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叶集

掇 叶 集

                                 (部分)

1、          竹下品茶,微风穿林。但见茶烟幽幽,但听天风吹笛。

   [评]一碗青茶,一片绿竹,一阵微风,本来是人生中再易得不过之事,但在当今浮躁的世界里,竟成了一种奢侈。唐代卢仝有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肤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喝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难道说的仅仅是喝茶吗?

   [评]现在的城市,无论在天南还是地北,到处都有茶楼和茶馆。按理说,这里应该是个清静之所,是抛却烦恼和欲望的地方,可事实却是边喝着茶,边谈论着利益的纷争,诉说着人情世故。茶,已经失去应有的“品位”了。

2、          春到游园,秋来观山。

       [评]春天之景,于一园中之一斑可见春之全貌。满园争艳,香阵扑鼻,蜂逐蝶浪,春色浓缩在小小园林里,如醇醇浓酒,令人醉倒。

      秋天之景,非入山林不可见秋景的不同层次和色彩,那种别有的厚重、旷远、清朗、宁静和玄淡,人入其中,自觉浊气涤去,清气徐来。王曦之曰:“从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顾恺之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评]此句之眼在于“游”和“观”。即观山游心。君不见,“五一节”、“国庆节”长假,各个名胜景点,车水马龙,眼里全是人,心中之景又从何而生呢?

3、          春夜不必饮酒,春色已然醉人;夏夜不必泛舟,虫鸣自有清声。秋夜不必品茶,茶烟空添新愁;冬夜不必课书,围炉野闻趣事。

      [评]春色如醉人,饮酒已成多余;泛舟如为求凉,宁静的夏夜,虫鸣也有同工之妙;秋夜萧瑟,茶烟幽幽,悲不胜收;“红泥小火炉,绿蚁新醅酒”, 冬夜红炉,好友夜谈,话语也能驱寒,不必定是红袖添香。

   [评]古人云:心中无丘壑,造作也枉然。心中有景,处处皆景;意中有情,满目皆情。可见作者所要追求的是情感的愉悦,一种适度的美丽。

4、           对肝胆友宜饮烈酒,说意气事,以豪入酒;对儒雅友宜饮黄酒,说史谈经,以妙入酒;对红颜友宜饮红酒,说才子佳人事,以韵入酒。

       [评]做不同的事,对不同的朋友,才现出情趣。所谓雅,正是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因为“合适”并不容易,所以“高雅”才被人们向往。“雅”是历练的结果,不仅仅是知识的历练,更是从知识里提炼出来的“真情”。因此,这种知识并不完全在书本里,更在友人的“气场”里,读书是在读人,读人更是读书。人有性情,物同样有性情,两种性情达到了统一,就是“合适”。

    [评]人之性情如酒,有浓有淡,所以饮酒可以彰显人的性情。

5、          春夜宜苦读,《金刚》、《指月》,以消情思缕缕;夏夜宜闲读,小品、轶事,以涤暑气阵阵;秋夜宜快读,武侠、传奇,以抵萧瑟袭袭;冬夜宜豪读,斗酒《史记》,以抒胸中寂寂。

       注]《金刚》即佛教经书《金刚经》;

        ②《指月》即《指月录》,记录禅宗公案的一部作品。

   [评]《金刚》使人静,小品使人爽,武侠使人豪。读书读到此处,也是一大快事。

   [评]读书不在结果,而是在字里行间发现有人和自己有心的默契,所以说读书可以“快慰人生”。

6、          《大学》,大人之学,取其大;《中庸》,无过不及,取其正;《论语》,微言大义,取其德;《孟子》,推仁崇义,取其气。

 [评]欲要内正外圆,不可不读书、经。欲读书、经,不可不知其大要。而欲有所得,非得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磨练。当下刮起了一股中国文化风,虽说是件好事,但也不能不令人担忧,风来了,很快又会过去,而文化的传承却不能从飘飘荡荡来,又飘飘荡荡去。我们需要的不是飘荡,我们需要的是驻留。

  [评]儒家经典的主旨在于正心,心正则身正。人作为群体动物,作为社会性的群体,不能没有规则。而儒家的经典说的就是这种规则。

7、          读尽人间好书,不妨做一书虫;看尽世间山水,哪怕是在梦里。

    [评]真读书人也!去其功利,才见真情。读尽好书的书虫不一定对社会有什么贡献,但起码没什么危害;山水虽然不能踏遍,但已经说明了仁智之心。

   [评]“朱门酒肉”只能香口,书卷墨迹却能香心。

8、          春愁忍别,秋愁盼归。

   [评]时有春夏秋冬,人有喜怒哀乐,春愁,秋愁,天时自与人情相合,人情亦与天时相配。诗词本来就是抒发情感的载体,托物言情,以情喻物。因此,诗词里常有春折柳,秋依楼,劳人思妇,写不完的春与秋。

      孤猿啼霜雁徘徊,闻之一声苦哀哉。

      四海为家星作伴,五湖漂泊云中来。

      两行青泪频偷滴,一片愁眉锁不开。

      萧条但随残阳去,相逢惟有酒开怀。

   [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诗人一夜未眠,却看到了“晓风残月”。酒如果不能销愁,可以借于诗词。

9、          机心不可多,清气不可少。

 [评]人生苦短,追求快乐才是真正的目的。以真心面对一切,以真气充斥体身,尔虞我诈,算尽机关,徒生苦恼,不如坦坦荡荡。《红楼梦》里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俗语里也有:聪明反被聪明误。人有的时候真的不能太“聪明”。

 [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儿童时的天真,长大了了无踪影,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哀。

10、   苦辣酸甜,才是人生之味;经史子集,终晓读书之妙。

   [评]驱利避害是人固有的特征,但刻意的驱避,却会失去生活中更多的经历,即使这种经历是苦,是辣,过后,都会成为人们淡然一笑的话题,都将化成厚实的人生。因为人生的营养都在这不同的味道里,即使有的味道不能全然能被我们接受。读书也一样,过于偏好,同样不利于对自己的培养。诗词歌赋等倾向于感性的,更容易使人动情,偏处在于人太感性,往往狭隘;长于说理的书籍,使人更具有逻辑和冷静,但又会流入固执。所以说,读书之妙在于全。

   [评]生命本来卑微,生老病死都是一样的循环,但在这个循环里,却各有各的味道。

11、   佛家在无情界里说有情;儒家在虚假世中论真诚。

   [评]佛只说空,不说虚无,所以佛才是大有情。赵朴初说:愿天下有情终成菩提眷属。有情人岂可与无情,虚无为伍?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肩负修齐治平大任,欲匡乱世于清明。舍我其谁?

      我们习惯于把各种不同的学派分成什么儒家,佛家。其实他们都是拯救者,太拘泥于派别,会让我们把他们的作用看狭隘。

   [评]“看破红尘”与“身陷世俗”,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在高处,却可以交融。

12、   吴刚若无恨,何必玉斧斫金桂;嫦娥应有情,常将明月挂疏枝。

   [评]以月寄相思,以月传衷情,于是,月也有了人性。那种起于心地的美好,也有高高挂起的时刻。“沧海月明珠有泪”,多少柔肠百断的故事都发生在月下。“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多少多情而深刻的追问与月相随。

   [评]都是月亮惹的祸。

13、   月不醉酒也有韵,人虽相守却无心。

   [评]人心最难测,不惟其隔着肚皮。人心一旦和利益相随,真情便渐渐远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评]人最终成为了世界的主宰,都是靠玩心眼玩出来的啊!可怕!

14、   三寸金莲,难得君王到白头;一锦回文,却将浪子论生死。

      [注]①出自李煜“步步生金莲”。 

      ②出自苏若兰。苏为前秦将军窦滔夫人,后窦滔另有新欢,若兰书写回文诗于锦上,寄与窦涛,窦滔读后深有悔意,夫妻恩爱如初。

   [评]以色事人,则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不如以德,不如以才。《资治通鉴·汉纪》载:汉明帝时马皇后(马援之女)“后既正位宫闱,愈自谦肃,好读书……未尝以家私干政事。帝由是宠敬,始终无衰焉。”

    明代朱元璋时期马皇后也是一位令后宫朝臣敬仰的皇后,把她与唐代长孙皇后相比。

   [评]最容易发生,却又最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是红尘中的“情和爱”。有的人“性而上”,有的人“情而上”,所以叫:性情。

15、   秋清山色远,月明人影瘦,叶黄树红萧瑟酒,又忆燕子楼。

   [评]古人造字,别有寓意,“愁”,不正是秋天的心吗!一片萧瑟景,几多离人愁。“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多少说不完的感慨,多少说不出的忧伤,都在这秋心里。

   [评]“别”,送去的是祝福和平安,留下的是时时的寂寞和孤独。

16、   苍天无情,广寒宫里闭佳人;御沟有意,寂寞宫花传消息。

   [注]①即月宫。 

      ②皇宫内外相连的一条小河。传说唐代诗人顾况有一次见到沟中漂出桐叶,叶上有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表达了深居宫中的宫女的愁绪。顾况也以同样的方式和诗,安慰这为不知名的宫女。此事传为佳话。

   [评]宫宇可锁身,用什么锁心?最无可奈何者,莫过于情字。

   [评]“情”,有时可以让人开怀。但更多的是难以承受的深刻。

17、   孟子不可及,因其才高;李白不可及,因其灵动;少陵不可及,因其苦深;若士不可及,因其情至;庄子不可及,因其高逸。然其书不可不读,读《孟子》以养气;读《太白》以知狂;读《少陵》以历心;读《还魂》以动情;读《南华》以扬清。

   [注]①即汤显祖作品《牡丹亭》,又称《还魂记》。 

      ②即《庄子》,又称《南华经》。

   [评]行万里路,须用心走;读万卷书,须用心读。心要正,眼要高,才能提高自己。

   [评]高山仰止,说的就是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在这些作品里,我们一再声称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怎能离开这些呢?

18、   读史不可不读经,读经不可不读史。史离经则野,经离史则空。论史须以经为绳,论经须以史为据。

   [评]不仅想到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之语。无根据之经,必然显得轻狂,无准则之史,必然显得粗野。

   [评]想到另一个问题,即史书记载的真伪性。历史出于对当下统治的考虑,必然对历史事实有不客观,不公正的描述和评价的现象。对己有利的褒扬的就多,对己不利的贬斥的就多,甚至歪曲。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正因为如此,我们很难了解到真正的历史了,我们能了解的都是过滤了的或是篡改了的历史,其实已经不是历史了。

19、   可敬,从德中来;可爱,从性中来。故君子正德养性。

   [评]毛泽东说要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20、   人生之不幸莫过于情非所愿:谢道蕴不幸而嫁凝之;李易安不幸而夫婿早逝;朱淑真不幸而抱香枝头;蔡文姬不幸而三改其节;杨玉环不幸而魂归马嵬;陈阿娇不幸而独闭长门。

   人生亦有精诚,终成连理:西子有幸而一叶扁舟;文君有幸而酤酒当垆;孟光有幸而举案齐眉;若兰有幸而回锦传情。

   [注]①东晋名士谢安侄女,颇有才华。

      ②即王凝之,王羲之之子,与其兄弟相比,其才华平平。后死于孙恩叛乱。

      ③即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后失宠被幽闭长门。

      ④即卓文君,文君新寡,而遇司马相如。

      ⑤陕西孟光,相貌平平,然举止大有风范,后嫁于梁鸿,“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评]人生幸与不幸,虽说由天,岂不由人事哉?

   [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久”啊,但我们仍然愿意活着,因为还有那十之一、二的如意。

 

21、动人诗句不需多,一句足以传千古:“红杏枝头春意闹”,“黑云压城城欲催”,“满城风雨近重阳”……

   然一句之得,须有万卷在胸。

[评]随心所欲,都是劳苦的升华。潇洒纵情,都是沉重的释放。不经历劳苦,不经历沉重,怎会有纵情随心!

[评]厚积薄发。积累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集沙成塔,集腋成裘”说的不都是积累的重要性吗!马克思也说:量变引起质变。

22、   读得几年书,写得几篇文,岂可称得上知识分子?须知,知识分子不仅要“妙手著文章”,仍需“铁肩担道义”。横渠先生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注]①②语出李大钊。 

   ③即宋代大儒张载。

[评]当今,读书的人多了,有技能的人多了,文字,媒体传播速度快了,人胖了,肩膀弱了;话多了,自由意志没了。知识分子绝了!尤其是在当今的领导意志的教育体制下,怎么能培养出读书人?最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了些书的人。陈寅恪说读书人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此两点,才可能“担道义”,才可能“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

[评]“文化人”所充当的应该是“民族的脊梁”。今天的文化人和民族大义的关系淡漠了,与之有关的只是那点对一个民族发展而言微不足道的利益。

23、   镜宜对美人,酒宜对韵人,茶宜对淡人,竹宜对幽人,花宜对情人,菊宜对野人,梅宜对古人,松宜对逸人,才子宜对佳人,鹃宜对怨人,红豆宜对恋人,水宜对智人,山宜对仁人,雪宜对高人,石宜对痴人。

    [注]① 出自王维思念友人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后人们将红豆引用为男女相思之物。

       ②③《论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评]人之所以对物有情,是因为人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物上,同时人也把物的本质投射到自身,仿佛物和人一样也具有的鲜活的生命。这就是美学中所说的“移情”和“同形同构”。

    [评]价值存在于发现价值的慧眼中。

24、   泛舟对闲人,饮酒对佳人,品茗对清人,说剑对侠客,论道对贤人,读书对渊人,闲聊对博人,出游对趣人。

   [评]对适合的人干不同的事,本身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对方即是创造者,也是欣赏者。事与人相得益彰。泛舟求闲,而又对闲人,更有一份闲趣;饮酒对佳人,平添几分韵味;茶本清,对清人而品,又增几分清气。如此,不一而论。

   [评]“饮酒对佳人”颇有情境,说的不正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吗!

25、   读史须学苏子美,斗酒《汉书》,以张其胆;谈禅须学苏东坡,美女《公案》,以定其心。

[注]①即宋代文人苏舜钦,苏读《汉书》,看到得意处,即喝一大口白酒,以书下酒,以书为菜。

   ②即朝云,据说为苏东坡喜爱的侍女,聪慧有文才。

[评]豪情与定力,成人于一身,才是完人。惟心不妄动,才可以读书,才可以说禅。

[评]酒张英雄胆,甜酣也淋漓,朝云爱慕心,方显佛家意。

26、   忙里偷闲,才知人生滋味;闲里偷忙,不废五体精神。

   [评]人忙着是为了追求自在的生活,只有在自在的生活中,才能生出美的眼睛。所以,忙中要懂得让自己闲下来,动中要知道让自己静下来。但闲不是懒散,在闲中也要懂得忙,静中也要知道动。让精神始终处于一种适当的节奏当中。

27、   君子佩玉,取其温,取其良;美人戴金,取其华,取其贵。

   [评]华贵,不要雍容。人何尝不是如此?自古就有以玉喻人之说,取其质坚,取其性润。内刚强,外圆融,不正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吗?

28、   冯谖之铗弹于有量之人;子期之琴抚于知音之人;靖节之菊赏于野逸之人;李密之文,读于知孝之人。

[注]①战国策》记载:齐国人冯谖穷愁潦倒,寄食于孟尝君门下,终日粗茶淡饭。冯谖怀才不遇,牢骚满腹,靠在柱子上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牎”孟尝君得知,吩咐总管给他鱼吃。不久,冯谖又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出无车牎”孟尝君又让总管给他车子。过了一段时间,冯谖第三次弹铗唱道:“长铗归来兮,无以为家牎”孟尝君再次派人供他老母衣食。冯谖从此不再弹铗,为孟尝君“烧债契市义”,建立“狡兔三窟”,辅佐孟尝君夺回齐相宝座,并安居高位数十年。

   ②钟子期与伯牙故事。 

   ③即陶渊明。 

   ④晋名臣,著有《陈情表》,此文后录入《古文观止》。

[评]价值在于被欣赏,在于懂得欣赏,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说明不仅要有欣赏的眼睛,还要有宽广包容的心。

[评]弹琴者切记:打听清楚听者是否属“牛”。

29、   米芾爱石成癖,林逋爱梅成癖,杜预爱《左传》成癖。癖与雅合方为正途,至于“嗜痂成癖”,岂可得乎?

   [评]虽然并不能说有嗜好就一定是可取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癖好的人真正热爱生活,因为癖好和专注紧紧相联,有嗜好的人必定用情至深。虽然在一般人看来,这种行为有点难以理解,这恰是痴迷生活的深刻之处。

30、   耳听音。今校园之声俱不可听,因无读书声。

   [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当今教育最可恶之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整体教育不断地分割,把人的生活变成一块块实验田。导致学生普遍的厌学,茫然没有目标和动力,学习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生存技能手段,缺少了学子应有的朝气,缺少了读书应有的乐趣。

   [评]“超女”之路看似风光,却误导了大批好逸恶劳的青年。因为不读书,眼睛里只有美丽的肥皂泡。

 

 

 






panda13 (2013-04-24 15:59:58)

好文!只不过似乎在别处读过。不知是原创,还是转载?

欢迎新文友!

梅子 (2013-04-26 08:23:49)

我也有此感受和疑问。

每次的篇幅可以小一点,慢慢贴,这样好读一些,可以慢慢咀嚼(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