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能(一): 为什么聪明孩子会做不聪明的事儿?

 

情绪智能()

为什么聪明孩子会做不聪明的事儿?

                              

      2003年,学业成绩傲人的旧金山湾区Saratoga 高中连续发生了三起学生作弊事件。当事学生打破作弊者是差生的原型,成绩本来就都良好。很快,邻近的Cupertino 初中学生爆出烧毁学校的计划。几次事件都是亚裔孩子所为,为社区敲响警钟。当年三月七日<<世界日报>>专题报导,<<南湾两所学校亡羊,社区讨论如何补牢>>。中强调,许多亚裔家长容易将中国士大夫观念转移到孩子身上,学生易产生“唯有读书高”的念头,而应对解决实际生活中压力的技巧不够,同伴交往中容易盲从,造成悲剧。

 

     事隔9年类似事件再次上演。2012年12月13号Cupertino学区赫赫有名的Monta Vista 高中一名学生因对某课成绩不满,在邻近一所高中墙上涂鸦,指名要炸死那位老师,导致全校停课。虽然警察并没有在校园发现炸弹,但这件事将会被永久记录,直接影响这位同学将来的大学及工作申请。

 

      这些事件让亚裔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当事学生成绩都不差,应该都很聪明;数理阅读推理能力都很强,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的判断推理和自控能力这么弱,做出这样不聪明的事儿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讨论两种不同的能力:认知能力和情绪智能。

 

        认知能力包括词汇量,语言理解及表达,逻辑推理,记忆力等理性能力,也是我们传统意义上常说的智力。商, IQ( 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标准智力测试得出的分数,往往被认为是聪明程度的指标。孩子会背多少首唐诗,会做多难的数学题等常常家长拿来做比较,这些大多是智力的表现,是教育中被关心的重点。从1916年美国第一个标准智力测试(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在斯坦福大学诞生,传统的智力就被划分为两类:语言类能力包括词汇量,理解,语言推理等;非语言类偏向数字推理,图形组合等对数学预测性强的能力。之后80多年间陆续出现的智力测试大多保留了这个基本框架。

 

         与之相反,感性的情绪个性发展,虽然同样每时每刻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却很少引起注意虽然早在1920年美国心理学奠基人之一E. L. Thorndike 博士就发现传统智力无法预测人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他提出的“社交智能”概念在几十年间并未受到任何重视。

 

     198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Harvard Gardner博士在多年对脑神经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的语言及非语言能力已经远远不能囊括人的智力发育,推出多元智能的理论,包括:

语文智能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数学逻辑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音乐智能 Musical intelligence

肢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空间智能 Spatial intelligence

人际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内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自然环境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其中“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两种概念,开始得到心理学界及公众重视。

 

        人际智能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总体来讲,就是与人相处的能力。

 

         内省智能指个人自我了解、分析省思的能力,是建构正确自我概念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价值敏感、有良好的自我感觉、直觉能力,会自我激励、懂得设定目标并完成。总体而言,就是了解自我、包括自己的优缺点,认识自己的情绪、动机、兴趣和愿望,以及自尊、自省、自律、自主等的能力。

 

         1995年Daniel Goleman博士出版了<<情商:为何比智商更重要>>(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一书,从此把公众对情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的关注推向顶峰。他把情绪智能归结为5个方面的能力,其主旨和Dr. Gardner的“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很相似:

 

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 对自己情感体验正确观察了解

自我调控(Self-Control):适度控制自我情绪

自我激励(Self-Efficacy):积极乐观,坚韧不拔

同情及移情(Empathy):客观地理解,分析并接受他人情感

社会交往(Social Competence):建立互助互惠的和谐人际关系

 

      Daniel Goleman 博士进一步指出,对人生的成功与幸福来讲,情绪智能比传统智力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类掌握并应用社交常识,调节情绪,积极应对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变化,并与人交往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待人接物中所需要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解决冲突,人际沟通,挫折承受力,决断力,应急力等。Daniel Goleman 博士推出的成功方程式是:20%的IQ十80%的EQ=100%的成功。类似观点在世界许多成功人士中屡有认同。比如香港商界名人李嘉诚先生在香港理工大学的讲话中谈到他成功的因素时,也特别强调除了理性较强的智商外,情商的作用更大。

    

     智商和情商有许多不同。比如 IQ受先天的因素影响多,后天改变比较难,上下浮动不超过25%。这一点在<<有机的孩子>>一篇中有详细讲解;情绪智能的发展也有相当的基因成分。乐观与悲观,紧张与放松,敏感与否等人格特性在孩子出生时就有一定倾向后天的引导及培养对情绪智能的影响可达50%左右。另外,心理学长期研究发现传统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等,在二十岁后逐渐减弱,而情绪智能在四十岁末五十岁初才达到顶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情绪智能随生活阅历的增多可以不断得到提高。EQ和IQ并不对立,全面发展可以让孩子锦上添花。相反,即使IQ再高,如果不重视EQ的发展,也会影响到IQ的正常发挥,甚至因情绪失控而做错事情。

 

     2010年引起全美社会轰动的教育片<<Race to Nowhere>>中记录了Danville市一位13岁的欧裔初中生,平时成绩优异,才艺双全,因为一次代数得了F,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人扼腕。采访孩子的母亲时,她的结论是“都是那个愚蠢的F惹的祸(It's all that stupid F)! 这个记录片的主题是提醒社会孩子的压力太大,失去了求知应有的乐趣,不无它的道理。但如果结论就是学校不能给“不及格”,不能给下一代任何压力的话,那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如果不能承受一次F的失望,试想将来她能承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挫折吗?也许不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也许不能被喜欢的人接受...孩子需要的是学习锻炼挫折承受力,而不是让家长老师解除所有的压力。如果她有真正坚实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不会被一次F轻易击垮。

 

    近十几年间商的培养从学校到职场开展地如火如荼,我却在工作中常常碰到对情绪智能的缺失仍然不以为是的父母。四年前我工作的高中一位九年级的华裔资优生(Gifted - 智商肯定是130以上),常常表现出压抑的愤怒,有一天上课间失控,把自己的拳头在墙上连续打到出血,老师拦都拦不住。加州5150号法案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显示任何严重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倾向,学校有权在通知家长前先报警,学生会被警察直接带到精神病院监护72小时。这位同学被警察带走后,副校长马上打电话通知家长。他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说他就不能继续上荣誉课(Honor's Class)了?”事后副校长和我讲述时说,他当时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孩子被警察带走了,妈妈不问他的安危,先担心选课对将来申请大学的影响。这种情绪状态,孩子能不能完成高中学业都难说,怎么父母还无视情绪健康的重要性呢?

 

       许多教育心理研究反复证明情绪对儿童的学习,人际关系,及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要预测学前期孩子在成年后的成就,不是看他们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情感与个性的发展。例如是否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延迟满足能力,是否知道何种行为较恰当,并能克制不当行为的冲动。这些都是情绪智能的基本成分。相似的智力下,对自己的情绪调整力强的孩子自尊也尊重他人,冲突中头脑保持客观冷静,困难压力下不失信心与目标。他们不但更快乐,而且一生事业与个人生活都更成功。相反,缺乏积极自我概念,一有压力就紧张,冲突时容易冲动,或表达能力弱都会给孩子在学校及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潜能造成负面影响。严重的情绪障碍影响到身体健康,甚至造成悲剧。试看几次枪击事件的凶犯,包括刚刚在康州制造Sandy Hook血案的Adam Lanza,无一不是在校期间被形容为“孤僻”,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后来发展到焦虑等情绪障碍。虽然智力优异,被报道为在课上“静悄悄地拿高分”,但采取暴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恨,智力和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呢?一样是教育的失败。

 

从美国下一代的整体成长环境来讲,情绪智能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突出。现代社会给父母的压力大,许多家庭都必须夫妻两人全职工作,给孩子的时间无形中减少了许多。同时,下一代面临信息爆炸,网络让他们接触到更多诱惑,对他们实际生活中的选择决断力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才能帮助下一代在生活中认识自我,善与人往,并积极乐观地面对压力呢?


情绪智能(二):我是...?

       情绪智能():  情绪的ABC






雨林 (2013-01-04 11:04:37)

收藏!

呢喃 (2013-01-04 11:20:55)

要预测学前期孩子在成年后的成就,不是看他们积累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其情感与个性的发展。例如是否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延迟满足能力,是否知道何种行为较恰当,并能克制不当行为的冲动。

牧童歌谣 (2013-01-04 12:07:55)

好文。收藏 !

Sujuan (2013-01-04 16:07:27)

谢谢心桥,非常有启发的专业育儿文章!期待下文。

若敏 (2013-01-04 18:32:19)

这篇文章太及时了。我马上收藏!我最近就遇到类似的学生和家长。

感谢心桥提供专业指导!你介意我转给我的家长和校长吗?我会说明来自海外文轩的心桥。

再次感谢!

 

心桥 (2013-01-04 18:55:32)

 感谢各位的支持和鼓励。如果能对您身边的家长或学校有帮助,请随时转发。

桑妮 (2013-01-05 04:54:32)

搬个小板凳,来听心桥老师讲课。非常好的话题。

予微 (2013-01-05 06:25:02)

谢谢心桥老师的专业解惑!好好学习!

心桥 (2013-01-05 06:53:37)

感谢桑妮和予微的鼓励。我工作的头两年也是崇拜智商测试,以为找到了教育成功的根源;但在学校工作越久越发现它的脆弱,所以才从2002年起开始情商的夏令营和讲座。会在下几篇总结自己这10年多的观察和体会。

henrysong (2013-01-05 07:08:54)

好文章!作家长的都应该读一读,尤其是国内一味只知逼孩子读书而不顾其他的家长更应该读。

百草园 (2013-01-05 15:11:04)

读了这篇文章,心里挺不好受,不光是为了那些孩子,我觉得家长的责任更大。为什么让孩子心里扎下学习至上的观点?难道我们成年人还不知道一个人在他以后的家庭和事业里,成不成功几乎与你以前得了多少个A没多大关系! 我们是普通人,我们的孩子以后99.9%也会是普通人。为什么不让他们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少年?给孩子一个玩乐的空间,让孩子知道走路跌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让孩子有一个正常的心态去面对社会。

俞静 (2013-01-05 18:22:27)

谢谢分享。

心桥 (2013-01-06 04:31:18)

感谢您的反馈。咨询时有些家长觉得身不由己,因为所在的社区家教的常模好象就是拿孩子成绩当评价父母的标准。我工作的初中和高中年年为家长办类似题目的讲座,知道除非一点一滴地改变父母和社区文化,只盯着学生是没用的。可问题是:每次来参加讲座的父母已经多少注意到这个问题,真正需要改变的家长大多不会对这些讲座感兴趣。

心桥 (2013-01-06 04:37:33)

感谢您的鼓励。国内很多家长有这个意识但身不由己,因为应试制度决定着教育的侧重点。我国内的亲戚学前期很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可一入小学就顶不住了,全部题海战术。

何音 (2013-01-06 12:39:41)

我觉得这事挺正常,不要说孩子,就是成年人不也同样如此,哪个聪明人不做傻事呢?

心桥 (2013-01-07 05:35:46)

感谢您的反馈。To err is human. 我们都是凡人,没有不做错事的。可象文中提到的“不聪明的事儿”,如成绩不理想就指名要炸死老师或自杀,我不敢说“正常”。日常生活中多注重挫折承受力的培养,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何音 (2013-01-08 10:18:18)

我妈长爱说孙子,因我儿子喜欢在地上玩耍,我妈心疼孙子,怕孩子在大冬天受凉,因此常要喝止他,我儿子嘛又百听不改,搞的事情很纠结。无奈我只好劝我妈,我说您真没事闲的,等您孙子到我这样大,您给他多少钱,他都不愿在地上匍匐前进了,每个有每人的世界,每人有每人的标准,何必一定要用您的标准给别人呢。世上之事往往就是你做的到而我做不到,我做的到,你却做不到。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有老师会说某个学生的成绩很差,其实他不但伤害了孩子,也是违反了自然,造成对大家的伤害,何必呢!从此我妈看我儿子打滚,忍不住想说时,只好掉头当做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