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的行为管理 --心理老师工作笔记

 

美国小学的行为管理

--心理老师工作笔记

 

九月初开学第一天,一位预备班(Kindergarten)学生N在教室嚎啕大哭,吵着“I want to go home!!!”。声音之大,整个校园都可以听到。老师保险起见把他送到学校办公室,秘书联系家长,确认他没有生病等任何可以回家的理由,就送回教室。但他一到教室就又开始大哭。为了不耽误其它同学的第一天,N被请到校长办公室待完那半天。


第二天老师早有准备,N一踏入教室门就被镇定并和气地告知在学校不可以哭,除非生病,不可以早回家。如果哭,请坐在教室的一角,哭够了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N马上加足马力更大声地哭。老师镇定地把他领到教室隔开的一角,向其它同学解释,每个人来到新的环境反应会不一样,有的小朋友需要多一点时间适应,请大家谅解。然后老师和其它学生开始一天的活动,忽视N的哭闹。N哭累了停一会儿时,老师就问他准备好加入课堂活动了吗?每次N都报之以“NO!”接着再哭。二十分钟的课间,别的同学都去操场玩耍,N拒绝出去,但哭声小了很多。老师陪他在教室里,告诉他新的学校真的很陌生,感谢他这么勇敢,早上按时到学校并鼓励他把自己的心情在纸上画出来。N简单地回答了问题,但一直在啜泣。


第三天,N还是一进教室就哭,但底气已经明显不如前两天足。哭到一个多小时就没声音了。老师马上表扬他的安静,热情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小组开始剪贴手工,并拿他的成品向全班展示,夸他剪得多整齐。课间他和其它同学一起走到操场,虽然没有参与但在留心看别人在攀爬设施上玩儿得不宜乐乎。


 于是,从那天起,每次在校园见到N都是笑容满面,谁也无法把他和当初那荡气回肠的哭声联系在一起。


 *     *     *


 美国的小学对孩子行为管理的重不亚于学业,成绩单上近半数考核指标是关于自控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注意力等行为。学校以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做指导,强调指出不良行为不对的同时,一定要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行为,不管是父母和老师想看到的还是不想看到的,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目的大多可以分成两类:为了得到想要的或者为了避免不想要的(to get or to avoid)分析孩子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和想达到的目的,然后想办法帮助他们找到并练习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才能达到更长远的效果。


每一位善于教学的美国小学老师一定是行为管理专家。他/她们防患于未然,从开学第一天起就及时发现学生的积极行为,如认真听讲,团结互助等,及时奖励,建造良性循环,同时鼓励团体精神。常见的奖励方式是代币制(token economy),比如每次完成自己在班里的责任(举手发言,按时交作业等)就得到一元(假)钱或一张票,积攒起来,周五放学前可以拿到班级商店(classroom store)买文具,贴纸,小玩具等。有的老师同时把个人的行为联系到集体的奖励上,表现好就放一个玻璃球在小坛子里,或在巨大的分格的教室图案上一块砖涂色,放满或涂满时老师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庆祝,比如请全班吃比萨饼或周五下午在教室里看电影


如果学生重复出现行为问题,家长会请到学校和老师,校长,心理学家一起开SST会(有的学校称为Student Study Team, 有的称为Student Success Team),一起讨论孩子行为背后可能的原因和想达到的目的,然后想办法找到并帮助他/练习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小学我们一般考虑的因素有:


1.生理原因:如孩子上课精力不集中,先会问晚上几点睡?早上上学前吃早餐了吗?有没有身体不舒服,生病了?睡眠不足或饥渴都会影响到孩子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另外家族历史也是重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很多情绪及行为障碍受遗传影响。如果孩子天生精力旺盛,那老师会把上课时跑腿儿的任务安排由他/她完成,比如到办公室送考勤表,或给同学发练习题。确实坐30分钟有困难的,老师会允许他/她们时常到教室的后面走一走,课前或课间到操场跑一圈。


2.课程原因:比如上课时总是讲话,还打扰其它同学的学习,是因为老师教的内容他/她听不懂吗?在家里有没有不理解或记不住父母讲话的情况?然后检查之前学习的情况,如果按时来上学也曾经很努力但学习上一直跟不上班,就要做全面测评,看是否有学习障碍等需要特殊教育的原因。

     

      3.行为习惯:几次见到超市里购物的家长对哭闹的孩子让步,买了他们要求的东西。我敢保证,下次这些孩子再提什么过份的要求,会变本加厉地用这种方式达到。学校里也类似。比如N他一定有过用“哭”达到目的的经验。因为刚开学,新的学校对他来说陌生而没有安全感,所以他哭”的目的是“被送回家”老师完全可以用他打扰课堂秩序为理由让家长把N接回去,但这样就加强了N以“哭”为工具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习惯。如果老师以严厉的方式制止N哭,他可能暂时被吓倒,不哭了,可更加深了对“学校”的恐惧,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安心学习的,后患无穷。所以要打破这个习惯,就要帮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焦虑,然后及时鼓励,让他体验到新的学校其实并没有这么恐惧,逐步建立起信任感。


     其它在小学常见的行为原因还有:

- 不知道或不理解校规和班规;

- 想试探到底规范是否真被执行;

- 想得到老师或同伴的注意力;

- 重复使用观察到的成人或同伴行为。


             比如打人,家长,老师和校长等就要考虑这是否是来掩饰自己学习困难的工具?如果只是纯粹的自控能力弱,那就研究怎样帮他/她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常见的措施是建立行为合同,每看到他/她合理解决冲突老师就及时表扬并通知家长,而家长在回家后根据他/她的兴趣合理奖励,建立正面行为的良性循环。攻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需要接受学校咨询服务,系统学习制怒的课程。


            奖励不一定用物质,常常是通过让孩子长有所用的活动。比如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可能阅读能力强,那如果一天下来没有和同学发生冲突,就可以安排他/她到低年级给学弟学妹朗读十分钟。老师也可以让他/她参与学校的冲突调解队(conflict mediator team),看别人需要改进的地方永远比看自己的清楚,对自己也是学习的机会,同时建立对学校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学习上才会更安心和尽心。


 *     *     *

   

    管教,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管”的目的是“教”。英语里的discipline词根原意也是“引导”(to guide)。管了但没有教给孩子任何解决问题更好的方法,甚至还造成伤害,那就失去意义了。所以美国小学行为管理以积极行为为本的规则,对我们亚裔的家教也有借鉴意义。

 

 

 

 

 

 






阿朵 (2012-10-31 05:05:27)

很有借鉴意义。

佩服那位N的老师。不急不燥的,当一个好老师,还真是不容易!

谢谢心桥的分享!

周小哭 (2012-10-31 15:06:17)

这个道理在被强调的时候就懂,可是却不能踏踏实实地运用生活中,大概还是骨子里就没有这个观念所致吧?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行为也有长进,做个好家长呢?

心桥 (2012-11-01 03:42:59)

感谢您的好问题。防患于未然最有效。家里可以象学校一样每周或每月准备一张记录积极行为的表格:商店有卖现成的Responsibility Chart,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自己设计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或冰箱上显而易见的地方,每天做到就贴贴纸或画对号,攒满一张给于事先约好的奖励。这样对孩子和家长都是一个提醒。

另外,这几年的经验是:三思而后行,效果好很多。孩子做了错事,如果我感到自己的怒气,就先别开口,不然总会有日后自己后悔的话说出来。能等的问题,告诉孩子们“妈妈想想,你们也想想,过半个小时再讨论该怎么办?”不能等的就先把形势稳定下来,比如兄弟打架,那就马上把两人送到不同的房间,大家都先镇定下来再说。我们教育孩子的习惯象他们的生活学习习惯一样,可以日积月累地养成。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何音 (2012-11-01 10:19:58)

天生的孩子天生的命,当一个孩子长成为希特勒,必是受过最好的教育也没法改变他的命运。我和你的做法不同,我的兄弟如打架,我一定会让他们打痛快,打出输赢来,谁能就是道理,人人既好懂,又能明白。

心桥 (2012-11-01 16:57:38)

谢谢您的分享。我也相信基因的力量,(详见另外一篇<<有机的孩子>>)。曾经参加Virginia Tech枪击事件后的社区研讨会,资深精神病学家明白地告诉在座不同领域的专家,有些人是天生残酷,再多年的心理治疗也没用。但就我自己的观察,象希特勒或Virginia Tech凶犯这样极端的例子还是很少见。传统智力方面,比如记忆力,父母很难改变孩子多少;但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挫折承受力等情绪智能,父母的言传身教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比如我的长子天生爱哭,挫折承受力低。最初参加象棋比赛时每输必哭。我就告诉他一哭我们就终止比赛,立刻回家。因为他酷爱象棋,所以就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两三个月后下完比赛从他的面部表情根本看不出输赢。在工作中也常常看到父母对孩子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再加上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还是不可忽视的。

牧童歌谣 (2012-11-01 23:33:22)

我很佩服美国学校管理孩子的方法。 孩子们从小学会如何控制情绪,如何自我调节,长大了之后,因为一句话不合就当街大打出手的人不多。 其实,有很多成年人还是心理上处于一碰跳三尺高的儿童状态,是从小没有受过这方面教育的结果。

何音 (2012-11-03 10:46:17)

您的话,让我想到了差不多十多年前一位网友的名言。大意是:一个男人十多年坚持养成的良好习惯,是完全可以毁于一旦的。这名言的原因就是她有个儿子,从小一直培养他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说每天刷牙,换内衣、袜子,儿子在她身边时,也做的很好,渐渐算是养成了良好习惯,可是等到儿子大了,读了高中,要住校,她就发现所有的心血都随长江入大海了,儿子变得她差点认不出来了,根本想不到,这个把内衣穿了一个星期的男孩子,就是她的儿子,所以她如此感叹她之前总总的努力好象都可笑的。

我也谢谢您的认真,经您这样一撞,倒把我撞出火花来了,脑海中跳出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我写成后,您看看杂文的视角和心里老师的观点会有哪些区别。

心桥 (2012-11-05 13:31:13)

再谢您的分享。我也是在看到您的上个回复后开始整理相关资料,想再深入探讨一下nature vs. nurture的话题。<<命运可以改变吗?>>这两天就可以完成了。期待着拜读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