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颤颤走上北京燕山大讲堂

 

北京燕山大讲堂的开办主题宗旨是:汇聚思想,容纳意见。正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实,自北京燕山大讲堂开办至今已近200期了。而我直到参加第189期走进大会堂时,才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一样开了眼。可是,刘姥姥和梦姥姥生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前者识字不多,深居简出,更不知电话是何物,网络是何怪。而梦姥姥却号称“诗人、作家”,(这些称号都是本人躲在镜子背后自恋时把大家的过奖夸大了想象的)生长在IPHONE 5 IPHONE6的时代,网络也已经是生命中的主动脉了,却对如此大型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大讲堂前所未闻,简直孤陋寡闻到惨不忍睹的地步,这种无知就不再献丑了。

 

话说20121116号(大概),那天好像是个艳阳天(武汉),我和海云在打越洋电话,她谈到了北京燕山大讲堂的事,并建议我去北京看看,她想把我引荐给文化界,特别是出版界人士,包括主办方之一的张总。于是,她灵机一动说,要不,你也来参加演讲吧?我说,人家邀请的是你,又不是我,我去讲什么?她说,没关系,我向张总介绍你。他肯定欢迎你去参加。

 

海云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第二天,她给我邮件,说张总非常高兴,希望你能去参加演讲。

 

这就是我参加此次北京燕山大讲堂的前奏曲,是海云帮我弹奏的,张总找了观众。

 

因此,我想,我不能负重望啊!

 

在演讲开始之前,我趁我家大个子和海云都去寻找卫生间的当口,发现讲堂外偌大个大厅内一侧,有个美发厅,我闪身进去,慌忙地问:我这样的头发梳理一下需要多长时间?我只有半个小时给你们。

一个颇有明星风范的理发师女郎看了看我一头的乱发说:最多20分钟。

这就是海云说的那个插曲,她和大个子满地找人。

 

头发是搞定了。可是,我的心却还没搞定。写好了的稿件,却在上台的那一瞬间,我悄悄地扫描了一下台下,哇,大眼小眼齐刷刷地投向讲台上那一束塑料花后面的一个战战兢兢的人——来自荷兰的诗人、荷兰《联合时报》的专栏作家,梦娜女士,(这是主持人介绍说的)。这下,我拿上去的电脑屏幕上虽然明显地显示着我的讲稿和插图,却两眼一抹黑。尽管在台下读时,还挺满意的。可是,那时刻,仿佛有个隐形人站在我的背后,只要我开口,他或她就会手拿一块黑布,蒙住我的双眼。于是,我眼前的电脑和台下的人,包括介绍我的主持人,还有为我全心全意录像的我家大个子,更有那些闪光灯(傻瓜照相机)成了耀眼的光,一道道白色的光。我顿时发现,我成了明星,仿佛站在好莱坞的领奖台上,虽然我的身材和演技作个群众演员都没人要,可我还是飘飘然了,飘啊飘啊,飘得矮矮的讲堂天空(天花板),人群(观众),闪光灯(傻瓜摄像机)全成了浮云。我暗想,都是神马呀?前方(前程)?浮云啊。浮云啊......

 

之后,我在一片空白中看不懂我自己写的讲稿,在一片空白中看不到台下的人。好在我戴上了眼镜,隔着玻璃总要真实面对胆子大一些。所以,我开始不要讲稿背诵似的胡诌起来......

在这之前,我和我家大个子有个约定,他说:一定要简短!如果我觉得你讲的时间太长了,我就这么做,你就得马上停止。(他将两只大手伸展开,两掌心向内相对,像一对恋人想要亲吻一样,慢慢地靠拢)他这样做时,就是暗示我,你该停止演讲了。我说:你干脆做球场上的裁判动作,搞个暂停的动作,容易懂。他说,不,就这样,定了。我当时非常钦佩他的想象力地点头,非常非常的敬佩他,我这样夸张地对他说。他那个笑开花的样儿,我就不好意思再说了。

我是有后盾才那么大胆地漫无边际地胡诌的。

估计人们听得快发脾气了,或要暴动了。我还没意识到我该看看台下的大个子一眼。

我刚才说过,我一上台,四处变成了浮云一片,神马都看不见。他自然是空白中的空白。因此,我估计是讲得忘了自己都变成了空白时才突然想起他来,或是他急得不行,向我不停地打手势,两掌早合拢在一起了时,我才抱歉地点头,还没说完下一句,落荒一样地逃下了台,差点忘了说谢谢。

下了台,坐在我身边的女士悄悄地告诉我说:“梦娜,讲的真好。”

我擦了擦心里的汗(不是额头上的),微笑地感谢她的安慰。

事后,我们一起吃饭,大个子问海云,她(指梦娜)讲了什么?

海云毫不留情地说:“她讲了讲稿上不讲的。”

哈哈哈,大个子笑开了花,我也笑开了花,海云更是笑得不行。

 

所以,我回来后,很快给主办单位和主办人分别写了几封邮件,说明我不愿意将演讲录像和讲稿发在网上的事。虽然他们感到遗憾,但我感到应该这样“谦虚”一些。(不好意思献丑啊,所以,找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不让大家笑话。

但我要纠正一下,网上主持人说:“梦娜老师讲到莫言老师获诺贝尔奖时,是对现在政治体制下的创作文学认可,可能很多人不会这么认为。莫言是一个体制内的作家,但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生死疲劳》,我个人对土地制度对土改最深刻 的认识来自他的小说,共产党夺取政权时用土改,在这个小说中多么虚伪,分了土地,地主被斗死了。尤其长工把土地分给了他,后面又要收回,因为不愿意入社, 所以一辈子是另类,他住的那个地方要过路、挑水都不可以。通过小说看历史会更深刻、更真实。好几个老师问到我在莫言小说和村上春树的小说,更倾向于谁。我 说我倾向于莫言,他比较厚重,当然他的文风我不喜欢,狂轰乱炸、不节制的语言会说不了,但所讲的题材、所触及的话题远远超过了村上春树的小清新,村上春树 说“在一面高大、坚固的墙和一只撞向墙的鸡蛋之间,我将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莫言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从文学来说,莫言的获奖是作品本身的成功,跟这个体制没什么关系。”我根本没这么说!(呵呵,的确不是我说的。)主持人搞错了。她还有一个错误,说谁谁的先生全心地为她录像,等等云云。也错了,是梦娜的先生。(这是个婚姻原则问题,我的老公,我作主啊。哈哈哈)

 

下面,我将我的讲稿贴在这里。(那个电脑在国内被摔坏了,我过去的文件全部丢失,这份稿件还是存在我女儿电脑中的一份,幸好她没有删除。否则,主持人说我说了莫言的那些话,我算是有口难辩了。)


讲稿原稿:

 

谈谈为什么在海外坚持华文写作

 

我为荷兰《联合时报》做专栏时间并不长,却收到了许多读者的好评。而正值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黄金秋季,我作为欧洲荷兰的海外写作人应邀来北京,参加腾讯网燕山大讲堂189期”的座谈会和九州出版社、加拿大《世界华人周刊》杂志社联合举办《世界华人文库》(第二辑)新书的发布会,有机会向来自海内外的华文作家、评论家、出版人学习、我感到很荣幸。请让我首先谢谢主办方和承办方: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九州出版社、《世界华人周刊》和腾讯燕山大讲堂、北京706青年空间、北京科发文化交流有限公司为海内外华文写作者构筑的这一世界大平台。

我知道,我不仅作为海外华人华文写作者,更是作为荷兰《联合时报》专栏作家的身份和海外文轩的成员站在这里聆听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铿锵脚步声。

一,文学创作的过程,是融入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潮流的过程

文学是世界的,是人类共有的,是人类灵魂的外在表现。而这个表现的核心是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准确地说是再造力,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我一直认为,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是对社会奉献精神文明的过程,是始终坚信文学能让人性的丑美分割开来的过程。比如小说、散文、随笔、纪实、杂文、诗歌等等,宗旨一定是朴实、真实、诚实、现实的。意义在于讴歌人性的真善美,抨击人性的丑恶伪。

人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会通过文学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把海外华人的生存压力尽量以展现和释放的姿态表现出来,读者的眼界就会跟随你的眼界而越来越宽越大远,阅读兴趣才会越来越浓厚越放松。

放松是一种姿态,一种境界,一种生活的质量。

我们身在海外的作家,要把读者的方寸之地变成世界辽阔的天地,让他们脱离狭窄的工作空间,走向心灵无垠的宇宙,和宇宙对话,和每一个社会人对话,和自然对话,和我们自己对话。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社会责任,写作责任。

 

中国有句俗话:“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很有寓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

我想,我们这些海外的写作者想记录、描写、讴歌、升华真实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有时只能用文字表达的真谛。它成了一种心愿。

心是“心愿”的词根;词缀自然是“愿”。缀,顾名思义就是承载,是我们“心”的承载。那就是交流、传递、共享文学创作的萌动与激情,艰辛与喜乐。用自己的方式,以纸笔为工具,记录下来,拿捏一个文学创作的海鸥雏形,让它在浩瀚的大海之上,在自由的天空中,放松地飞抵两岸。它又像是海外移民迁徙的鸿雁,在鸿雁的鸣叫声中,或高亢或哀婉,或张扬或隐喻,是生活的迁徙跋涉,是挑战勇敢与智慧的冲锋号。因为它传递讴歌着生命的可敬和大爱。因此,它必将成为有声动画来感应人类灵魂。

 

我们处在当今之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大变革大发展追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时期,它注定是海内外华语写作者一个广阔的平台。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们可以从文学发展的脉动中看到它的波澜壮阔,文学也是社会与文明发展的助器,我们不可以想象没有文学的社会和人类。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海纳百川的,何为“大”?有容乃大,有为乃大;容,就是包容并蓄,为,就是能动地有所作为。

 

作家写作的智慧,无非是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生活,那些人们认为非常细小琐碎的事,那些看不起眼,发展缓慢的进步和不同,都要用心记录和积累,从而提炼和升华它,以不同文体的形式与世界对话,与时事对话,与笔下的人物对话,最后融汇在一条智慧的河里,让它涓涓不息,奔流不止

如果你一定要将中国人的文学形象用你的笔向世界各个角落的个体和群体画出轮廓来的话,你的读者群才能真正被打开,读者是每个写作者的广阔视野,是海外华文写作者在创作中,就能够熟练地掌握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深浅的差异,找对写作的准确位置。你的着笔基点、视角、情感立场价值取向等等并会在其中找到丈量你的文学作品的尺子

 

二、参与海外文轩编辑散文集和小说集《与西风共舞》,让心灵再次受到震撼。

 

自从参与海外文轩的散文集和小说集《与西风共舞》的编辑工作以来,我被海外作家们辛勤笔耕的精神所感染和感动。

这两本集子都是由美国美国科发出版集团公司(www.kfbookusa.com)和世界华人周刊出版公司(www.worldchineseweekly.com)联合出版的。我们在收录稿件的过程中,得到海内外很多文友的支持和理解。也在阅读审稿的过程中被投稿者笔下真实的故事而感动,甚至流泪。有时又被他们诙谐幽默的文笔而开怀大笑。

这些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海外华人,写作不是他们的饭碗,只算业余爱好。特别是你写的是中文作品,不是你现在居住国的母语,你废寝忘食地写,给谁看呢?只能给同胞看。当地的主流媒体不会关注你,甚至不会承认你。国内呢?国内的写者多如牛毛,而且他们长期在母语的熏陶下,他们的中文写作不会像海外的写者一样远离母语环境,而是不断地丰富借鉴母语的精华而丰富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比海外写者更容易被主流媒体关注和承认。所以,海外的人写作非常地不容易,他们有的白天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有的要相夫教子,首先做个好太太,好母亲,然后才能孤零零地挑灯夜战,把心中的故事用母语和西语撞击后的美妙表达方式写出来。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他们的写作动机是纯粹的,记录情感是真实的表达的爱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他们很少抱怨,很少发泄颓废的情感或无病呻吟的做作。他们笔下的每个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具有不败的生命力。

 

我写移民,写自己,写底层人,写时代的风采。

们的文学作品是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碰撞中发展丰富起来,我们不祈求它成为精品,也不奢望自己大家。写作的基点是纯粹的。

 

海外作家写作的辛酸和勤奋,在很多人眼里是不被重视的,甚至很多人会笑话我们,不被理解,不被承认,甚至讥笑讽刺成为我们写作路上的荆棘。但我们懂得,理解是需要时间的,需要等待的,也需要经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则与我的话题并不搭边的故事:一天清晨,有个人去找孔子问个问题,孔子还没起床;他的学生在扫院子,问来人何事那人说,想问先生一年几季,学生不屑的回答四季啊那人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于是,两人争执起来,并打赌谁错了谁向对方磕头。这时孔子推门出来问争吵什么?那人上前忙问:“我想请教先生,一年有几季?”孔子答:“一年三季”那人兴奋地对学生说:“听到先生怎么说的吗?你错了,给我磕头吧。”学生很无奈地给那人磕了头,那人也得意地走了。学生困惑地问孔子:“老师,明明一年四季,你为什么回答他是三季呢?”孔子反问学生:“你没看到他是个绿色的人吗?”学生更迷惑了,孔子语重心长的说“见过蚂蚱吗?因为蚂蚱活不到冬天,在他们的眼里一年只有三季。有的人就像蚂蚱一样,没见过冬天,你跟他说四季,他相信吗?所以他是“绿色”的人。

人与人不同其差异客观存在。

 

我所居住的国家是一个海洋小国,正是因为海洋生态,使生活在这个国度的民族,祖祖辈辈打造和沉淀出他们为之可歌可泣的、富于冒险的海洋文化,诞生了诸多像巴伦支船长演绎的那样,近代商业贸易及商品经济中的诚信文化等等,这个国度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来自世界不同地域的文明,是这个民族对海洋的认知,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只到今天他们骄傲着自我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我作为一个来自古老大国民族的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地域的国度里,曾遇到过多少因生存方式、习惯习俗、文化传统差异带来的生活障碍及思想纠结,有的甚至是痛苦“不可理喻”的相向矛盾性是靠什么来调和呢?那就是认同感。

认同是很难的过程,有时是痛彻心扉的,这种痛既有内涵的也有外延的,因为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像咱们中国人说的那样,是柴米油盐的、是衣食住行的、是人来客往的、是妻儿老小的、是喜怒哀乐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生态的差异,如果没有认同,想象得到会是什么样的结果。认同的途径之一,就是融入当地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生态,真切了解和认识差异的互补性,从而尊重各自对方的选择,共同互敬自己所不具有的文明,和谐地、互助地、平等而自由地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同一片土地上,同一顷海洋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读书也好、行路也好、阅人也好,这些只是形式和表象,给予自己的是形形色色的不同时空的外在,其真正的内核,在于用心灵的去触摸、去觉悟,在自然和人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精彩和拙劣同样的纷呈中,用灵魂去参与和分享。

 

我想抽象地从“写”这个中国方块字本身去悟。

我认为,中国字是世界上最神秘最具魅力最形象化最赋予思想和最有画面感的文字。

比如“写”字,秃盖下一个“与”,既象形又会意

说它象形,秃盖像是在房屋里,干什么呢?与。

“与”去掉它的介词和连词,可以解释为赠、给、交往、追求。

太奇妙了,太伟大了。

赠什么?给什么?交往什么?追求什么?是文字吗?是方块字还是字母符号?仅仅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记录或备忘吗?

还有个问题是“与”谁?我们不厌其烦的坐在屋子里、书桌上、电脑旁“与”着,绞尽脑汁地“与”着,不是很形象吗?

作为一个笔者,我个人认为写首先是一种付出,没有付出无法给与,用笔去耕耘一块属于自己的心田,用自己的理想或梦想作为种子播在心田里,用无数生活的感受和体会去滋润灌溉它,随着时空岁月的阳光风雨轮回,你就会获得“与”实体。

 

人性是相通的,我们只是用文学中相近的审美观去挖掘不同现实生活中人性化的光辉和美丽。当今我们处在信息爆炸、资讯纷繁、网络飞速传播的时代,文学同样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不讳言地说,中国和世界都面临和存在着践踏文学人性化破坏文学生态的现象,有人把它描写为“病态文学”或“污染文学”,我有同感。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文学,就会知道文学给与我们的有幸或不幸,文学的繁荣与凋敝一样不那么容易,是因为文学有其固有生命。

 

我在荷兰感受到了当地移民在异域他乡的甜酸苦辣,悲欢离合,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是我的。这是我现在给荷兰《联合时报》写专栏的原动力。

我写移民,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心声,讴歌他们。用我有限的文学笔墨书写移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奢望那就是心灵鸡汤,但祈求能与同胞对话,与两种不同文化对话,与灵魂对话。



其实,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是倾诉与倾听的沟通交流。在这期间,我们寻求到了彼此的方向,感受到了心灵的相通,领会到了人情的冷暖。所以,我会面对向我倾诉的读者,进入他们的故事,扮演他们的角色,细读他们的心声。因此,常常会跟着他们掉眼泪,跟着他们开怀大笑,跟着他们回忆过往,憧憬未来。他们是我写作的基石。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那些读者给予我的信任和鼓励,感谢他们用邮件和电话的方式,要求和我交心谈心,向我倾诉他们的心中的喜怒哀乐。也感谢不在荷兰居住的其他欧洲国家的读者的认可和认同。感谢写邮件向我求购我的小说的朋友。

我相信,海外写作者,包括海外文轩所有的爱好文学的人,他们一直在用不可想象的再造力开拓着东西方新文学的沃土,把几千年的中国优秀的文化精髓在异域的土地上播种、浇灌、开花、结果,编织着当今中国与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多彩纽带。

我将我刚刚得到嘉奖的诗歌《N》次方和大家分享:

(朗诵诗歌)

我有理由理解和感谢我的读者。

现在,我们有今天为我们构筑平台的主办单位的支持,我们海外写作者将来的文学之路会更加宽旷。

 

愿意做,我将不懈地做下去。

 

有句话叫“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

在这里我想说:给我们海外文学人一个舞台,我们同样出彩让民族骄傲。

 

 

2012-11-20

 

海云,我要特别谢谢你和张总!!






春阳 (2012-12-31 23:03:16)

心儿还颤吗?呵呵, 写得(讲的)太好了。新年快乐!

鐡手 (2013-01-01 06:09:41)

这是梦娜官方演讲稿,咱更想听听梦娜被闪光灯搞的两眼发黑、云里雾里骑在神马上说滴啥?从一弘发上来梦娜海云合肥录像中咱就知道,神马上的那个梦娜应该更有味儿!    ^_^

天地一弘 (2013-01-01 06:26:44)

梦娜姐,可贺可喜!

写得太好了,说得太好了,神马浮云上的梦娜更有味儿。

海云 (2013-01-01 18:14:00)

哈哈哈,你就逗人乐吧!

仲夏百合 (2013-01-01 19:22:58)

讲稿写得真好。 梦娜新年快乐!

也和铁手同心情“咱更想听听梦娜被闪光灯搞的两眼发黑、云里雾里骑在神马上说滴啥?”

融融 (2013-01-02 02:12:06)

看标题,也觉得心颤颤,为梦娜捏一把汗。没想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啊!佩服!

梦娜 (2013-01-02 08:48:50)

不颤了。哈哈哈

梦娜 (2013-01-02 08:51:24)

谢谢!等下次吧,将云雾里的神马拉下来遛遛。呵呵

梦娜 (2013-01-02 08:53:06)

神马云雾啊?恍恍惚惚的,黑乎乎的,哈哈哈

梦娜 (2013-01-02 09:00:16)

我突然想起你在酒店订票回南京时,那小姐让你从楼上跑下来好几次,你不温不火却又是十分恼火地对她说:你能不能一次性说完?你说我跑了多少趟?哈哈哈,现在想来特逗。哈哈哈,经典的售票小姐啊,经典的客户问话。哈哈哈

梦娜 (2013-01-02 09:04:12)

仲夏百合好!谢谢!

黑压压一片啊,当时耳鸣,说的啥?自己都听不见啊。哈哈哈

梦娜 (2013-01-02 09:07:01)

融融,谢谢你为我捏了一把汗,赶明儿你来荷兰,送你一捆毛巾。呵呵

杏子花开 (2013-01-03 05:31:28)

谢谢梦娜!

读《如果有来生》时,暗自佩服如雪的大度和隐忍。

读《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想到您在合肥座谈会上提及的那个故事。

读这儿的“给我们海外文学人一个舞台,我们同样出彩让民族骄傲”,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海外文学人的理想与追求。

向您致敬!向海外文学人致敬!

 

鐡手 (2013-01-03 07:00:19)

嗯……,好!这次就放过梦娜的神马……    ^_^

 

“在这里我想说:给我们海外文学人一个舞台,我们同样出彩让民族骄傲。”——梦娜的这个结束语非常自信、有力!而且这不是空话、大话,你们做到了,正在做的更好!你们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海外,我想国家都应该感谢你们的努力,祝愿你们的队伍不断壮大,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渺渺 (2013-01-03 12:46:23)

梦娜写得好这自不用说的,我就不跟着大伙一起说好的赞美之词了。

我和大伙的心情一样,特别想看的是“云里雾里的梦娜”是啥样子的?估计那一定比这文章精彩十倍不止。呵呵!问好!

予微 (2013-01-05 06:13:51)

哈哈,本来就笑,读到这个“一次性”的不愠不火的恼火,更笑!

梦娜 (2013-01-05 15:30:17)

杏子,我在照片中寻找你,你站在哪里?

梦娜 (2013-01-05 15:37:22)

渺渺,别说那燕山了,如今听到燕山,心里就打颤啊。哈哈哈,就说那合肥吧,自己看自己,觉得咋就成了这样一老巫婆了?哈哈哈,你要去了,一定替梦娜老姐捏一把汗,然后暗暗地说:“不忍看,不忍看啊......”下次去合肥,不上台了,让年轻人上,别砸了眼球。借此机会,再次感谢合肥的朋友们耐着性子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