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心为心----民族的魂魄

以百姓心为心—民族的魂魄                         抱峰 “以百姓心为心”这句光耀千古的名言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全文) 再读原文时发现,我并没有真正明白作为本章主题“心”的原意。为了避免概念抹糊,翻书、上网寻求答案,可那里众说纷纭,有人说心是思想,有人说心是意志,有人说心是意愿,还有诉求、追求等等命题。更有人指出这一章的“错讹”,例如圣人“无常心”应为“恒无心”,“孩”应为“咳”,四个“吾”字是没有的。 于是没弄明白这个心到底是什么,我的心先折腾了。好像走薄冰,战战競競,左顾右盼,找不到冰层厚的地方落脚,而一旦选错了方向就可能掉进冰窟窿。记得写《负古抱今的道》时为弄清道的含义曾以现代人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去套解,后来发现就像强令古人披挂玻璃球子时装,套来套去又回到老子的原道上来。事实上,道有自己的理论系统,尽管如老子所言玄而又玄。 鉴于这样的经验,再次冥思苦索,力图试探着走进老子。总得有个说法呀,最终确认:单就这一章而言,心就是道德追求。因为,全章的论述是围绕道德的核心即善与信展开的;这样的表述明确具体,可以限制概念笼统的边界。现代人陷入困境又要走出困境,不然很难聆听古人教诲,从中受益。 圣人――理想的当政者――自身的道德追求往往发生变化,个体间也不尽相同,但是必须以全部身心坚持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把百姓对善和信的道德当作自己的追求。善是道德的核心,一切美德都由此发生,包括信;善就是仁,仁者爱人,善是仁的外在表现。(仁爱是道德范畴,“大爱”不是道德范畴。)圣人对待百姓中的善行要发扬光大,对待百姓中不善的行为也不应嫌弃,而是用普善的愿望使之向善,借以提高自我善的素养。以此类推,百姓信也好不信也罢,都要采取这样诚恳的态度,从而得到善与信,即德善,德信。事实上,这里暗含并提出了当政者和百姓的全民族的道德建设任务。 圣人在天下、为天下必须小心谨慎,收敛偏离以百姓心为心的道德追求,达到“浑”的状态。浑是道的一个特征,无形、无声、无体,无知无欲,混混沌沌。可是,百姓要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即依靠自己的感官认识社会事物,耳濡目染了循规蹈矩了许多杂乱的思想和习俗,这就要求圣人把自己和百姓变得像孩童那样质朴和单纯,达到道德建设的崇高境界。(绝非一声咳就能解决的) 这启示人们,进行道德建设要以道、也就是今人信奉的科学世界观作指导。 当然,以百姓心为心不仅指道德追求和建设,还有更加广阔的内涵。 作为《道德经》总纲之一的第三章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假如崇尚所谓的贤能,听任私欲膨胀,与民争利,作为智者的圣人是不敢去做的。老子要求圣人以百姓心为心实现政治清明,和谐。这里的心已经衍化为政治范畴了。 老子对清明的和谐的社会、亦即理想的社会在全书结尾第八十章作了具有文学色彩的描绘:“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到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痛切感到,这样的社会比春秋时期战事频仍,经济凋蔽,民不聊生要好,是追求百姓幸福、社会和谐的体现。事实上任何理想社会目标的确立都从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都是社会进步链条的一个环节。诸如“历史倒退”云云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经常听到“为人民服务”这口号、这宗旨。为人民服务和以百姓心为心这两种提法有相同的地方,都要求当政者为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更有不同的地方,稍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巨大差别。 以百姓心为心强调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倾听百姓的呼声,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坚持人本主义的传统,便于分辨是非和操作,防止空泛和随意,并且排除了“人民”这一概念的历史局限性,要求当权者站在全民族的久远发展的立场,如此,好处多多。 所以,以百姓心为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灵魂,根基,为人民服务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浅表。以百姓心为心必然包含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不全包含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心为心六个汉字简捷明快,易懂易传,民族特色鲜明,直抵本质,实为民族、国家的魂魄。 老子生活的年代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社会形态,各种社会矛盾特别突出,为此无数思想家都在思考、争鸣,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这一社会哲学的精髓实属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提炼。诚然,当今社会有了空前发展,但社会某些固有的规律不会发生质的改变。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亦如黄河不管有多长,有不同的段落,但黄河水毕竟还是黄河水。你认为莱茵河、密西西比河的河水好,而从未断流的黄河水也不见得差,它养育了中华民族,是母亲河。以百姓心为心的文化思想最为纯粹,最具中国特色,历久而弥新。 遗憾,“尚贤”的思想在中国没有因为老子的告诫“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却反其道而行之,推行了“以圣人心为心”的思想和政治路线,竭力维护自我和自我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给百姓带来无穷的苦难。恐怕经历过苦难的中国人对这一点感受得最为深刻。扪心自问才是:“贤人”“圣人”歙歙为天下了吗?收敛自我私欲“俯首甘为孺子牛”了吗?春秋时期的齐景公叼着绳子让儿子牵着走,并非仅仅是在嬉戏。放大了说,百姓才是衣食父母,才是精神力量的源泉,那末对待百姓理应有个什么样的姿态呢? 遗憾,有些当政者只向给了他官位的人、上级负责,百般奉迎,惟命是从,以至为虎作伥。如果是靠钱买来的官位,更要向百姓榨双倍的股本。这样,徇私枉法,贪污腐化必定屡禁不绝。为了铲除这个社会毒瘤,没有制度的改革和道德的建设、法律的完善只能是一纸空谈。 遗憾,中国的百姓善良、勤劳、勇敢,富于创造精神,但是,有着致命的弱点,爱人有余爱己不足,缺乏自主意识,帝王情结根深蒂固并且习以为常以至津津乐道。所以,贯彻以百姓心为心的主张作为百姓还须长时间觉醒。欲唤起觉醒,当政者肩负重要使命;既然被称作“圣人”就要有圣人的大度。切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七十九章)如果连一个百姓认为最普通的品格都没有,怎么能做当政者? 所以是否可以引伸出这样的命题: 以百姓心为心——社会哲学的精髓! 以百姓心为心——民族的道德追求! 以百姓心为心——社会服务的根基! 以百姓心为心——和谐社会的标志! 以百姓心为心——民族的魂魄! 以百姓心为心——摒弃以圣人心为心! 这时忽然明白,向《道德经》靠近无不带有明显个性。到底哪个说法更贴切同样依靠个性评判,在评判中取得共识,古为今用。 (2012/11/27)




飘尘永魂 (2012-12-02 22:28:33)

君轻民贵和三纲五常并存千年,历来以三纲五常为主,君轻民贵为点缀。

萧萧雨歇 (2012-12-03 01:09:51)

以百姓心为心——社会哲学的精髓!
以百姓心为心——民族的道德追求!
以百姓心为心——社会服务的根基!
以百姓心为心——和谐社会的标志!
以百姓心为心——民族的魂魄!
以百姓心为心——摒弃以圣人心为心!

梅子 (2012-12-03 03:12:41)

诚然,“贯彻以百姓心为心的主张作为百姓还须长时间觉醒”,但当政者才是“以百姓心为心”的主宰,当政者必须树立“君轻民贵”的观念,把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

为抱峰忧国忧民而感动。

抱峰 (2012-12-03 07:42:19)

君为臣纲诸等级观念太沉重了。问好!

抱峰 (2012-12-03 07:43:23)

这是我的体会,不一定对。谢谢!

抱峰 (2012-12-03 07:46:24)

是这样的。向梅子问好!

呢喃 (2012-12-03 09:41:52)

寻根觅源,透彻的翔实的分析,令人醍醐灌顶!

 

抱峰 (2012-12-03 21:22:10)

呢喃:写<雪落轩辕台>时读老子,“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其实没明白。稍有闲空又想了想,想出这么个结果。

希望批评指正。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