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连载:我的父亲

                                          的父亲

 

又是一年清明时,转眼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十三年了。这十多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我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后悔,如果当时我多陪陪父亲,如果我多给父亲一些关心和爱,父亲或许能多活几年,每想到此我就止不住心酸落泪,痛彻心脾。

   父亲是二零零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去世的。得到消息赶到医院,父亲己经没有了心跳,拉着父亲还温热的手,我痛哭不已。

   在此之前,父亲己经两次住院,都是因为发烧不退,第二次住院我们几个儿女去看他,他已经神志不清,我怕父亲不行了,立即跑到西单商场给父亲买了一套真丝软缎的棉裤棉袄,连同棉毛衫裤等预备下,按老话说可以冲冲喜,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父亲很快康复出院。那年春节父亲就是穿着这套绣着龙的棉衣过的。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他生活规律,吃东西也很简单清淡。加上生性乐观开朗,平时爱唱戏,好交友,我一直认为他会长寿。他身体的每况愈下是缘于五年前的一次白内障手术,术后视力下降,渐渐不能独立行动,从此不能出门,身边又无子女,孤独寂寞加上没有运动很快要了父亲的命。父亲去世时终年八十二岁。

   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父亲最疼的是我,尽管我家还是旧式家庭,父母和我们没有特别亲密的关系,我还是能感受到父亲对我的偏爱。父亲一生没有打过我一下,甚至没有大声斥责过我。父亲病重期间,不管谁看望他,他都叫着我的名字,足见我在父亲心中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我就愈加为自己的不孝自责。

   父亲一生漂泊,解放后先后在天津、北京、石家庄、张家口、邯郸、沙城等城市工作过,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的工作总是调动?一种解释是父亲在河北省计委工作,所以到河北省各中小城市工作是正常的,一种解释是父亲是党外人士又是旧知识分子,不招领导待见,且生性孺弱,因此这颗小小螺丝钉就被拧来拧去,最后是从沙城磷肥厂退休回到北京的。父亲一生都是孤孤单单一人在外,现在想想他老人家的一生多么不容易啊。

   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我们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对父亲的记忆也只有若干个片断。记得刚刚解放在天津的时候,我们家的生活基本稳定,至少全家在一起。那时候母亲还没有工作,我觉得那是父亲一生中少有的安定幸福的日子。工作之余,父亲弹单弦唱大鼓唱京戏,和几个旧时的朋友一起演出。我只看过一场单弦联唱,内容是歌颂新社会颂扬毛主席的,尾声拖着长腔非常好听,至今我和姐姐都会哼唱。父亲还在家里举办舞会,家里的老式留声机放着流行舞曲,漂亮的女士和潇洒的先生成双成对的跳着好看的交谊舞,记得最清楚的是苗平阿姨和她的先生跳得最好,苗平阿姨长的非常漂亮又苗条,据说解放前她当过舞女,好像是在文革中还是哪次运动中自杀身亡了。苗平阿姨曾带我去她家玩,并拿出红指甲油拉着我的小手给我染指甲,她的白胖胖的妈妈说:别给孩子胡倒斥(打扮的意思),回头人家妈妈不乐意。她听话的放下红指甲油,给我换成了粉色的,而我的内心多希望要红色的呀!父母那时候吵架不多,大概因为母亲还没有参加工作,用父亲的话说就是翅膀还没硬,全家的生计全靠父亲一人。父亲很少和我们一起吃饭,通常他都吃小灶,就是母亲单给他做个好菜。每到周日,父亲要睡到中午才起床,我们几个孩子都到外面玩,为的是不吵到父亲。小时候我记忆深刻的有两件事,一是过年时,我和父亲坐着洋车到父亲的好友周六爷家拜年的情景,我穿着白绒绒毛领子的小外衣,梳着留海短发,坐在父亲身上。周六奶奶拿出糖果花生等招待我,我却不敢吃,她只好塞满我的衣兜,不料回家时我没等坐稳洋车,就大嚼起来,父亲说我好虚伪,我不懂虚伪的意思,却知道那不是好话。还有就是父亲常常带我去天津干部俱乐部跳舞,我像个小傻瓜坐在舞池边,看着父亲带着漂亮舞伴跳舞,间或拉上我在乐队的伴奏下在舞池里转转。

   大约是1957年秋天,父亲的工作又调回北京,我们全家又迁回了北京。下火车的那天,我们坐着三轮车从天安门经过,太阳暖暖的照着我们,天安门广场空荡荡的,车和人都不多,看到书本上写的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心里充满了新奇惊喜和几分自豪,这种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大约是为了和旧时的生活彻底决裂,也大约是避免引起痛苦的回忆,我们没有回南城,而是选择住在东城区分司厅胡同的一个大院里,我记得外院是个特大的院子,好像是个煤厂。后面才是个三进的院落,我家住在二进的三间西房。早晨一觉醒来,看到海棠树影印在有着棱形格子的纸窗户上,不知名的小鸟在树枝上又跳又叫,真是新奇又美丽。父亲调到北京石景山钢厂做财务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很少见到。那时候我家的生活很清苦,我记得光是房租一个月要12元,而在天津我们住的宿舍是不花钱的。母亲剪了短发不再烫头,远离了姥姥全家,家里也很冷清,那段时间最美好的回忆当属父亲在假日和母亲一起带我们去北海,景山、动物园,去天坛,去隆福寺等北京的古迹玩儿。在隆福寺父亲给我们兄弟姐妹四人每人一角钱,让我们自己买喜欢的食物,我们每人拿着一角钱,面对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茶汤啦、艾窝窝啦、奶油炸糕啦、灌肠啦等等真不知道该吃什么才好。母亲还带我们爬安定门城墙,城墙上的缝隙间钻出一棵棵的酸枣树,每次爬城墙都要摘酸枣回家,又酸又甜煞是好吃。父母亲还带我们去地坛公园玩。那时地坛很破败,荒草萋萋断壁残垣,别有一番风韵。对于刚刚从天津来到北京的我,北京显得那么陈旧博大,一切都散发着古老的历史文化气息。走在荒草中间,我真怕姥姥故事里的狐仙鬼怪钻出来把我们带走。父亲还带我和弟弟去中山公园划船,中山公园是父亲最喜欢的公园,父亲坐在船头指挥我和弟弟;左满舵、右满舵的划船,那情景就似昨天。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就是父亲的一个朋友吴伯伯从上海来北京工作,吴伯伯是个知识分子,胖胖的,很有派头,吴妈妈很漂亮,小巧玲珑的,母亲说吴伯伯家解放前是资本家,很有钱。他们到北京后没有房子住,父亲一来为帮朋友,二来也为减轻房费的负担,于是请工人把我家的三间西房打了隔断,一间分给吴伯伯住。吴妈妈娇小可人,又一口吴侬软语,她总是一脸小鸟依人的幸福模样,在我眼里就是一电影中的阔太太……忽然有一天,隔壁传来撕心裂肺的嚎哭声,原来是吴伯伯死了,当时正是反右运动,吴伯伯的单位把他打成右派,他不堪批斗凌辱,在隔离期间,乘人不备,用刮胡刀片割喉自杀了……吴妈妈后来很惨,她回了上海,她的宝贝儿子梅瘦后来也死了,母亲曾感慨地说:人太有文化会变得愚蠢,怎么能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呢?梅瘦的谐音岂不是没寿,孩子怎么会落得住呢?其实父母心里都明白,孩子没落下,岂是因为取了个不吉利的名字?!

   父亲在这场运动中也未能幸免,父亲生性胆小,如果不是大会小会动员启发,他不可能敢给“党”提意见,据母亲说,他在会上批评领导:“猴儿带胡子一出没有”。意思是他当时的领导既不懂业务又不懂理论。参加了别人的批斗会后,回到办公室父亲又发牢骚:“这不明摆着杀鸡给猴看吗?以后大家都闭嘴好了!”有人汇报了,父亲在多次深刻检讨之后,落了个行政记大过处分。对此,父亲很庆幸,他说他沾了业务过硬和听话老实的光,只是从此他胆子更小了。

   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的学习很重视,他常常讲小时候他和两个同学一直把持着班里的前三名,其中之一是我的干爹,他们的友谊保持了一生。但前三名中谁是第一名却是不固定的,因为三个人都很强。为了永远得到第一名,父亲就在每次考试前约他俩出去玩或下棋,晚上他自己加夜班复习功课,可见父亲骨子里原也是争强好胜的。父亲对我们说,只要你们好学,有能力,谁有本事我供谁上大学。哥哥姐姐学习自不必说,尤其是姐姐,多年来一直是重点学校尖子生,哥哥聪明过人,学习也无须大人过问。因此父亲仅是偶尔抽查一下我和弟弟的成绩册,他的奖励也很简单,或是一枚玻璃纸的蝴蝶书签,或是一支笔或本。但每次得到我都很高兴。我曾经找父亲索要绸子红领巾和活眼睛娃娃,但是父亲却没给我买,或许是他手头不富裕,亦或是我没达到他的要求,总之,这件事我一直耿耿于怀,甚至生气的想,等我长大有了女儿,我一定要给她买这两件礼物,可惜上天又没赐我女儿,所以至今没能如愿。

   四年级时,我当上了少先队大队委员,负责文体工作。因此每学期为各中队订少先队报纸,收费交费就是我的任务之一。可是我当时毕竞还小,又粗心大意,所以每到此时就对不上账,甚至钱不够,总是父亲帮我理清账目为我补齐钱后,亲自送我去大队辅导员处交钱。父亲甚至为此给学校提了意见。我不知学校采纳没,因为我很快“升官”当上了大队主席,并没因为自己是个财务不清的干部而影响“仕途”。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偶而回京,若天晚了我还没回家,父亲就会到学校去接我,或者他白天到家,母亲上班,孩子们上学,家中无人,他就直接去学校看我。记得有一次父亲去女十二中时,刚好我们在上课间操,父亲站在操场后面认真的看我们做体操。下操之后我跑到父亲身边,父亲笑着说:“上千个女孩子做操,只有一个人是认真用力气的”,我高兴的直蹦:“是我吧?!”父亲说:“只有台上领操的一个,你们大多都在伸懒腰!”还有一次好像是寒暑假,父亲突然回来,我正如痴如迷的看小说:《于絮尔.弥罗埃。》我给父亲开开门,楞楞的叫了他一声爸爸,转身进屋又接着看书,好像父亲并不是远道回来的。父亲奇怪,进屋问我话,我不耐烦的说:“您不能等会儿再说话嘛?”父亲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批评也就仅此而已,倒是我看完书后,觉得自己太过份了,有一句没一句的搭讪着找父亲说话。因为父亲偏爱我,所以四个孩子中,唯有我敢和父亲开玩笑,有一次父亲过生日,我送给他一把极小极小的梳子,意在讽刺父亲头发少,不料父亲笑笑说:“你太浪费了,只要三个齿就足够了。”

   我胆子小,因为住平房,上厕所要到胡同中间的公共厕所,一般情况下我都壮着胆自己去。但是一次下乡探亲回家,我刚刚看完一个朝鲜电影,好像叫《看不见的战线》吧,里面有个整容后的女特务,电影很糁(恐怖)得慌,父亲见我吞吞吐吐的样子,说:“是不是不敢上厕所?”我点头,父亲说:“看来下乡也没见长进,走,我陪你去。”我和父亲走在黑洞洞的胡同里,我拉着父亲的胳膊,要求他尽量走胡同中间,免得两边窜出什么来。我进了厕所,父亲在外面大声和我说话,告诉我他在外面,以免我又一惊一乍做蠢事。

   不知是哪一年父亲又调往外地的,也忘记是哪一年,父母吵架开始频繁,大约是从母亲也参加了工作开始吧。我对家庭的美好回忆嘎然而止。不是回忆停止而是美好生活的停止。父亲偶而回家,父母就吵架不已,到后来父母不再说话,有什么必须说的话都需要我在中间传话。他们吵架的原因,现在看来不外乎以下几条:一是母亲对父亲的怨恨,那都是母亲年青时受到的不公待遇和委屈,原来母亲没有参加工作,无力反抗,现在妇女解放了,走上社会眼界开阔了。回过头来再审视自己的婚姻和丈夫,母亲充满怨恨。二是父亲是个旧知识分子,软弱又愚腐 ,没有挑大梁的大丈夫气慨。三是长年的夫妻分居,使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基础的婚姻更加岌岌可危。我记得父亲有一次对母亲说:我就是黄世仁(电影‘白毛女’中的地主)解放后这么多年的表现也该赎罪了。(这里指父亲对母亲的感情)。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间,街道的积极分子鼓动红卫兵要抄我家,一向不怕事的母亲给父亲打电话让他回京来,因为她一个人很害怕,但父亲的答复是不!父亲说他回来非但救不了母亲自己也难保。母亲说:“那好吧!运动一结束我们就离婚。”当然最终红卫兵没能抄我家,居委会主任拦住了已经抄家抄红了眼的红卫兵。

   父母真正办离婚手续己经七十年代了,父亲退休回到北京,但孩子们都在外地,母亲不愿和父亲同在一个屋檐下,父亲就住在姐姐家,那时姐姐在通县潞河中学工作。后来父亲又到大兴安岭和我一起生活了几个月。那时我下乡在大兴安岭农场局工作,已经结婚生子,先生是北京知青,他在计财处工作我在劳资处工作。我们的儿子贝贝己经二岁多,刚刚会走路会说话,正是好玩的时候。父亲每天教他背唐诗宋辞和毛主席诗词,给贝贝讲故事变魔术,贝贝每天睡醒午觉都会发现枕头底下有葡萄干,糖果什么的,因此只要一睡醒就一咕碌爬起来掀开自己的小枕头找吃的。东北人热情,听说父亲来住,领导同事们都来看望,请吃饭的,送土特产的,父亲过的很舒心。父亲还养了一只小黑狗,起名“黑煤乌嘴”每天围着父亲又叫又跳,给父亲带来很多乐趣。我记得父亲在我家住时好像是春节前后,我们大杨树镇是个小山坳,家家户户和四面的雪山上都挂着红灯笼,甚是好看。那一段时间日子过得很温暖很安逸,那也是我一生中同父亲接触最多的三个月,父亲喜欢这里的人和人生中难得安逸的家庭生活,还写了不少旧体诗,抒发自己的情怀。那时父母亲之间的“冷战”己持续十多年,因为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日子还捱得过去,现在父亲退休了,今后何去何从令父亲很苦恼,但他从未和我谈过,我这个自私鬼也从未替父亲想过。只是闲遐时,父亲写了大量的诗,从父亲诗中我才深深理解父母感情不好给父亲造成的巨大痛苦。我记得其中两首我印象深刻:

 

诉衷情《暮年》77。12。

情思万缕挂愁肠

往事俱黄梁

遐寻梦里欢乐

觉来更神伤

年已逝

鬓成霜

益凄凉

此生谁料

昔日鸳鸯

今日参商

 


祝英台近《一生》78。1。

喜花烛

杯互换

庭前摆华筵

荏苒光阴

情意任消散

吞愁饮恨多年

月圆花好

已难说

向天长叹

事犹变

己届人老年残

恩绝情更断

反目成愁

不愿再相见

终身抱恨难舒

柳前花下

暗悲怅

伤怀无限

 

 

我对父亲说:“等我回去就好了,咱们合家团圆好好过日子,一切都还来得及。”

   后来我返城了,和父亲一起回到了北京,因为没有房子,我们一家寄居在朝阳门父母的家里。那段时间,父亲来往于通县姐姐家和朝阳门的家之间。忽然有一天,父亲找我和弟弟谈话,提出要和母亲办离婚手续。当时兄姐不在北京,我和弟弟很意外,但经过和父亲谈话甚至吵架,我们还是同意了。毕竟父母感情一直不好,毕竟父母为了抚养我们四个孩子牺牲了一辈子的幸福,母亲虽然闹了一辈子离婚,但真到父亲提出办手续反而犹豫了……当然最终我陪着父母去街道办事处办理了协议离婚的手续。父亲什么也没要,叮嘱了我几句好好照顾母亲的话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很快父亲再婚了,这是过了很久我们才知道的。父母离婚以后父亲再没与我们联系,他再婚的事是一次弟弟去看节目遇到了新婚的父亲和后老伴才知道的。父亲的后老伴是一名中学教师,比父亲小十七岁。据说他们相识己经很久了。D老师容貌一般与我母亲没法比,但她性格开朗有文化,和父亲有共同语言。她应该算解放以后的新知识分子了。她中学时就参加了志愿军去朝鲜抗美援朝,回国后在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俄语,毕业以后中苏关系恶化,中学取消了俄语课,她二次进大学学地理专业,毕业后一直教地理,业务非常出色。她的婚姻是抗美援朝时组织包办的,结婚没多久就离婚了,一直一个人带一个儿子生活,直到遇到我的父亲。凭心而论,我在内心是支持父亲离婚和再婚的,旧社会父母包办的不幸婚姻双方隐忍了那么多年,还不是为了我们几个孩子?!我真心为父亲找到幸福的归宿祝福。但这个结果是母亲始料不及的,她的情绪一下坏到极点对父亲也恨到极点,要求我们几个孩子和父亲脱离关系,谁也不准和他来往,否则就不再认我们。令我们欣慰的是父亲确实生活的很幸福,他在北京市版权事务所当了财务顾问,每周去一两次上班,其余时间就去唱京剧或演出。每次演出父亲的后老伴都跟着给打理行头,拍照或摄像,可谓夫唱妇随。因为母亲有令,且父亲生活愉快,也不需我们打扰,我和父亲的联系就是偶而打个电话问候问候,父亲有时到单位看看我。再就是春节时我们几个子女接父亲和后老伴出来吃顿团圆饭。这样平静的生活大约过了近二十年。说心里话,我有自己的亲娘,从感情上我是不会接受D老师的,但从理智上我又很感谢她,毕竟她给了父亲十多年幸福的家庭生活,使父亲的晚年充实而快乐。而这是我们做子女的无法给予的。

   父亲的衰老始于眼睛术后视力的下降,那时候D老师还在工作,父亲一人在家很寂寞且两次轻度中风导致行动不便。从我的感觉上D老师对父亲也大不如前,大约是因为父亲拖累了她吧!从那时开始我们兄弟姐妹去父亲家开始频繁了,但这一切都瞒着母亲。而且我每次去耽的时间都不长,我总是买许多父亲爱吃的西点和一些传统小吃,陪他老人家聊会儿天,待到D老师快下班我就赶紧离开。那时候父亲很悲观,我询问是不是D老师对他不好,但每次父亲都摇头否认。令我后悔万分的就是这一阶段我应把父亲接到我家去,那样父亲或许会多活几年享享天伦之乐。但是我又害怕母亲那边无法交待,而且在我内心深处也认为D老师对父亲也应尽最后的义务,这是我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私心,也是令我万分自责和愧疚的事。

   父亲去世了,就这样悄悄的走了,父亲生前没说过一句母亲的坏话,没有埋怨过一句家庭和子女,没有抱怨过一句社会和命运,尽管命运对父亲如此不公。父亲去世后,D老师和我们一起为父亲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父亲生前好友、戏友、同事、学生来了上百人,追悼厅内外到处是鲜花和挽联。直到这一天我才发现,一生默默无闻的父亲具有这样强的人格魅力。我和哥哥各送父亲一幅挽联,我记得我写的上联是:“通达乐观 广结戏友 台上扮尽诸葛孔明 嘻笑怒骂看世界”下联是:“生死成败 一任自然 台下闲散淡泊 无怨无悔度终生”哥哥写的上联是:“一世聪明过人 才思敏捷 至今有情有义 不肯久留匆匆去”下联是:“从来谨小慎微 与世无争 想起无挂无牵 宁愿安祥静静走”。我还请人用大幅白布写了“孤云出岫 去留一无所系 朗镜悬空 静燥两不相干”送父亲上路。姐姐出资在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为父亲做了法事,企盼父亲灵魂升天,安享幸福。父亲去世后,我请一位在五台山修行过的懂风水的朋友在昌平龙泉挑了一处安静的背山傍水的墓地,墓前有盛开的桃花和松树,D老师和兄弟姐姐都很满意。尽管我们什么都没说,但我相信大家都觉得亏欠父亲,以此来告慰自己愧疚的心。

   转眼父亲去世十三年了,每年父亲的忌日和清明,我们兄弟姐妹都和D老师相约一起去给父亲扫墓,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和对父亲无尽的思念!

   感谢父亲给了我不俗的骨血,给了我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亲爱的父亲,女儿爱您,这种爱将与女儿的生命并存!

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的父亲

中年的父亲

 

返城后,父亲带我和儿子在老宅中






木桐白云 (2012-09-22 07:56:05)

社会的剧烈变化造成了许多个体的坎坷。

海云 (2012-09-22 12:46:00)

你们父女长得很像。为你父母的恩怨情爱嘘唏。

子蕴 (2012-09-22 13:21:25)

是的,这不是我一家的坎坷,只不过是“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已。

子蕴 (2012-09-22 13:24:16)

都说我长得像父亲,虽然父母不睦,但对子女都各有各的爱法,我以有这样的父母为傲

雨林 (2012-09-22 13:51:45)

子蕴,姐,读了这篇,我也是百感交集。就借用海云的“嘘唏”二字吧。你父亲的经历,是那一代的知识份子的缩影,对吧。

我还觉得,你的故事,喜怒哀乐,每一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细细地阅读和体会。 所以,想怯怯地建议,以后是否把连载的篇幅,缩短一些。我知道你总是慷慨,可是, 我好想珍惜这样的阅读体验,让它被延长,被咀嚼。

比如这一章,第一部分的父爱,就已经让我十分感慨。第二部分,为什么父母会在中年以后还决心离异?值得深思。第三部分,我们也都渐渐开始面对龙钟老迈的父母,你的经历, 也有许多启事。所以,如果,你可以”吝啬” 一点,将这些,分开来,送给我们,会让读者如我, 有更多掩卷沉思的机会。

谢你。谢你。

雨林


子蕴 (2012-09-22 14:05:46)

瞧,本来想争求一下你意见,可又怕太“絮叨”,忍住没问。好吧,就依你,下一篇《母亲》,我分上中下三篇发,谢你关心、重视、指导。祝周末快乐!

铃铛 (2012-09-23 04:28:33)

写得太好了!这段父亲的回忆和谁写得都不一样,好象不是用笔而是用心在讲述着一个个娓娓动听的又感人肺腑的故事。看得我稀里哗啦的。。。

老北京的街景小吃也是那么栩栩如生。

百草园 (2012-09-23 15:08:55)

这么好的记忆,你的文笔写出了历史、写出了真情。

子蕴 (2012-09-24 23:55:02)

正在为有没有人会喜欢看我这样“平铺直叙”的文章忐忑,你的话给了我信心,谢谢你的“及时雨”,我会转载下去的。

子蕴 (2012-09-24 23:58:37)

我的个人回忆确实代表了我这一代人的历史,我们“自我标榜”为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代人。

henrysong (2012-09-25 04:28:58)

子蕴姐(你肯定应该是我姐辈的)一定要继续啊,写得太好了,可千万别让大家断了顿,我可是等着你的下文嗷嗷待哺呢!

阿朵 (2012-09-25 05:15:52)

子蕴姐,我白天忙忙碌碌的,你的文章我都留在孩子们都上床以后再读,这样我就可以用心体会,慢慢咀嚼,真的很感慨!

你是在写回忆,也是在写历史,最喜欢你的真诚,让人觉得那么真实,好像就是身边邻家发生的事。

等着你笔下的你的母亲!

子蕴 (2012-09-25 09:12:47)

怕你真的嗷嗷待哺,我赶紧接着发,谢谢你鼓励……

子蕴 (2012-09-25 09:14:57)

你的留评惹得我鼻子酸酸的,很感动,又要落泪了……

anna (2012-12-31 15:08:48)

子蕴姐你好!谢谢你的真情回忆和清丽文笔,将父女深情写得这样感人!相信老人家的在天之灵一定欣慰安然。问一声新年好!安娜

子蕴 (2013-01-04 10:46:27)

谢谢安娜,祝福新年好!