔,骗骗自己、安慰自己而已,谁不梦想青春能再来过——从事一项心仪的职业,施展个人的能力,为祖国再曾一篇峥嵘。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说与子蕴

         去年我住在乌尔姆时搜扫你的博客无意中读了你和D的爱情,泪如线……一直以为这样的爱情只在文学作品里,何曾想到它竟然发生在我们身边。读着这段文字心里依旧酸酸。

         这个世界上,唯独爱是不可取替的,唯独他是不可取替的。

        我懂得追求爱情是缘于读了《简爱》,简带给我爱的淡定和真诚。

        文革的动荡,有了爱让我觉得有枝可依,当我面对写着“打到XX(我的名字)”的标语时我觉得可笑至极,可当我捧着他的来信时却忍泪佯低面。我体会到你们那份热是如何融合了什刹海的冰面,D牵着你的手寒风中一户一户地拜访扎入木台的农户时,他心里的爱与自豪浸透了纸背,我的心都暖暖的。

        尽管你们婚后的日子依然艰辛,我还是羡慕得不得了,你们终究是相依为命在一道。我和他因了上学、读研、外派分开了整整13年,日子就是别后的辞书、别时的针线。想想那时的爱情真的是单调、干净,傻傻的不可思议。

        这么多年对过去的青春有那么多的遗憾,唯独庆幸我们没有错过爱,没有错过爱的人。

       合上书页时才发现:我是用你的篇幅浇自己胸中之块垒。不由想起影片中简爱说的最后一句话: “我回家了,爱德华,让我留下吧!”

 

                                                   生命的底色——说与子蕴

          你一次次被拒之党的门外、你付出了青春却无人领情、你周旋于图书馆的狭小空间、你满街吆喝着卖山楂丸……你缓缓地叙述这段于心不甘的过往,我看到了你生命的底色。

          有理想是我们这代人的支柱,理想就如天边的光照,虽不可及却让人明亮。不可否

 

                                                       结束处没有句号——说与子蕴

         合上你的书犹如送别我的好友——不愿道再见。

         说声“谢!”太难表达心愿,你领我抚摸着走远的年月,舔舐着有过的滋味,一望而痴呀!

                                            紧紧地拥抱

                                                                               伙夫2006

 

 

 

 

 

 

 

 

                     

 

 

 

 





梅子 (2013-09-12 21:49:26)

早上起来,一字一句读了"伙夫2006"的书评,感触颇深。伙夫与我是同龄人,与子蕴是校友,不管生活轨迹是怎样的,但看事情的角度却非常一致。

谢谢子蕴贴出这些书评。

子蕴 (2013-09-13 06:04:52)

我们这一代人还是与众不同的,也有人说我们是批量生产的,我们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包括思维方式,所以我们的心总是相通的。认识你真好啊。

雨林 (2013-09-13 12:26:12)

子蕴这本书,在家常的叙述里面有大山大海的情怀所以感动着大家。

海云 (2013-09-15 02:30:32)

每个书评都有独特的角度。

子蕴 (2013-09-16 02:41:19)

一语中的,作家的眼光的确与众不同。这些书评当真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见解,我把这些书评作为自己的教科书收藏,从中获益。谢谢海云,这样忙还来看成,感动唏嘘……多保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